□本报记者 刘嵌玥 通讯员 张洁
乡镇人口外流加剧,“老弱病残”照护难题如何破解?基层医疗资源闲置与需求缺口矛盾怎样调和?在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岔河镇中心卫生院,一场“无界改革”悄然落地:打通卫生健康、民政、残联等部门壁垒,重组养老院、敬老院及残疾人托养中心,以跨界服务盘活沉睡资源,走出一条“小卫生院办大民生”的创新之路。
从“单一救治”到“全链照护”
在岔河镇,6万户籍人口中常住居民不到2.2万人,老龄化率达68.16%。
岔河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吴秀智坦言,卫生院此前常年亏损,99张核定床位使用率不足30%,高级职称人才占比为23%,却面临服务人口日益外流。而就在一墙之隔的镇养老院、敬老院内,孤寡老人看病需专人跨院陪护。
2021年,精准对接闲置医疗资源和居民需求的“破墙”整合拉开帷幕。这一年,岔河镇中心卫生院获批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并经评审认定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服务水平。岔河镇党委、政府经评估,将与岔河镇中心卫生院仅一墙之隔的公办民营养老院管理权移交至卫生院,空置病房床位转型为托养床位。2023年,岔河镇中心卫生院又相继获得市残疾人托养中心洪泽区岔河分中心资质,以及镇敬老院管理权,至此形成“医疗﹢康复﹢养老﹢助残”跨机构、全链融合的管理体系。
“合并前,养老院的老人生活虽有保障,但发病率一直较高。整合后,卫生院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吴秀智介绍,2023年的一个深夜,养老院内一位94岁的老人突发脑梗。紧急呼叫铃响后,卫生院值班医务人员随即赶到。这样的紧急情况至今已发生了很多次。
“西医急救,中医固本”是岔河镇中心卫生院医养结合的特色。该院建有江苏省“五级中医馆”,每周一、三、五,中医科主任赵爱国都会带领团队到养老院和敬老院上门巡诊,为老人把脉、观舌、问诊。他翻开巡诊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每位老人的体质特征。“如果发现老人舌苔异常,我们会采取中医疗法未病先防,提早干预。”赵爱国说。
作为“一院三区”的“大家长”,在医疗保障之外,吴秀智要操心的事还有不少。“68位老人和20位残障人士的日常饮食、敬老院老人每月的零用钱发放、房屋设备维修等运行管理中的一系列琐事,哪一样都疏忽不得。”吴秀智说。
一步步爬坡过坎、理顺流程,几年运行下来,“医康养残”融合模式实现了“三减三增”。通过利用卫生院现有人员参与养老院、敬老院与残疾人托养中心的管理、护理,每年可节省人员经费30万元左右;通过充分落实分级诊疗、基层首诊,每年可节省约21万元财政支出;患者家庭经济负担也随之减轻。与此同时,2024年岔河镇中心卫生院医疗收入同比增长16%;养老、残托、康复等拓展业务收入达90余万元,同比增长59%;职工人均绩效每月增加近千元。
“托养一个人就是解放一个家庭”
“护士,来!”在残疾人托养中心,患有三级精神残疾的李想(化名)一见到岔河镇中心卫生康复科护士宋正亚,就热情地上来打招呼。看着眼前这个“大男孩”,宋正亚想到了2023年夏天,李想第一次来到残疾人托养中心的场景。
“家人送他来的那天,天气很炎热,他穿着一件羽绒服蜷缩在墙角,非常胆怯,大小便也不受控制,看着让人很揪心。”从那以后,李想就成为了宋正亚的重点关注对象。
“工作人员会把家中应季的一些旧衣服拿过来,给他换着穿,并一步步沟通引导他如厕。”宋正亚说,经过一番努力,李想如今已经变成了一个清清爽爽的“大男孩”,生活基本自理,性格也更加开朗,和刚来时“不像是同一个人”。
除了护理员外,岔河镇中心卫生在养老院、敬老院和残疾人托养中心还各安排了一名高年资护士值班,宋正亚就是安排在残疾人托养中心的护士。
在残疾人托养中心集中托养的20人中,有6人属于精神残疾,7人属于智力残疾。“刚开始接手时,我处于‘两眼一抹黑’的状态,甚至有点恐惧。但后来发现,其实和他们相处很简单。他们就像小孩子一样,不会表达,但会通过行动传递需求。”经过一年多的接触,宋正亚发现,相比于普通护士将专业能力放在第一位,在残疾人托养中心,护士细心观察的能力更重要。
针对残疾人托养中心的肢体残疾人士,岔河镇中心卫生院在2024年5月设立的康复科能提供必要的康复保障。由于肩关节脱位而偏瘫的陈容(化名)经过不到一年的康复治疗,如今已能够扔掉拐杖,独自慢慢行走。“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家属每天陪护费时费力,很难坚持下来。但通过卫生院集中托养,这个难题迎刃而解。”宋正亚说。
从2023年8月开设至今,残疾人托养中心已有3人状态好转,回归社会和家庭。岔河镇中心卫生院护士长梁芹表示:“无论是老人,还是残障人士,他们的日常照护都会牵扯家庭巨大的精力,所以托养一个人就是解放一个家庭。通过专业医疗和康复干预,能够显著提升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
不是等患者上门,而是主动走进群众的生活
“医康养残”融合模式不仅让卫生院重获生机,更赋予了基层医疗新内涵——医院不是等患者上门,而是主动走进群众的生活。
“我们想做的还有很多。”吴秀智表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医疗救治、康复等需求应该得到满足。此外,调研发现,在岔河镇全镇1652名残障人士中,9%的人有集中托养需求。而目前只有经残联从洪泽片区遴选符合条件的人才能到残疾人托养中心,名额仅有20个。“很多家属多次前来报名,但实在进不来。”吴秀智期待,日后能进一步加强部门协同,探索市场化运营机制,让供需双方实现“双向奔赴”。
对于做大做强“一院三区”融合服务,吴秀智说:“在硬件方面,我们计划引入智慧化养老设备,提高服务质效。在人力方面,根据洪泽区卫生健康委资源整合安排,洪泽区仁和卫生院将并入我院,实现两院人员互通,为养老、康复、助残服务提供充足的人力保障。”
“今年是洪泽区的‘改革攻坚年’,岔河模式正从‘试验田’走向‘示范园’。”洪泽区副区长谢文章介绍,与岔河镇中心卫生院情况相似,三河镇卫生院同样与镇敬老院紧密相邻。该院将在原有基础上借鉴岔河经验,探索“医康养残”融合模式。
淮安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董蔚表示,随着岔河镇中心卫生院“医康养残”融合模式的成功探索,全市将以该案例为蓝本,构建差异化推进机制。根据不同区域特色精准施策,形成“一县(区)一策”甚至“一镇一策”,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服务对养老、助残的核心支撑与统领作用,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突破发展瓶颈建立长效制度保障,形成具有淮安特色的基层卫生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