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金伟 王祎然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实施6年来,在引导公立医院明确功能定位、持续提升内涵、不断优化结构等方面发挥了“指挥棒”的重要作用,也逐渐让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分析、用数据决策的管理理念深入人心。
2024年12月28日,由健康报社、《中国卫生》杂志社、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2024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思“考”汇会议在上海市召开。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主任翟晓辉介绍了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相关工作,与会嘉宾回顾过往的“国考”经验与成就,分析当前的形势与挑战,期盼未来的优化与调整。会议致辞环节和主题发言环节分别由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党委书记赵丹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党委书记瞿介明主持。
架桥为媒,引导公立医院强内涵优结构
“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就像一座桥梁,把人民需要、政府政策有效传递给公立医院,引导其坚持公益性质,加强内涵建设,找到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主任王兴鹏介绍,申康中心建立的综合绩效管理体系呈现出3个特点。一是重在“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按照公立医院改革方向与内在运营规律,构建起以公益性为核心、注重运行绩效的指标体系,并将结果作为院长年度绩效奖惩、选拔任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在全面落实“国考”指标的同时,不断深化完善考核指标体系,保持上海特色,“聚焦疑难杂症、聚焦前沿技术、聚焦科技创新”,落实分级诊疗,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二是重在“质量先行”。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市级医院专科能力评价体系,全景式客观评价市级医院各临床专科的服务力和创新发展力,引导市级医院科学精准寻标对标,进一步增优势、补短板,加快推进学科均衡充分发展,提高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三是重在“与时俱进”。当前,公立医院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外部不确定性和内部竞争压力。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相关工作也需要全新的发展思路和进一步调整优化。因此,绩效考核与管理要更加注重全方位、精细化的综合分析;更加注重数智驱动,强化日常管理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提示;更加注重管理促进,强化全过程管理和细节管理,形成管理闭环,提升精益化管理水平。
近年来,申康中心瞄准高质量、创新型、智慧化的现代化高水平医院建设目标,创新构建基于医疗大数据的多层次综合绩效管理体系,全面应用于上海市级医院管理实践,全方位引导市级医院高质量发展。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副主任赵蓉表示,不管是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专业性,还是绩效管理赋能临床能力提升的应用性,都需要依靠专家力量,同时还需要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持续夯实数据治理基础,推进绩效管理评价和引导促进的全景、全链、全维的科学应用。下一步,申康中心将与各市级医院立足于功能定位,坚持公益性导向,锚定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发挥好绩效管理效能。
健康报社总经理闫丽新表示,作为全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宣传项目承接单位,健康报社、《中国卫生》杂志社持续对绩效考核工作的政策文件进行解读,跟踪报道最新进展,挖掘推广典型做法,致力于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并积极运用多种形式搭建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平台。未来,健康报社、《中国卫生》杂志社将继续发挥媒体优势,为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持续贡献媒体力量。
垂范引领,不断扩容优质医疗资源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立分级诊疗体系,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要进一步推动“四个延伸”,作为贯彻落实部署的具体行动。很多省份和医院锐意创新,形成了一批可供借鉴的经验。
北京协和医院充分发挥龙头医院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推进具有协和特色的“一院多区全网络”布局,努力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中有新探索、新担当、新作为。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张抒扬介绍,北京协和医院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体现协和担当。围绕“大病不出澳”的目标,向澳门源源不断输出人才和管理经验,持续推动“协和品质”与“湾区标准”深度融合,并用心培养当地医疗人才,建设设施一流、理念一流的国际医疗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同时,北京协和医院服务国家大局,构建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的“协和模式”。一是与贵州省实施点对点合作,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首创“以一院带全省”的跨区域帮扶合作模式。二是与福建省漳州市合作,建立跨区域医疗协同发展新机制,共建海峡两岸远程医疗协作中心。三是与河北省沧州市合作,通过创建专科共管病房、区域专科中心、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等,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四是持续多年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业务骨干挂职援疆、对口支援内蒙古,帮扶西部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五是织密协和特色紧密型医联体服务网,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落地。六是以质控中心为抓手,推进医疗水平同质化。七是建好互联网医院,打通患者就医“最后一公里”。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周俭介绍,医院开展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工作,首要任务是围绕我国人群疾病谱相关的重大疾病防治问题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医学产业发展,培养一批领军和高水平医学人才,推动一批临床研究成果转化,促进一批创新药品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和市场应用,形成一批符合我国人群疾病谱特点的重大疾病防治解决方案。通过建设上海国际医学科创中心,中山医院探索“医、学、研、产、政”合作孵化新方案,打造“医生—工程师—资本”联合创新最佳生态,以科技创新引领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以学科为基础,开展高水平的学科建设项目,聚焦特色学科探索发展。聚焦重点攻关方向持续产出优质成果,聚焦诊疗技术类、创新药物类、医疗器械类、医疗设备类四大类别,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在推进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方面,中山医院持续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建设和管理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和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创新建立“同质化”平移式管理模式。探索远程医疗服务模式,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中山医院优质的医疗服务。支援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开展号源直连,社区医生可直接为患者转诊预约中山医院所有类别门诊。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和健康管理中心医务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慢性病网络管理,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
合则两利,延伸连续性服务
“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既是国家政策要求,又是群众就医需求。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在全省加快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工作,推动从不能认、不易认、不愿认转变为方便认、快捷认、主动认、放心认。”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徐民介绍,山东的做法体现在5个方面:一是政策支持。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制定互认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加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医疗保障部门积极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合理确定医保基金预算总额,不因互认调减区域总额预算和单个医疗机构预算总额。二是技术支撑。建立山东省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推动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实时掌握工作实际情况。三是质量控制。完善临床检验、医学影像等专业省、市、县三级质控网络,建立室内质控、室间质评、随机抽查等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四是资源下沉。一方面引导医护技人员按需下沉,通过技术指导、业务培训等方式提升检查检验质量;另一方面发挥医联体牵头单位指导作用,统一检测设备、检测标准、业务管理方式,制定监督监管制度,保证检查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五是系统推进。将推进互认共享工作纳入省委深化改革重点事项、省政府“开展群众看病就医不够便利专项整治”任务清单及全省卫生健康重点任务加力推进,与“医疗服务提质增效行动”同步部署、协同推进。
近年来,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以强基层、建高峰、促分级、共健康为主要目标,持续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发展。该院党委书记马建明认为,建设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合是方向,整合区域医疗资源,提供连续性一体化医疗服务;变是前提,要变革思想理念,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沉是路径,下沉管理、人才、技术等资源,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保是关键,要积极推进以健康为中心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数是纽带,通过数字赋能,构建互联互通的智慧医疗集团。为此,湖州市中心医院坚持责权协同推进整合式改革,坚持资源协同深化一体化管理,坚持业务协同提供连续性服务,推动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走深走实。
“医共体是一个载体,没有最好的模式,只有因地制宜的实践。”江苏省东台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杨爱兵表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和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的支持,也离不开龙头医院的担当,更离不开基层医院的承接。在探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中,东台市人民医院注重思想统一,形成整合共识;注重能力提升,提供技术支撑;注重数智赋能,推动资源下沉;注重医防融合,实现全程管理;注重考核引导,确保同向发力。下一步,东台市人民医院医共体将推动基层实现小病善治、大病善识、重病善转、慢病善管、无病善防,推动医共体成员单位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东台样板。
此次会议还设立了7个平行会场,分别聚焦绩效考核和质量安全、临床专科能力建设与评估、电子病历和信息化建设、培育医疗新质生产力、提升患者体验新三年、医疗机构运营管理、医疗设备装备管理等话题,邀请专家、医院管理者深度交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