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星月
从接受加床到申请单人间,从强忍产痛到要求实施分娩镇痛,育龄女性对分娩服务有着更高的期待。今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加强助产服务管理的通知》,提出“加强生育友好医院建设”,要求助产机构以产妇为中心提供人性化分娩服务,促进安全舒适分娩。从注重安全到兼顾舒适,一场服务革新正在各助产机构推进。
双人间取代多人间
近日,记者来到新开诊的北京市朝阳区妇幼保健院北院区,随该院院长于亚滨探访位于医院大楼9层的普通产科病区。
“产科去年6月开诊,到去年底,共迎来222名新生儿。今年以来,分娩量逐月上升,预计今年底,将迎来第1000名新生儿。”于亚滨介绍,位于东西向长廊阳面的18间产科病房都是含独立卫生间的双人间,阴面留作医护人员用房,中央是护士站。记者看到,面积达36平方米的双人间病房内,两张病床之间以挂帘充当隔断,即便有婴儿床,空间也不显拥挤。
“当前,生育主力军逐渐转向‘90后’‘95后’,她们多为独生女,从小就拥有独立的房间。如果仍坚持过去6人间、8人间的床位设置,很难满足她们的期待。”于亚滨说,“90后”“95后”孕产妇非常在意住院条件,舒适性、私密性是她们选择助产机构的重要衡量标准。
楼下8层是特需产科病区,同样位于阳面的18间病房是含独立卫生间的单人间病房。房间内配备电视、沙发、衣柜、冰箱、陪护床等,孕产妇能基本实现“拎包入住”。于亚滨介绍,对于特需产科病区,最初的设想是待产、分娩均在病房内完成。但在模拟演练中发现,在走廊里准备移动式产床、移动式无影灯等医疗设备比较耗时,容易影响其他孕产妇休息。于是该院就在同楼层设置了一间产房,这样,孕产妇不出病区就能完成分娩。
《关于加强助产服务管理的通知》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助产机构加强高品质、普惠性产科床位设置,结合院内资源调整优化,增加产科病房单人间和双人间数量。朝阳区妇幼保健院北院区的床位重置工作正是响应这一倡导。
病区改造不只在新院区的规划中有所体现,在许多老院区,对产科床位的调整也在同步推进。
在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两个院区的7个产科病区均已开设单人间,平均每个病区有7间房间,该院还把三人间和多人间改造为双人间。下一步,该院计划持续升级产科病房:一方面优化温度、湿度调节,提供更舒适的体感;另一方面粉刷墙面,改变一贯的纯白风格,选用更为温馨的色彩,以缓解孕产妇的紧张情绪。
河北省人民医院在满足分娩需求与改善住院条件之间寻求平衡点,将产科病房调整为单人间、双人间、三人间多种规格,如遇床位使用不饱和,收住于双人间、三人间的孕产妇也能享受单人间待遇。
“高品质医疗服务与高水准医疗技术一样,是孕产妇的刚需,也是未来助产服务的发展方向。”于亚滨表示,近10年来朝阳区所有助产机构分娩量的变化趋势有3个特点:一是全区分娩量逐年降低,与全市、全国的变化趋势一致;二是公立高级别助产机构的分娩量降幅相对较小,个别机构近3年甚至逆势增加,比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三是辖区北部地区民营助产机构的分娩量降幅相对较小。由此可见,孕产妇在选择助产机构时,优先选择的是高水准和高品质。“朝阳区妇幼保健院北院区在开诊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分娩量迅速增加,正是因为顺应了这一趋势。”于亚滨说。
服务精细化多元化
“生育友好医院”不单单意味着更优越的住院条件,从助产机构的具体实践来看,还体现在围产服务精细化、特需服务多元化。
产前,最令孕产妇感到困扰的是繁琐的产检过程。记者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正推出产科一体化门诊。
“超声、抽血、心电图、胎心监护等产检项目在同一区域就能完成,由护士送检样本、打印检查报告,孕产妇只需原地等待。”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医务科副科长李世颖介绍,产科一体化门诊虽属于特需服务,但基本是满号状态。
此外,分娩恐惧也是初产妇要克服的心理障碍。“究其原因,是她们无法预知自己在分娩中将面临什么。”于亚滨介绍,此前为培训年轻医护人员,医院采购了一批教学用具,但在培训之外,这些教具常常闲置。后来,医院决定利用这些教具还原产房环境,开设分娩体验门诊。在门诊中,孕产妇在引导下提前熟悉产程,并掌握如何与医护人员形成有效配合,确保更顺利地分娩。“我们医院开诊一段时间后,产科剖宫产率下降4个百分点,非医学指征剖宫产明显减少,分娩体验起到关键作用。”于亚滨说。
