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刘兰兰 通讯员 景燕
拉帘声、拖车声,加上邻床陪护、探视人员的大嗓门,让人无法入睡……不少住院患者有过类似经历。如何让嘈杂的病房安静下来,给患者打造一个静养的环境?
2023年,江苏省昆山市第五人民医院开展病房噪声水平现状调查。随后,该院成立“安静病房”管理小组,修订病区保洁服务工作流程、探视制度等,重构病区安静管理体系。经过一年的建设,该院各病房噪声均值从80分贝降至48分贝。2024年出院回访显示,患者住院期间的睡眠质量提升40%。在患者投诉中,噪声投诉占比从12.5%降至1.5%。
倡导安静行为
走进昆山市第五人民医院泌尿科“安静病房”,一张印有“嘘”状醒目标志的海报映入眼帘。护士站上方的分贝仪上,数字不断变化,显示着病房走廊的声音分贝值。
“每个护士站都配备分贝仪,让噪声‘可视化’。当周围声音超出‘安静病房’要求时,分贝仪会自动报警。”该院护理部主任齐龙芝介绍,为了让进入病区的人员全方位感知安静氛围、自觉养成安静行为,该院在每个病区的墙上都张贴“安静病房”海报,设置“安静病房”标识,并充分利用入院前宣教、微信公众号宣传等形式倡导患者自觉养成安静行为。
谈及护士长送自己耳机,患者赵大爷的孙女小赵有些不好意思。她说,晚上陪护无聊时,刷短视频太入迷,没注意音量。了解到小赵没有耳机后,护士长便拿出自己的耳机送给她。“一方面有些羞愧,另一方面也确实感受到病房环境的变化。”小赵说,几年前她因生孩子住院时,病房太吵让她烦躁不已。如今,病房安静多了,舒服多了。
除了温馨提示,昆山市第五人民医院在探视制度里明确规定,探视人员手机需设置为震动模式或调小音量,不允许使用电子设备时大声外放,不允许穿响底鞋。在每日12时至14时、21时至次日6时的病房“安静时间”内,患者不接受探视。
提供安静服务
走进病房,一名护士弯着腰、低着头,在一名高龄患者耳边低语。老人家耳背,日常交流要靠喊。为了不影响其他患者休息,护士们平时都会弯腰,凑到他耳边说话。
齐龙芝说,医务人员带头示范是创建“安静病房”的关键。为此,该院开展医务人员“轻操作”培训,要求医务人员“四轻”,即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开关门轻。同时,要求医务人员与患者沟通交流时,距离要保持在一米内、声音应尽量控制在40分贝以下。
“安静病房”创建以来,昆山市第五人民医院还倡导医务人员要有主动意识,“抢”在患者开口提需求前主动服务,如主动迎接新患者、主动关心和帮助患者、主动安慰手术患者、主动巡视住院患者、主动护送出院患者、主动提供详细宣教单、主动询问患者需求。
“医务人员随叫随到,把我们的需求放在心上,我感到特别温暖。”谈起医务人员的主动服务,患者孙阿姨连连竖大拇指。
引入安静设备
“我们将仪器设备滑轮更换为减震轮,在护理治疗车上加缓冲垫。所有病房门都安装了闭门器,开门后能够自动缓慢关门,减轻开关门的噪声。”昆山市第五人民医院副院长戴戈介绍,为了建设“安静病房”,该院在智能化上下功夫。
患者以往有需求时,会按下床头呼叫器,除非患者自己关掉,否则要医务人员来到床边后,才能关闭响彻走廊的铃声。戴戈说,该院开发了智慧病房呼叫应答系统。患者按下呼叫器后,护士通过智能手环、电话呼叫器可随时了解患者需求、迅速给予应答,同时可直接关闭铃声,做到智慧降噪。
泌尿科病房护士长周敏介绍,以往医务人员穿梭于各个病房时,全靠喊话来沟通。建设“安静病房”后,该院为医务人员和保洁人员配备了对讲机,降低沟通音量,提高沟通效率。“原来每周都会收到‘减噪’督办单,让我倍感压力。建设‘安静病房’后,2023年仅有3人次反馈病房嘈杂问题。”周敏说。
减少病区噪声,提升了住院患者的就医体验。为更好地开展“安静病房”建设,2024年,昆山市第五人民医院申报“基于人文理念构建‘安静病房’的研究”课题,该课题被列入昆山市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立项课题。齐龙芝说,准确评估“安静病房”措施的有效性,需要可靠的评估指标和测量工具,并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围绕这些问题,这项研究正着力攻关。
打造“安静病房”,让患者真正得以静养,昆山市第五人民医院正积极探索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