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吴倩
对于劳动者来说,职业病目录犹如职业健康的一道保护屏障。我国现行的是2013年发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目录共包含10类132种职业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健康工作面临着新形势和新要求,业界翘首以盼这个保护屏障扩容。
记者从近日举办的第十八次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上获悉,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加强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职业紧张等两类新型职业相关疾病的标准制定工作,积极推动相关病种纳入职业病目录。目前,研究进展如何,有哪些困难?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病面临归因难
业内普遍认为,腱鞘炎、腰背痛等所谓的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病,是从事职业活动而导致的肌肉、神经、肌腱、韧带、关节、软骨或脊柱椎间盘的疾患,包括从轻微、短暂损伤到不可逆、能力丧失性的伤害。
“一般认为,几乎所有的肌肉骨骼疾病都与工作有关,归因于工作的肌肉骨骼疾病约占所有肌肉骨骼疾病的30%。即使疾病不是由工作直接引起的,也会因工作而加重或引发症状。”中国疾控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首席专家李涛介绍。
国外对于这种疾病的关注较早。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退休教授杨磊博士介绍,国际劳工组织(ILO)在2002年就明确将肌肉骨骼疾病列入国际职业病名单。
而目前在我国,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病就大类别而言不是法定职业病,仅被列为工作相关疾病。只有滑囊炎(限于煤矿井下工人),以及股静脉血栓综合征、股动脉闭塞症或淋巴管闭塞症(限于刮研作业人员)被纳入职业病目录。
“腰背痛或腰椎间盘损伤作为主要的肌肉骨骼疾患未被纳入职业病目录,一个堵点就是归因难。”杨磊解释,一般而言,职业病的判断需要有明确的职业暴露、疾病反应以及二者之间的病因学关系,疾病诊断要有客观指标。以传统的职业病铅中毒举例,接触一定剂量的铅为病因,铅中毒为具体反应,不接触铅就不会有铅中毒,其中的病因关系非常明确。粉尘职业接触和尘肺的关系,也是如此。但引起肌肉骨骼疾病的因素是多重的,无法将其准确地归因为某个因素。
此外,当前对暴露风险的认定也易产生争议。李涛介绍,目前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现场观察来收集当前和回顾性暴露数据、社会心理因素和不适的信息,但劳动者主观自我报告信息不一定准确,观察方法又难以排除经验和专家主观判断的影响,现场观察也比较耗费时间。
在杨磊看来,德国有一些做法值得借鉴。他介绍,德国经生物力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提出用牛顿乘以时间表示劳动给脊柱造成的负荷,并以此作为职业接触指标,以椎间盘高度减小作为疾病反应指标,来诊断腰椎损伤的职业病。但其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劳动负荷与肌肉骨骼疾患之间的病因学关系不是十分清楚。
“面对堵点,需要从新的暴露和临床评估视角,研究新技术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李涛举例,可以借助直接连接受试者的传感器,进行连续的暴露评估,获得客观数据。
一些进展带来些许曙光。李涛透露,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健康司启动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修订工作,根据前期研究结果及职业健康保护行动的需要,在职业病分类方面,拟增加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选择将职业接触相对明确、疾病相对容易界定、发生部位比较常见的腕管综合征列入目录,并对纳入的疾病附加限定条件。当前,相关机构正在制定职业性腕管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职业紧张纳入目录有多重考量
与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病相比,目前对于职业紧张的危害和归因问题的相关研究较为清晰。“个体所在工作岗位的要求与个人所拥有的能力和资源不平衡时出现的心理与生理反应,呈现持续状态,可导致身心健康的损害。”世界卫生组织对职业紧张给出了以上界定。
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职业紧张已成为世界范围的流行病。从国际上来看,国际劳工组织已将精神和行为失调列入2010年版职业病名单。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戴俊明博士介绍,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职业紧张问题,最初关注的是医务人员、教师等职业群体,现在已经扩大到所有行业。
“职业紧张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职业内卷’密切相关。许多行业不是‘水平考试’,而是‘选拔考试’,可想而知带来的压力之大。”据戴俊明等人对于上海市用人单位的调查,这种现象在国内企事业单位表现得较为明显。
从目前研究来看,职业紧张引起的一系列身心危害比较明确。戴俊明介绍,职业紧张与冠心病有着明确的因果关系,并且会带来职业倦怠和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疾病。
对于职业紧张的评估,我国已经与国际接轨,主要采取结构化的量表来进行测量。戴俊明介绍,评估量表包含10多个条目的简明问题,主要测量职工的工作岗位要求与工作的自主性和社会支持。为了避免主观性因素影响,问卷包含一些相互印证的条目。另外,每次评估往往会使用五六套量表,使职工的回答能够得到相互印证。
测量某些生理指标也可评估职业紧张程度。戴俊明介绍,当下运用比较多的是心率变异性监测。这种方法需要在24小时内连续监测心率周期差异的变化情况,以此来反映职业紧张情况,智能穿戴设备便是以此为依据评定职业紧张(压力)程度。监测唾液中的皮质醇(可的松)水平也是一种评估方式,其主要通过测量醒来当时和醒后半小时的差值来评定职业紧张程度。但测量这类生物指标所需的时间和金钱成本都比较高,所以并不是当下的主流评估方式。
个人因素、紧张相关疾病等也会对职业人群的身心造成影响,如何将身心影响归因于职业因素?戴俊明认为,要将心血管科、精神科医生纳入职业病诊断体系,使其以专业知识对多方面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后作出专业评估,找出主要诱因。
职业紧张何时能被纳入职业病目录,一直广受关注。戴俊明分析,将职业紧张纳入职业病目录的最大困难在于,职业紧张问题涉及的人群广泛,尤其要考虑工伤保险基金使用的安全性。这是一笔很大的支出,需要卫生健康、人社、财政等多个部门的协商和推动。因此,当前应当考虑将冠心病、精神心理疾病等最重要、最迫切需要解决的职业紧张问题纳入职业病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