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 杨晓涛
为使资源供给与城市人口承载相匹配,成都市落实规划引领,实施医疗资源布局全域“一盘棋”,将优质资源的单体优势转化为整体优势,提升市域医疗服务效能。
成都市是四川省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医疗资源集中地。近年来,随着成都市常住人口数量激增,全市人口分布及就医需求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目前,成都卫生健康工作面临着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与人群聚集不相适应的挑战。
为了使资源供给与城市人口承载相匹配,成都市落实规划引领,实施医疗资源布局全域“一盘棋”,将优质资源的单体优势转化为整体优势,提升市域医疗服务效能。
评估缺口 重塑体系
成都市辖区内的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5个中心城区,而其他城市新区由于设立时间短、医疗资源布局周期长,医疗资源相对不足。
今年2月,成都市采用实地调研与座谈沟通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对全市23个区(市)县和24个“三个做优做强”重点片区的调研对接。通过实地调研可辐射重点片区的医疗机构(含在建项目),了解重点片区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现状,跟进配套医疗设施建设进度。与当地卫生健康、规划和自然资源等部门对照“规划图”和“项目表”深入评估医疗资源缺口,探讨医疗设施布点,完成构建对各区(市)县医疗服务体系、医疗资源配置和医疗设施布局的整体画像,提出对各区(市)县医疗设施规划布局的建议。
结合全市未来人口聚集的发展趋势及24个重点片区未来人口结构分析,成都市按照“优一、补二、强三”(即一圈层优化存量,二圈层补齐总量,三圈层做强质量)的思路,计划在2025年6月底前修订完善《成都市“十四五”医疗机构设置规划》,通过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率,优化医疗资源整体布局,推动区域医疗服务体系均衡发展,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整体能力与绩效,确保全市医疗服务供给适度超前、精准匹配、就近满足。
在梳理分析区域内人口聚集趋势、居民医疗需求、医疗设施现状的基础上,成都市起草了《关于优化医疗设施规划布局三年(2024—2026年)专项行动指导意见》,提出“四个一”(即收集一张项目需求清单、策划一次项目推介活动、发布一本项目行动汇编、推动一批项目包装落地)工作思路,加快专项行动落地落实,力争通过3年时间,建成与公园城市示范区更加适应、与成都市民美好健康需求更加匹配的医疗服务体系。
从“物理链接”向“化学融合”转变
真正的优质资源下沉,不仅仅是几家医院、几个医生的下沉,而应该是体系的下沉。只有统筹规划,实现体系的下沉,才能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所以,成都市在市域范围内对医联体建设进行科学布局,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从“物理链接”向“化学融合”的深度转变,逐步形成适合成都群众需求、独具区域特色的医疗服务“成都模式”。
在城市地区,以国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建设为契机,在网格化城市医联体建设的基础上,以市级公立医院为牵头单位,以成华区、高新区为试点区域,通过区域内医疗管理一体化、医疗资源集约化、考核培训同质化等方式,带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仅高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开设了基层专家门诊32个,拓展新业务和新技术57项,打造眼健康、慢阻肺等专科24个,建设住院部4个。
在农村地区,全面推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组建县域医共体28个,实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医共体内探索下放薪酬考核、资金分配、人事管理权限,推行人财物统一集中管理,逐步实现县域医疗服务一体化,2023年,全市医共体县域内就诊率达90%以上,“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基本实现。
改革要打开思路和格局
发展离不开创新,尤其是医改步入深水区之后,如果没有创新就会举步维艰。成都市在改革中敢于突破创新,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市域层面对医疗资源布局进行整体规划,引导和组织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一体化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水平。
改革不能闭门造车,需要构建开放的体系。成都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以居民的健康需求为引领,主动寻求部门合作,推动医教融合、医养融合、医企融合,让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最重要的是,改革发展一定要打开思路和格局,走好协同治理之路。医疗机构要发展,就要放开眼光、放开手脚,敢于对接更高的平台,挑战更难的任务。对于一家医院接不住的项目,建不了的平台,就以整个成都市的资源进行对接。这样,才能让改革更有成效,发展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