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局长 高立春 副局长(挂职) 舒维群
自成立以来,河北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积极融入新区发展格局,全面深化医保改革,推进实践创新,优化服务,努力打造雄安医保工作新场景。
构建多层次制度体系
2021年,雄安新区成为独立的医保基金统筹地区,并着力构建具有雄安特色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一是先行建章立制。新区先后就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大病保险、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出台政策文件,建立并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目前,制度已覆盖新区普通参保人员116万人、困难人员2.2万人,参保人员住院报销比例达90%以上。
二是建立“基本﹢补充”的筹资待遇机制。面对新区企业效益水平参差的状况,新区允许企业自主选择为职工缴纳基本或“基本﹢补充”的医保费用,并提供对应待遇。
三是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发展。针对职工多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新区出台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有关政策,明确企业可以自主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相关产品,用于支付职工基本医保报销后个人自付费用。
推进待遇同城化
未来,一批央企、高校、医院将落地雄安新区。新区公共服务局落实有关创业环境、居住条件、福利待遇总体水平不低于北京市的“三个不低于”要求,实现医保待遇与北京市同城化。
一是职工医保待遇水平不低于北京市。新区职工医保实现筹资标准与北京市一致,待遇水平与北京市相当,部分待遇水平高于北京市。在职职工门诊报销起付线为900元,报销比例为70%~90%,不设封顶线。此外,新区在基本医保的基础上,建立职工大病保障机制,对符合条件的高额医疗费用进行“二次报销”,报销比例为60%~70%,上不封顶。
二是建立省域内单独医保目录。按照政策从优、负担从轻的原则,将河北省和北京市的医保目录“相加”,建立单独医保目录。目前,新区医保目录包含医疗服务项目12444个、医用耗材4280种。同时,建立与北京市医保目录同步调整的无缝衔接机制。2024年,新区累计调整医疗服务项目和医用耗材54项(个)。
三是赋能疏解医院高质量发展。考虑未来将有多家大医院落地新区,新区公共服务局组织雄安宣武医院先行示范,积极探索支持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医保模式。新区通过“容缺办理”,第一时间将雄安宣武医院纳入医保定点管理范围,确保其开诊时即可进行医保结算。考虑与北京市、河北省的用药差异,新区设置药品耗材集采政策过渡期。支持雄安宣武医院参照省级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定价,体现医生的劳务价值。
开展一体化综合监管
新区公共服务局构建“政策﹢信息﹢监管”一体化的监管体系,把行政资源优势转化为促进医保发展的助力。
一是政策制定与基金监管同步。推进政策制定、信息共享、监管参与的深度融合。坚持政策制定到哪、基金监管就延伸到哪,提高政策的整体效能,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
二是以数据赋能基金监管。依托全国统一的信息平台,大力推进智能监管系统应用,事前、事中监管系统接入715家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医保结算费用均被纳入监控审核范围。加快建设智能审核规则,完善新区规则参数指标设置,提升监管效能。推进医保基金“码上”监管,开展药品追溯码信息采集,定点医药机构全部实现扫码结算。
三是持续开展医保基金常态化监管。充分发挥医疗机构自我管理主体责任,总结历年检查情况,下发《雄安新区医保基金使用负面清单(2024版)》,梳理定点医疗机构3大类7小类50项违法违规情形,引导定点医疗机构主动对照自查。健全完善日常监督检查机制,通过日常检查、重点抽查、交叉检查等方式,实现定点医药机构检查全覆盖。
持续优化经办服务
聚焦疏解企业等市场主体的需求,新区公共服务局推动医保经办服务持续优化。
一是医保服务“一窗通办”。医保经办服务事项全部进入政务服务大厅,实行“一窗通办”,让参保人员进一扇门、取一个号、在一窗办,提供一站式服务。
二是推进“就近化”办理。为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发挥基层服务网点效能,将城乡居民参保登记、异地就医备案等10个医保高频服务事项下沉至18个新建的基层服务网点。延伸医保代办系统到33个乡镇530个村,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医保服务。
三是推广“智能化”服务。推进医保码挂号、就医、结算全场景应用。目前,全区医保码激活率达90%以上。二级及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开通移动支付功能,参保人员就诊后无须前往收费窗口,通过手机刷脸即可实现医保结算。新区全面开通“医保钱包”,实现近亲属之间个人账户跨省共济。
四是提升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质量。落实京津冀异地就医免备案政策,2024年惠及新区参保人员48万余人次,减少资金垫付5.4亿元。扩大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范围,在巩固原有5种门诊慢特病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基础上,新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5种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