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世嘉 孙伟 徐秉楠 陈晓曼 特约记者 刘泽林
近年来,海南省以基本、基础、基层为重点,立足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提升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逐渐实现“小病不进城、大病不出岛”的目标。近日,本报“行走健康中国”报道组来到海南省,记录这里为民服务的“基层答卷”。
抓基本——
下好医疗急救“一盘棋”
万宁市位于海南岛东南部沿海,椰林摇曳、碧海蓝天的旖旎风光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来此度假。该市约有常住人口64万人,2023年接待游客840.48万人次。
2023年,万宁市依托医共体总医院(万宁市人民医院),通过“一中心、六站点”模式打造覆盖全市的“15分钟急救圈”,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由25分31秒缩短至13分26秒。
“以海南环岛高速公路为界线,以北的内陆区域建有兴隆、新中、北大急救站,3个急救站均匀分布于南桥镇、三更罗镇、北大镇等;以南的沿海区域建有神州半岛、和乐、万宁市中医院急救站,覆盖东澳镇、礼纪镇、和乐镇、山根镇等乡镇及其附近临海地区;医共体总医院位于中心,统筹指导各基层站点。”翻开万宁市地图,万宁市人民医院院长陈松介绍。
在万宁市医疗急救服务体系中,“以基层为重点”被摆在突出位置。万宁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副书记韩飞介绍,全市6家急救站由医共体总医院统一管理、一体化调度,夯实了基层站点管理基础;各基层站点院前急救队伍由区域临近的3家卫生院派员组成,人员须在医共体总医院通过院前急救等规范化培训后上岗;全市建成省级统一标准的院前急救网络信息系统,能够对急救资源统一调配管理,形成了全市医疗急救“一盘棋”。
也是在2023年,万宁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通过该项目,万宁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床位由19张增至51张,体外膜肺氧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等10余项新技术投入使用……
在一起群发伤事件救治中,万宁市人民医院联动各基层站点,从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火速调度8辆救护车赶赴现场。首辆救护车抵达现场仅用时15分钟,8辆救护车在20分钟内全部抵达,在40分钟内将10余名伤者送达万宁市人民医院。经急诊科、重症医学科抢救,伤员“零死亡”。这是万宁市锚定“急危重症救治不出市”、优化医疗急救资源布局的一个典型案例。
“医疗急救是守护群众生命健康的基本防线。”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毓辉表示,如今,“万宁模式”已在三亚市、乐东县、澄迈县等多个市、县推广,并初见成效。
固基础——
“2﹢3”健康服务纵向到底
在全省开展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组织专题研究、实施消除本土重大疾病危害专项行动,是海南省近年来推进健康海南建设、部署“2﹢3”健康服务包项目工作的缩影。
早在2021年,海南省就对影响全省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的脑血管病、冠心病、肝癌开展了一系列专项调研。“这三大疾病导致的寿命损失分别为2.5岁、1.47岁、0.62岁,肝癌是全省40~50岁人群死亡首因,由高血压、糖尿病等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居全省40~50岁人群死因第二位。”张毓辉介绍。
2022年,海南省政府印发《海南省“2+3”健康服务包实施方案》,要求针对高血压、糖尿病和结核病、肝炎、严重精神障碍开展“2+3”健康服务包项目,因地制宜进行综合防治。项目率先在琼海市、东方市、保亭县等市(县)进行试点,2023年2月起在海南省全面推广。
“‘2﹢3’健康服务包实行‘打包式’服务。”海南省人民医院定安分院(定安县人民医院)院长蓝程介绍,医院设立的“2﹢3”门诊为居民提供检测、治疗、随访等全链条管理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确诊“2﹢3”疾病的患者建档,患者可享受免费治疗指导、健康咨询、上下转诊、随访管理等“打包式”服务。
日前,在村卫生室“2﹢3”疾病筛查中,58岁的定安县定城镇潭榄村村民老王被诊断为患高血压、轻度冠心病。村医为老王建档后,引导他到镇卫生院复核诊断,并针对心悸、胸痛等症状治疗。拿到治疗方案后,老王经村医长期用药管理、随访,其血压基本维持在140/90毫米汞柱,病情有所好转。
在三亚市天涯区三亚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吴女士在“2﹢3”疾病筛查中被初步诊断患肝炎。建档后,医务人员指导她到三亚中心医院(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就诊。手术治疗后,李女士回到社区接受随访管理。
“2 ﹢ 3”健康服务包项目的路径是,打造纵向到底的疾病防治格局。定安县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莫开进介绍,定安县成立由县政府领导牵头,卫生健康、财政、医保等15个部门组成的“2﹢3”健康服务包推进小组;镇、村对照县级构建组织领导架构,实行镇级领导干部分片包干责任制;“2﹢3”疾病防治被纳入各镇综合考核指标,从而压实属地、部门、单位责任,确保项目纵向到底。
