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世嘉 特约记者 郝东亮
太行山南麓,晋东南腹地,万亩金翠连翘林遍布山岭沟谷。从名不见经传的贫病沟、穷山坳,到家喻户晓的健康村、致富田,近年来,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附城镇丈河村作为该省健康乡村建设试点,以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建设,蹚出了一条村富民康的幸福路。
连翘变身“摇钱树”
大片的连翘树正吐露着新绿,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74岁的丈河村村民杨安平正埋头侍弄连翘。他一边拨开齐肩高的枝蔓,一边轻轻搓捻“垂头”的枝叶,豆大的汗珠从脖子上往下淌。这片林地,算得上是杨安平家的“后院”,从宅子后的山根,一层一层地往山上盘绕。
杨安平家原是村里的贫困户,一家全靠种玉米、稻谷维持生计。2014年,在县委、县政府精准扶贫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项目的扶持下,杨安平在村里率先种植了一亩连翘,收入比种玉米高了一大截。尝到甜头后,他手不离锄地扎进田间地头,接连腾出好几亩地种连翘。
“咱是正儿八经的连翘种植农户,收成好的话,1年能卖8万元。”如今,杨安平家的14亩地,有8亩种连翘、6亩种玉米;每亩连翘的收入在1万元以上,比种玉米多了近10倍。
丈河村绝大多数种连翘的村民,过去是种玉米的。同样靠自家一亩三分地脱贫致富的丈河村村民常爱香说:“俺家有4亩地种连翘,收连翘的个体户、外地老板可多了,从来不愁卖。”
最近,连翘黄金采摘期将至。村头村尾,女人们坐个马扎、摇着蒲扇在树下纳凉,坐等收购商上门。“每年七八月采摘,这时候果子最壮实,摘早了影响收成。”说起丰收,杨安平笑开了花,“这可是咱的‘摇钱树’,得耐得住性子挣大钱!”
在村民眼里,连翘是名副其实的“摇钱树”。“它浑身上下都是宝,叶子可以加工成茶叶,果实、果皮和花都是常用的中药材,各有各的功效。最贵的当属连翘干果,一棵树能产4斤果,单斤能卖80元以上。”杨安平说。
立足当地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丈河村把连翘等道地中药材种植、加工、生产、销售确定为调产增收的优势产业。丈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石爱国介绍,丈河村连翘种植面积有2000余亩,全村年均产值超过300万元。近年来,依托精准扶贫产业项目帮扶,村民年人均收入从4600元增至1.89万元。
在陵川县的远期规划中,发展道地中药材产业是最优选项。如今,10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和野生抚育基地、20万亩连翘示范基地、15家中药材精深加工企业,以及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亮丽图景一一涌现,勾勒出一幅沃野千里的乡村新画卷。
健康观成了“新乡风”
丈河村临街一角,香凤百货超市生意正旺。61岁的老板娘李香风说,从小门脸变成小卖部,再扩建为百货超市,她经营这家店有大半辈子了。
“多年来,村民的消费观有了大变化。最早,乡亲们吃不饱饭也要买烟、酒。后来,饭吃得饱了,买好烟、好酒成了过上好日子的象征。这几年,饭吃得营养了,店里的烟、酒反而落了灰。”李香风说。
靠养殖蜜蜂谋生的村民李有虎家,毗邻香凤百货超市。他搬来小板凳,倒上几杯蜂蜜水供大伙儿解渴。“现在啥都讲究个健康。”75岁的李有虎其实曾经是名老烟民。过去,他除了侍弄蜂箱时戴着防蜂帽抽不了烟,其他场合烟不离手。前几年,村卫生室来了县人民医院的医生,开展脱贫群众家庭医生签约、老年人慢性病管理等健康服务。自那时起,李有虎多年控制不住的血压有了好转。
“医生上门量血压,告诉我吃饭放多少盐,嘱咐我要戒烟限酒,还给我老伴儿讲高血压的风险,让我老伴儿监督我戒烟。后来,看他们一趟趟过来太辛苦,我就自己去村卫生室,不给人添麻烦。”久而久之,李有虎戒了烟,血压也能稳定在135/85毫米汞柱左右。
在李有虎家二楼的露台,映入眼帘的是绿油油的瓜果蔬菜,还有上百个蜂箱。“多的时候,一年能赚10多万元。”李有虎戴上防蜂帽,热情地从蜂箱里抽出隔蜂板展示,“这里产的蜜,是蜜蜂在山上采蜜酿的天然百花蜜,又香又甜!”
