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季 特约记者 周厚亮 通讯员 师小勤
一张张泛黄的照片,记录着医院发展的曲折路径;一间间实验室,承载着几代人的医学追求。近日,记者走进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了解医学科技在这里如何通过蝶变更好造福患者,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医者情怀。
青砖黛瓦中的智慧医疗
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院区北侧,有一所静谧的院落,青砖黛瓦的建筑留有岁月的痕迹。整洁的实验室里,有5G终端展示中心、综合态势感知中心、应急指挥救治中心、数据中心……每个角落都散发着科技的气息。
互联网医疗系统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远程医疗中心主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赵杰说,实验室落户该院标志着河南卫生健康领域实现了国家级科研平台“零”的突破。
赵杰表示,互联网医疗系统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立项,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重要的产业技术基础设施。该实验室包含互联网医疗终端研发实验室、互联网医疗软件开发实验室、互联网医疗信息安全实验室、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精准医学中心、政策与标准研究中心等6个子实验室。实验室建立后,该院将针对互联网医疗软硬件难以支撑临床救治、医疗信息互联互通困难等问题,围绕提升互联网医疗临床救治能力与应用水平的迫切需求,建设互联网医疗系统应用研究平台。
按照“边建边研”的建设思路,这一国家级工程实验室肩负起我国互联网医疗关键设备和系统等相关领域的技术开发、临床转化、产业推广和人才培养等工作;通过建立覆盖“端、网、云、数、智”的互联网医疗救治技术平台,打造国内一流的科研环境;构建互联网医疗系统与应用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和标准体系,形成可持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分级诊疗体系的建立,为推动互联网医疗救治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在此基础上,该院搭建5G固移融合医疗专网、远程医疗综合服务平台、河南省互联网医院监管平台、河南省电子处方审核及流转平台,以及医疗大数据分析平台。其中,5G固移融合医疗专网有效解决了省、市、县和基层等不同级别医疗卫生机构的接入问题,实现了跨省互联、国际互联和移动设备互联等场景;河南省互联网医院监管平台实现了对省内互联网医院的入网审批、在线业务监管等功能,促进河南省“互联网﹢医疗”健康有序地发展;河南省电子处方审核及流转平台开创医药服务新模式,实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对处方流转工作的线上监管,改善居民就医购药体验,从而提升河南省医疗健康便民服务水平。
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进
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职工们都知道他们的“院宝”——我国眼科学界泰斗、该院眼科终身教授,已105岁高龄的张效房。
张效房是我国眼内异物研究的奠基人和眼外伤专业的学术带头人。以他名字命名的“眼内异物定位摘出法”,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世界眼科学的贡献之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医疗卫生条件差,患眼病的人多且病情严重,特别是沙眼及其并发症占致盲原因首位。张效房主动向医院领导提出,利用星期日下乡义诊。“白天,农民下地了,我们就晚上登门。一旦发现患者,能够现场治疗的,我们就及时治疗;不能现场治疗的,就带回医院。”张效房回忆说,“当我们打开患者眼上的纱布,许多失明多年的人重见光明了,竟呜呜地大哭起来,一个劲儿地感谢共产党派来的医生。”
该院党委书记王福伟对医院的“功臣名将”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一代又一代的专家为医院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创造了不少医学奇迹。
不久前,一对有手足裂畸形家族史的夫妇终于迎来了他们家庭中第一个手足健全的宝贝,夫妇两人无比激动地向该院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报喜。世界首例手足裂在1912年被首次报道。该院通过“植入前胚胎单细胞基因组微缺失微重复识别新技术”帮助遗传性手足裂患者生下健康婴儿属国际首例,这标志着该院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新技术研发领域又一次取得突破性进展。
国际首例采用“H”型双密网支架进行颅内大型前交通动脉瘤局部血流重建手术,是由该院神经介入科管生教授团队实施的。该手术凭借创新的“H”型血流导向装置,精准地将两枚密网支架部署于同侧A1及A2段,并辅以弹簧圈疏松填塞技术,有效促进了动脉瘤的愈合并确保了载瘤动脉的畅通无阻。管生表示,这一成功案例,预示着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在治疗复杂大型动脉瘤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为国内第一批获得心脏、肺脏、肝脏、肾脏、胰腺、小肠6种移植执业资格的单位之一,该院在2023年共完成人体器官移植828例,其中肝肾肺移植数量位居国内前列,儿童肾脏移植数量居全国第1位。
王福伟说,面对深化医改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该院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构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筑牢安全之基,改善医疗服务,合理节能增效,助力健康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