三亚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胡玉蕾介绍,三亚市针对“2﹢3”疾病筛查需求,积极推进市级慢性病管理中心建设和服务下沉,建成慢性病康复理疗站9家,两年来服务患者1.63万人;逐步取消市级医院慢性病普通门诊,推动医疗资源下沉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市—区—村”三级团队共管的慢性病管理服务机制,“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逐渐形成。
“推动消除本土重大疾病危害是保障民生的基础性工程。”张毓辉说,“2+3”健康服务包项目实施近3年来,海南省累计分别发现高血压、糖尿病、乙肝、结核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57.1万人、25.9万人、11.9万人、381人、8640人,前3种疾病建档率分别达87.4%、88.3%、78.9%。在2022、2023年度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工作综合评分中,海南省分别居全国第二、第五位。
强基层——
让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
长期以来,海南省独特的岛屿环境为转诊带来不便。在一些偏远海岛,看病远、看病难问题突出。
聚焦基层短板,海南省重塑岛屿医疗资源布局,从2023年开始将除海口市、三亚市、儋州市以外的16个市县划分为东、中、西片区,分别部署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对口帮扶市县综合医院,推进人才、技术、服务、管理下沉。
全面下沉的背后,是政府强有力的保障。张毓辉介绍,海南省卫生健康委联合省财政厅设立省属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补助资金,保障下沉人员薪资待遇,托管帮扶、技术帮扶补助分别达每家医院每年800万元、400万元;联合省委人才发展局发文要求,将医师下基层服务和职称晋升挂钩,严格落实“逢晋必下”;协调省医保局明确基层病种目录,设置“同病同价”的29个基层病种为不轻易外转病种等。
“医院累计派出123名下沉人员,其中有25人托管定安分院。”海南省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本介绍,在托管帮扶下,定安县人民医院开展49项新技术、新项目;2023年3月—2024年10月,该院门急诊量、出院量以及三、四级手术量分别同比增长5.87%、15.15%、27.95%;2022年、2023年、2024年转诊病种数分别为132种、89种、35种,“2﹢3”疾病患者转诊量下降明显。
受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托管帮扶的万宁市人民医院也交出了成绩单——托管后,该院门急诊量、出院人数以及三、四级手术量增长率分别达22.06%、45.22%、18.45%。
三亚市则对照省级“东、中、西”格局,同步优化医疗资源布局。胡玉蕾介绍,在东部,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与三亚市人民医院城市医疗集团共建军民融合医联体;在中部,引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领办三亚市人民医院,指导三亚中心医院与省外11家优质医院开展“一科一名院”合作;在西部,引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托管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医院。同时,三亚市深化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常态化下沉79名管理及技术人员;加强区域信息化赋能,建设医疗集团医学影像、远程会诊、病理诊断、区域审方等系统,推动基层常见病诊疗与三甲医院服务同质化。2024年前三季度,医疗集团内基层诊疗量达105.26万人次,较2023年同期增长33.7%。
三亚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三亚医院)党委书记宋彬介绍,自2021年5月起,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领办下,三亚市人民医院普外科、麻醉手术中心、呼吸内科、骨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实现了从有到优的跨越式发展。仅以骨科为例,累计开展髋、膝、踝关节置换等数十例高难度四级手术,其中全踝关节置换手术为海南省首例。
“目前,3家省属下沉医院已与16个市县签订帮扶协议,累计选派下沉专家469人,专家在市县开展新技术130余项。”张毓辉介绍,海南省医疗服务能力达到国家基本标准符合率90%的县级医院从2022年的3家增至2023年的7家;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基本标准的比例由2022年的52%提升至2023年的82%;受帮扶医院2024年1月—10月基层病种外转率同比降低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