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星月
近日,2025年全国卫生健康基层老龄财务工作会议暨业务培训班在京召开。聚焦老龄健康,与会代表在回顾过往中提振信心,在展望远景中坚定决心,力求守护“银龄”安稳的幸福。
创建“示范”,引领医养结合向纵深发展
从容变老,老有所养与病有所医缺一不可。2022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部署开展全国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创建工作。2024年初,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命名山东省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同时命名100个示范县(市、区)、99个示范机构。
过去一年里,医养结合服务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齐鲁百姓的晚年生活。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延安介绍,一方面,山东省支持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县区级及服务量不饱和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支持具备条件的养老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并在规划立项、行政审批方面实行一站式服务;另一方面,激活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通过医养产业基金、建设贷款贴息、稳岗扩岗专项贷款等金融项目支持民营医养结合机构发展。“截至2024年9月底,全省具备医疗卫生机构资质并进行养老机构备案的医养结合机构已达1109家,床位总数达31.25万张。”张延安说。
为使医养结合服务量质齐升,山东省成立省级老年临床医学质控中心,将全省910家医养结合机构纳入质控管理;实施全链条人才培训体系,用3年时间,对医养结合机构工作人员普遍进行一次培训;对签订5年及以上劳动合同、从事一线岗位工作满1年的工作人员给予1万元到2万元不等的一次性入职奖补,对从事养老护理工作2年及以上的养老护理员、健康照护师给予3000元到5000元不等的技能等级奖补;同时,将345家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共体,将454家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联体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医养结合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放眼全国,各地医养结合服务均向纵深发展。河北省将医养结合机构数量增长等指标纳入“乐享河北”考核,医养结合机构数量比2024年初提高超过13个百分点;福建省将全省一半的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当地医联体,实现“患者便捷双向转诊”“医务人员灵活就业”等目标;辽宁、上海、浙江、河南、湖北等省份医养结合机构被纳入医保定点的比例超过80%。
具备主动健康能力,背靠健康服务体系
推进健康老龄化,既需帮助老年人增强主动健康能力,更需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截至目前,全国设有老年医学科的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占比近80%,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达到4.1万个,老年人一站式就诊需求得到回应;安宁疗护服务在185个市(区)全面推开;新实施的失能老年人健康服务行动已陆续对65岁及以上居家失能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和健康咨询,指导转诊转介。
在黑龙江省,老年健康促进行动被赋予新的内涵。该省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处处长王晓昕说,该省以“口福”“畅爽”“益智”“怡然”“拾光”“悦听”命名老年健康促进六大行动。如老年眼健康促进“拾光”行动,即依托省眼健康数据平台,组建眼健康筛查团队,为老年群体建立全生命周期眼健康档案。其间,采用在院接诊、外出义诊、筛查车巡诊等方式不断扩大受益人群。
在浙江省温州市,老年健康服务机构亮出“绝活”。温州市副市长王彩莲介绍,该市在30家二级乙等水平乡镇卫生院发展老年病特色科室和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病房;建成212个“智慧流动医院”,为山区留守老年人和城市独居老年人定期开展巡诊服务;依托高水平医院打造精品老年病区和整合医疗中心,建设阿尔茨海默病专病医院;搭建“虚拟老年医院”平台,实现健康档案、诊疗信息、疾病筛查等数据集成管理,探索形成住院老年人综合评估、康复老年人“全市一张床”、居家老年人“团队式”健康管理的全闭环、接续性服务模式。
在上海市,安宁疗护服务扩面提质可感可及。该市共设261家安宁疗护机构,覆盖全市24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3家综合性医院;制定安宁疗护病历书写工作指引、区级安宁疗护中心评价标准,以及二级、三级医疗机构缓和医疗工作指引;开展质控抽查和基地复核,推进安宁疗护支付制度改革;探索成立长三角地区安宁疗护联盟,推进安宁疗护在长三角地区同质化高质量发展。
在四川省,失能老年人“健康敲门行动”被纳入省委省政府民生实事予以重点推进。该省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处处长罗开平介绍,全省组织1.86万个家庭医生团队,为24.7万名失能老年人免费上门提供健康管理、康复护理、心理支持等服务,已累计服务67.5万人次。登门入户行动敲开的不仅是老年人的家门,更是老年人的心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