看到村民的生活“甜”起来、健康意识“富”起来,下沉帮扶丈河村的村医、附城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科主任李娇莉宽了心。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离不开健康知识的普及。“为了培养村民的健康意识,村卫生室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根据村民慢性病管理档案,挨家挨户地走访全村463户家庭,其中285户常住家庭的健康宣教覆盖率达100%。”李娇莉坦言,那些日子,她走烂了两双运动鞋。
如今,倡导“三减三健”、戒烟限酒、健康饮食等的标语,和村头巷尾的烟火气夹杂在一起。也有俏皮的孩子把它们编成了顺口溜,健康的理念由此入耳入心。
小山坳迎来大专家
在同样下沉帮扶丈河村的苏柳玉看来,村民的健康路这些年越走越宽了。
今年是苏柳玉从医的第8个年头。从山西中医药大学毕业后,苏柳玉回到老家,在陵川县人民医院慢病管理中心做全科医生。从那时起,借着县里健康乡村建设和健康扶贫政策的东风,苏柳玉长年在农村开展对口健康帮扶工作,在基层诊疗中积累经验。
丈河村的中心,有一处幽静的院落,村卫生室就坐落于此。体检室里,科技感十足的智能体检检测一体机正高效运行,全自动检测人体脂肪、血压、血糖、尿酸、血氧饱和度等11项指标。中医室里弥漫着淡淡的草药香,这里能够开展针灸、推拿、艾灸、刮痧、拔罐等15项中医诊疗技术。
村卫生室面积不大,体检室、中医室和几间诊疗室便是全貌。一天上午,太阳刚照到半山腰,70岁的村民路有忠就拎着小板凳,坐在了村卫生室门口。与种植连翘的农户不同,路有忠的财路是种西瓜。“瓜地和连翘地可不一样,连翘长得高,踮脚就够得着,西瓜能从脚跟一直长到头顶,蹲着也难受,站着也难受,哎哟我这老腰!”他用手上下一比画,憨憨地笑出了声。
“咱村的卫生室真好,我一腰疼就来找苏医生做理疗。县里的医生专门到村里照顾咱,给咱省了不少路费,知足!”路有忠恳切地说,过去跑县城看病少说得走60里路,家里没个车,路上要遭不少罪。久而久之,去县里看病成了奢望。
不一会,太阳把山林照了个透亮。村卫生室门口的板凳越摆越多。很多村民和路有忠一样,冲着苏柳玉而来。
苏柳玉下沉帮扶丈河村快半年了。不久后,她将轮转到新的村子。“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苏柳玉常这样形容自己,她说,无论人员如何调配,丈河村都至少有3名县里的医生在岗。
最近,在下沉帮扶丈河村一年余的陵川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赵国静的诊室内,人气更旺了。村民们说,赵医生的诊室里,有更牛的大专家出诊。
67岁的成腊生家是村里的低保户,靠着8亩农田和低保金为生。两年前,成腊生患上了食道癌,长年靠吃消癌平等药物维持治疗。前几天,成腊生食道隐隐作痛,急忙来到村卫生室。“成大爷,肿瘤疾病我不拿手,不过您别急,咱有别的招。”赵国静不怕坦陈短板,他熟练地点开远程诊疗系统,录入成大爷的病情信息。
电脑另一端,陵川县人民医院远程会诊系统管理员张梅根据医生排班情况,实时安排了当值医生陵川县人民医院副院长、肿瘤科主任贾书亮视频会诊。“建议您服用曲马多片,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您平时也要加强营养,平衡好劳作和休息时间。如果还是疼,您到医院找我做进一步检查……”贾书亮给出了用药相关建议。
服药、休息了几日,成腊生的症状好了起来。他感慨地说:“现在条件好了,不出村子就能看上大专家,心里很踏实。”
村民看病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是陵川县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缩影。该县卫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曹陵宁介绍,近年来,陵川县大力推进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为12家乡镇中心卫生院及327个村卫生室配备了必要的医疗设施设备;与山西中医药大学等院校开展“医校共建”,依托县域医共体组织102名医生岗位轮训、下沉帮扶村级医疗卫生机构;打造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联合的远程诊疗系统,自今年4月系统开始建设以来,已覆盖全县11家卫生院、10个村卫生室,累计服务患者200余人次。
“就近办”有了医保站