产时,疼痛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孕产妇分娩体验。近些年,我国分娩镇痛率有所上升。截至2023年6月,913家国家分娩镇痛试点医院分娩镇痛率已达62.7%。但不少孕产妇抱怨,在实际分娩中,宫口开3厘米以上,医院才能实施药物性镇痛,自己仍需忍受数小时的宫缩痛,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麻醉医师紧缺。随着出生率下降,这种情况在产科医院得见好转,但在麻醉人力紧张的综合性医院,则需更多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河北省人民医院产科主任霍琰看来,需在流程和服务上做好两手准备。“产科医务人员提前与麻醉医师沟通预留时间,有助于缩短孕产妇的等待时间。更重要的是,在麻醉医师就位前,可采用电流刺激、导乐分娩等非药物性镇痛方式,为产妇提供生理、心理、情感上的多重支持。”霍琰说。
产后,康复需求日益旺盛。《产后康复管理服务数据研究报告》显示,被调查女性中,五成以上产后超过一年时间仍在寻求产后康复服务。这些女性对产后康复运动指导需求超过66%,对饮食营养搭配指导需求超过45%,对产后护理指导需求超过43%。这与李世颖的观察一致:“近年来,产妇由关注盆底健康等局部修复,过渡到关注包括体态矫正及塑形、皮肤和疤痕管理、肌骨疼痛治疗等在内的整体修复。”
早在2018年,李世颍所在的医院就已成立产后/盆底康复中心,对服务项目的更新在持续进行。“根据每名产妇实际情况,产后康复中心会制订个性化康复方案,甚至在产妇分娩后,在床旁就会进行产后康复的初步介入,实施早期产后康复措施(涵盖子宫、乳房、排尿功能等),并开展产后随访工作,确保产妇尽早接受系统化、规范化的产后康复保健与专业指导。”李世颖说。
使医患都有获得感
这轮服务革新,增强了孕产妇的获得感,也使公立助产机构开始思考如何持续调动产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关于加强助产服务管理的通知》提出‘使综合性医院产科医师的薪酬水平不低于医院医师薪酬平均水平’,初衷虽好,可在操作层面难度较大。”霍琰表示,分娩量下降,产科医师的薪酬水平自然受到影响,但问题症结并不在于工作量不饱和。过去依靠超负荷劳动,产科医师的薪酬水平勉强达到合理区间,当分娩量回落后,产科医疗服务价格较低的问题才逐渐显现出来。
“按目前的划分标准,产科手术以一级、二级为主,与产科医务人员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不相匹配。”霍琰以剖宫产手术为例,“现在,瘢痕子宫非常多见,再次实施剖宫产手术时往往存在盆腔粘连,手术难度倍增;而剖宫产手术被划分为二级手术,无法充分体现技术难度、复杂程度以及风险程度,调整产科手术分级势在必行。”
霍琰同时指出,不只是产科医师,助产士的薪酬待遇也应有所调整,“一名工作多年的助产士,其经验不亚于一名产科医师。但在实际分配中,陪产服务定价明显高于助产服务,显然不够合理”。
记者了解到,产科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已有初步进展。国家医保局近日印发《产科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按照各方意见对技术劳务价值高、风险程度大的复杂情况和复杂操作,进行单独立项或加收项,体现技术难度差异。以“阴道分娩”为例,根据复杂程度分别设立“阴道分娩(常规)”和“阴道分娩(复杂)”。
在于亚滨看来,使公立助产机构产科医务人员的薪酬水平稳定在合理水平,仅靠机构自身降本增效、建立合理内部分配制度作用有限,需要更多配套政策支持,如扩大上级拨款覆盖范围。“产科人力成本高于其他临床专科,这是因为产科需要配置更多医务人员。一方面,产科有助产士团队,30张床位至少要配备10名助产士;另一方面,在母婴同室的产科病房,护理工作服务对象既包括孕产妇,又包括新生儿,床护比需要也更高。”于亚滨说。
于亚滨表示,作为区属公立妇幼保健机构,该院编制内员工中,只有执行妇幼公共卫生任务的人员的工资可纳入上级差额拨款范围,而临床人员则不在拨款范围内。这使医疗机构在承担较高人力成本的同时,难以合理体现产科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
“此外,公立助产机构响应国家倡导将多人间改造为双人间后,必然增加人力、物力投入,相关部门应及时测算服务成本,合理设置服务价格。同时,为减轻孕产妇医疗支出,医保支付政策也应给予相应支持。”于亚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