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 张浩
为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甘肃省卫生健康委紧密结合省情实际,制定一系列政策制度,着力从提高基层服务能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等重点切入,持续推动基层首诊往实处走、向深处落。
优化顶层制度设计,站上高位抓推动
甘肃省坚持把推动基层首诊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健康之基的重点工作紧抓不放。
把政策制定好。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系列文件,规划落实基层首诊、分级诊疗的“路线图”“施工图”,确保各级抓准方向。
把目标确定好。在上下联动会商、深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住院次均费用、县外转诊率、县外医保基金支付比例“三下降”,基层就诊率、住院率、满意度“三提升”,到2027年,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率提高到65%以上的工作目标。
把力量统筹好。印发基层首诊任务分工清单,实行任务台账管理、每季度总结分析进展,专题召开全省推进基层首诊制度落实视频会议,进一步统一思想、厘清思路、压实责任,努力实现基层首诊新突破,带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发展。
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练强内功抓推动
着眼基层能看得好病、接住患者,甘肃省大力引进人才、更新设施、提升能力。
持续推动乡村医疗队伍扩容壮大。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项目,逐年扩大培养名额,截至目前已招录定向生11186名,其中4791名已毕业,2023年、2024年的到岗履约率均为100%。连续10年实施大专层次村医订单定向培养项目,已招录2861名,1583名已顺利毕业,毕业后直接安排到村卫生室工作。放宽农村医疗卫生人才招录自主权,连续5年举办全省卫生人才招聘会,重点推介基层医疗卫生岗位,累计引进基层卫生人才1559名。引进乡镇卫生院首席专家108名。国家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后,甘肃省建立联动协作机制,成立工作专班,让1271名大学生村医率先进入编制序列。截至目前,全省乡级医疗卫生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52.8%,村医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29%、执业(助理)医师比例为38.95%。
持续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更新。省、市、县三级共筹措资金13亿元,为87.34%的乡镇卫生院配齐心电图机、生化分析仪、彩超、DR机等设备,并与县域心电、检验、影像等医学中心互联互通;93.7%的乡镇卫生院实现远程医疗服务,“乡检查、县诊断、乡治疗”诊疗模式稳步推开。全省有10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创建成社区医院,47.88%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了特色科室,中医馆建设实现全覆盖。今年,争取“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项目资金3.5亿元,为基层配备更新医疗设备。
持续加大基层医疗队伍培养帮带。制定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培训三年实施计划,建立“线上全员普训﹢线下骨干强训”机制,对全省5.5万名基层卫生人员分专业、分层次、系统化开展远程培训;打造20个基层医生培训基地,组织1.2万名全科医生、临床医师、乡村医生等骨干脱产强化培训。常态落实乡村医生每周1天或每月4天到乡镇卫生院跟诊实践,评选表彰141名业务尖子和20名技术标兵,带动基层医务人员全员强能、全员成才。
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服务群众抓推动
坚持把满足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作为基层首诊、分级诊疗的重要保证。
在均衡优质医疗资源上下功夫。加快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建设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7家,建立134个省级专科联盟,签约成员单位4225个,开展新技术、新业务1295项。引进省外甘肃籍专家人才387人,建立工作室100余个。
在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下功夫。出台“万名医护下基层”工作方案,建立“省市帮县、县帮乡、乡帮村”梯次帮扶机制,推动“四个下沉”,实现“大手拉小手”。全省建立134个县域医共体,县级医院向乡村派驻医师2027名,建立巡诊小分队1136个,参与巡诊医生2633人,实现每个乡镇卫生院常年至少有1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和技术帮带。
在运行机制改革上下功夫。将全省所有村卫生室转化为乡镇卫生院派出机构,乡镇卫生院与村医签订聘用劳动合同,实行“乡聘村用”,将村医身份由“半工半农”转变为乡镇卫生院临聘职工,村卫生室全部纳入医保定点机构管理。
核定首诊病种目录,释放红利抓推动
发挥病种目录、医保政策的杠杆作用,进一步提高群众在基层首诊、分级诊疗中的获得感。
核定首诊病种目录。联合医保部门印发各级医疗机构首诊病种目录,通过医疗机构自评申报、专家评估审核、市州交叉复核等,对全省1852家公立医疗机构病种目录反复审核校对,分层分类确定省、市、县、乡4个等级、6大类别的首诊病种目录。通过核定首诊病种目录,理顺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同时,将所有病种目录录入全省双向转诊系统,规范双向转诊秩序和管理,并与医保报销系统对接打通,实现信息数据共享。
健全指标监测体系。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工作作为卫生健康综合督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重点指标监测体系,定期通报分析指标数据,将资金分配、机构等级评审与基层就诊率、群众满意度等指标挂钩,引导各级推动基层首诊制度落实。
强化政策引导约束。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实行差异化的医保支付政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降低起付标准、提高医保支付比例,住院报销水平较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提高10%。对县域医共体成员单位间双向转诊的住院患者只收取1次首诊医疗机构起付费用,不再重复计算住院起付标准。先后修订医疗服务价格项目1111项、新增价格项目143项,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门服务费128元/次。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开展且应用频次较高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执行全省统一的政府指导价,确定DRG/DIP付费框架下的基层病种,实行同城同病同价。今年1—9月较去年同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诊疗人次增加111.15万人次、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增加98.59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