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0088","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践行省级龙头医院责任与担当","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4-12-31 08:38:13","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
本报记者 刘立夏 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签署合作协议,促进罕见病治疗质量的一致性发展;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的依托医院,儿童大病“不出省”加快推进;肿瘤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能力建设项目……近年来,贵州省人民医院在提升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本报记者 刘立夏


  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签署合作协议,促进罕见病治疗质量的一致性发展;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的依托医院,儿童大病“不出省”加快推进;肿瘤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能力建设项目……近年来,贵州省人民医院在提升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方面不断发力,致力于优质医疗资源引进来、活起来、沉下去。

  优质医疗资源紧缺且分配不均、疑难重症出省就医率较高的问题在贵州省仍然存在。作为引进人才,贵州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刘震见证了该院与国内知名医疗机构合作、发展优势专业、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等方面的进展。在他看来,医院肩负着省级龙头医院的责任和义务;而患者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则是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动力。

深入基层开展罕见病流调

  不久前,一名突然口吐大量鲜血、伴鼻出血的孩子被紧急送往贵州省人民医院,在积极治疗后出血逐渐止住。经检查,他患有罕见病——门静脉海绵样变。刘震表示,这类罕见病的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但容易误诊,早期诊断、选择恰当的治疗措施对改善患者预后非常重要。

  罕见病又称“孤儿病”,是发病率非常低的一类疾病的总称,但作为一类疾病而言患病人数并不低。贵州省人民医院是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首批成员单位,与北京协和医院合作,于2019年成立了罕见病专项管理办公室,并开设罕见病遗传咨询门诊和罕见病产前诊断实验室。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高原山地居多,很多百姓长期居住在山区,交通不便。在这里,多种罕见病不同程度地存在误诊率高、确诊难等问题。”刘震认为,在贵州省大力开展罕见病诊疗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贵州省台江县拥有全国“罕见”的县级罕见病实验室,且贵州省人民医院在当地设有常驻医疗队。2023年底,北京协和医院和贵州省人民医院在该县启动了县域罕见病流调工作,对该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参与调查的人员进行分批次培训,开展实地调查、筛选病例、检测和诊断。流调工作内容主要包括罕见病发病率和类型分布,对2个街道、7个乡镇开展罕见病普查工作,覆盖全县156个村,共计约13万人;同时,采用问卷的方式对当地医务人员及群众进行抽查,了解其对罕见病的认识及相关诊疗情况等。

  这次罕见病流调目前已完成对台江县全部村和社区的罕见病患者信息和样本采集。“我们获得了台江县罕见病的发病率和疾病分布特征,为进一步开展贵州省罕见病流行病学调查,建立罕见病诊疗体系,提高罕见病诊疗能力提供参考数据。”刘震表示,该院还计划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进行罕见病流调,为开展深入研究收集更多数据,进而为避免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提供助力。

  今年8月,贵州省人民医院与北京协和医院合作共建了国家级罕见病大数据中心,推动了罕见病样本、基因、表型、诊疗信息的标准化资源数据库建设,有助于全方位推进罕见病研究、药物研发、药品供应保障等工作。

  “没有一个人的生命可以被忽视。我们希望通过临床诊疗和研究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切实帮助,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刘震说。

不出省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今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投入使用,开放床位1000张,开设临床科室20余个。日前,该院儿童泌尿外科医务人员运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吲哚箐绿(ICG)荧光实时显影技术,为一名6岁的重复肾患儿开展复杂的肾部分切除术,在贵州省尚属首例。该例手术通过采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术前CT三维成像、ICG荧光成像技术等新兴技术,在精准医疗方面实现新突破。

  诸如此类复杂的手术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已成功开展多例。据了解,开诊1年多来,医院门急诊量近45万人次,累计开展手术5000余例次,其中三、四级手术达3100例次,占比超过60%,手术难度和患儿年龄多次刷新贵州省纪录。

  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的重要举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发展,群众最有获得感。如今,贵州省的疑难病和罕见病患儿不出省就能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看病就医负担大大减轻了。”刘震说,开诊以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专家坚持深入基层开展义诊,与各基层医院建立绿色转诊通道。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不是空话