61岁的村民崔荣花患有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她儿子在外务工,儿媳妇留守务农,家里要供两个孩子上学。
崔荣花从没给自己买过什么物件,除了药。“每天,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吃两次,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各吃一次……”文化程度不高的崔荣花,对药名却记得滚瓜烂熟。患多种慢性病10年来,买药、吃药已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早些年在村里拿药,医保报销都是手工登记的。有些药还没有,最后得去镇上的卫生院购买,很不方便。”崔荣花坦言,自从村卫生室有了医保机,看病、拿药刷手机就能支付,报销更便捷、更有保障了。
说起这些变化,76岁的村民王艮书一个劲地夸赞。王艮书患高血压、脑血管疾病12年了。多年前,脑梗后遗症使她坐上了轮椅。这两年,王艮书做了膝关节置换手术,老伴经常推着她到村卫生室做康复锻炼,捎带着买些降压药。
“体检、吃药、复查……看了这么多年病,什么病都打不倒我,唯有医药费。我还给子女增加了负担,他们不容易啊!现在家门口就能刷医保卡了,还有啥可怕的!”曾经,王艮书每月拿药要花200多元;现在,医保报销后,每月她仅需支付70元。
村卫生室开通医保电子支付功能,是陵川县全面建设医保驿站的一个缩影。该县医保中心主任赵鹏介绍,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医保驿站是全县推动医保业务关口前置、重心下移、服务下沉、促进“就近办”的重要举措。自2021年至今,全县12家乡镇卫生院、312个村卫生室实现了门诊统筹和“两病”医保报销全覆盖,累计报销 98.8万人次,代办高龄老人、重度残疾人、留守儿童等特殊人群医保业务量达2.6万人次。
“未来,陵川县将进一步织密基层医保服务网络、创新基层医保服务供给、夯实基层医保服务能力,提高医保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加快基层医保服务数字化转型,构建全县域覆盖、点线面融合、高质效运行的医保服务网络,让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持久、更可持续。”赵鹏说。
记者手记
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丈河村位于陵川县东南部,山高、林密、水清、物博,林地、草地面积占村域面积9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81.7%,素有“北国小江南”的美誉。从县城去往丈河村的太行一号盘山公路,犹如蜿蜒的彩带盘桓在山林深处。
很难想象,这个山沟小村曾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而如今变成了“五一”假期客流量超过5万人次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山西最美旅游村”。
2005年,丈河村人石爱国成立了一家公司。投产后,可观的效益让许多村民尝到了甜头,越来越多的人放下锄头、拿起扳手,成了“企村共建”工厂的车间工人。2007年,石爱国当选为丈河村党支部书记。
在工厂车间,新入职不到3个月的村民李彩鹏说:“几年前,公司挨家挨户地为村民免费安装了自来水管,还装上了清洁、安全的暖气,大家打心眼里感激。现在我每个月有两三千元的收入。”多年来,该公司解决了20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全村人均年收入翻了好几番。
办企业、种连翘的同时,石爱国还带领村民们打造“太行人家”高端民宿康养基地、“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小镇”等文旅项目。“在过去,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可现在不一样了,村里的收入不比外面低,很多人回了村。”村民王川说,他经营着自家改建的厚德居农家乐,每年有非常可观的收入。
如今,金翠交织的“连翘海”在山岭沟谷中随山势连绵起伏,孕育着丰收的希望。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杨安平,却没想过放下锄头。在他看来,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致富,是特别光荣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