  “我们长期在基层医院帮扶的医疗队员共有200人左右。一家医院如此重视帮扶任务,这在其他地区可能并不多见。”刘震不无感慨地说,“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在贵州绝不是一句空话。”

  自贵州省启动“万医下基层”活动以来,贵州省人民医院先后组建了7支医疗队深入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义诊巡诊、教学查房、疑难病会诊、手术指导、健康大讲堂等活动。同时,医院还采取短期巡回医疗的模式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帮扶。

  不仅要“送下去”,还要“请上来”。取意医术传承和医者仁心,今年10月,该院组织实施了“青囊计划”,由基层医疗机构输送骨干医师到医院,接受为期3个月的一对一强化培训。“第一期培训原本计划招收60人,实际招收了66人。”作为带教老师之一,刘震非常理解基层医务人员渴望学习、提升的心情。

  “有一位来自大方县的医生,专程来学习纤维支气管镜的使用。通过3个月有针对性的深入学习,他回到原单位就能运用纤维支气管镜为患者进行诊疗了。”刘震说,“基层非常需要这种有针对性的培训。为了减轻基层学员的负担,我们不仅为他们免费提供住宿,还每月发放伙食补助。”

  早在2016年,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人民医院就与贵州省人民医院建立结对帮扶关系,挂牌成立贵州省人民医院龙里分院,省人民医院共派出11批次、47名专家到县人民医院开展驻点帮扶工作,帮助龙里县人民医院完成了10余个临床、医技科室的组建及优化。

  谈起赴基层帮扶的经历,刘震感慨,有时哪怕是在同一个村里,2个村民小组之间的路程也十分“遥远”。“通过5G技术,我院和龙里县人民医院实现了在挂号、会诊、查房、检查检验、上下转诊、培训等方面的全方位远程合作,希望打造一个让信息多跑路的‘龙里模式’,并向全省辐射。”刘震表示。

让肿瘤患者无需远行求医

  今年2月,贵州省肿瘤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在贵州省人民医院成立。中心承担着对贵州省各市(州)级质控中心的指导、协作职能,形成肿瘤诊疗的“国家—省—市”三级质控体系。

  贵州省肿瘤性疾病质量控制中心成立后,先对各市(州)医疗机构的肿瘤诊疗相关医技人员和设备进行了摸底,并开展了全省肿瘤诊疗技能大赛。“大赛以赛促建,得到了各相关医疗机构的热烈响应。未来,中心将制定省内肿瘤诊疗质控相关指南,通过培训、调研等工作提升全省肿瘤诊疗规范化水平,推动同质化发展。”刘震表示。

  肿瘤科是贵州省人民医院优势专科,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拥有300多张床位、30名高级职称人员,分为头颈、胸部、腹部和妇科肿瘤4个亚专业、5个病房,年门诊量约4万人次。2019年,贵州省癌症中心落户贵州省人民医院,肿瘤科除了承担省肿瘤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职责外,还于2022年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能力建设项目。

  为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今年8月,贵州省人民医院肿瘤科牵头成立肿瘤专科联盟,共有22家市、县级医疗机构加入。“希望通过专科联盟建设,推进基层医院肿瘤放射治疗及内科治疗的规范化,提高恶性肿瘤诊疗能力。”刘震说。此外,肿瘤科的多名专家参与健康报社主办的“青蓝”行动,通过到基层医疗机构带教、查房等形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下沉。

  “目前,贵州省肿瘤患者外转率较高。怎样让患者留在本地治疗,是我们一直在考虑的问题,也是肿瘤科未来发展的主要‘课题’。”刘震坦言,肿瘤科将从建立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入手,集合乳腺外科、甲状腺外科、普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检验科、病理科、影像科等科室的优质资源,简化就诊流程,让患者获得更加全面、个性化的诊疗服务。通过统筹专业化服务、先进的设备、前沿的技术和药物,为患者更好地提供心理支持和康复治疗。

  贵州省癌症中心落户贵州省人民医院以来,肿瘤科承接了肺癌、肝癌、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等5类癌症的筛查工作。刘震希望利用收集到的海量数据,围绕肿瘤诊疗开展一系列研究,实现早诊、早筛,降低肿瘤死亡率和致残率,让更多群众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