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质子重离子技术应用的“追赶者”“并行者”,到跻身国际质子重离子治疗先进行列,并成为重离子技术临床应用创新领域“领跑者”,坐落于上海张江科学城的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医院自2015年正式开业至今已成功运营9年。9年来,医院恪守质量与安全底线,致力于应用国际先进的质子重离子放疗技术造福肿瘤患者,在推进国内粒子治疗技术临床安全有效和标准化、规范化应用的道路上,不断交出高质量发展的亮眼“成绩单”。
自2021年起,医院连续3年治疗量均突破千例大关,年度治疗量居国际同类机构之首,在质子重离子放疗重点病种的临床疗效、毒副反应控制等方面,已比肩或超过日本、德国等国际同类机构。
目前,医院可收治病种范围已扩展至50余种,基本覆盖中国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累计完成治疗出院患者近6800例。
日前,记者走进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对其发展历程、运营模式、日常工作进行了探访。
□本报记者 郭晓薇
清晨:繁忙有序开启高效工作
清晨5点55分,放射物理科高级物理师盛尹祥子把双肩包往办公桌上一放,三步并作两步穿过走廊,径直前往质子重离子治疗室与治疗师尤丹会合,开始了他们一天的工作。
每个治疗日的早晨6点,西门子公司现场维保团队都会把维护保养好的质子重离子系统设备准时移交给医院,医院放射物理师、治疗师会第一时间开展质子重离子束流测试,对4个治疗室的晨检结果进行分析,确保束流满足临床精准治疗需求。随后,盛尹祥子与尤丹逐一核对检查当天80多位患者的放射治疗计划,调试好控制室里执行放射治疗“指令”的计算机,做好治疗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除了确保治疗室和控制室各种软硬件正常运行并执行放射治疗计划,尤丹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则是根据当天所有患者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对每位患者的治疗时间和治疗室束流资源分配进行“最优化”排列组合,从而最大化利用设备每天可以提供的有限束流,实现质子或重离子束流在不同治疗室的高效切换和输出,使治疗流程衔接更顺畅,患者等待时间更短。
事实上,早在2017年,医院就自主研发了国内第一套更适合质子重离子治疗的流程管理信息系统(TIMPS)并投入临床应用。“这套信息系统替代了医院原先使用的国外版本,功能模块也在不断迭代更新,除了可以实现科学的治疗排程,还能对质子重离子束流分配和使用效率进行可视化实时监测。”尤丹表示,该系统最大程度减少了束流时间的浪费,极大地提升了质子重离子临床治疗管理效能。
很快,他们迎来了当天治疗排程中的首位患者王女士。她笑意盈盈地说:“这家医院很温馨,给我们都安排了一对一陪同人员,我们在治疗室和往返病房的路上,都有人陪同照护。”虽然家属工作忙碌,无法在院陪护,但王女士对此很乐观:“治疗师和护士在第一次治疗前都会详细介绍,甚至连躺在治疗床上可能听到转床的声音这样的细节都会告诉我,我一百个放心!”
上午:日常门诊有条不紊
上午8点整,在医院诊疗服务另一端的门诊诊室,临床助理们在接听答复咨询电话的间隙,完成了当天门诊患者的资料整理,并对次日的门诊预约患者进行了电话提醒。门诊临床助理们高效的诊前辅助工作让医生更从容,医生与每位患者的诊疗沟通交流时间更充足,平均可达25分钟。
为了给患者提供诊前诊中诊后“一站式”优质医疗服务,医院特别设置了门诊临床助理这一岗位,全方位负责门诊患者咨询预约、病史采集、就诊协助、随访提醒、复诊安排、疾病保险理赔等,既让医生从门诊的事务性工作中有效解脱,能更专注于医患沟通交流,也让患者切实感受到贴心的服务。门诊临床助理用服务架起一座“桥梁”,让医患双方都满意。
上午9点40分,在繁忙的医院管理工作之余专门留出时间出门诊的院长郭小毛迎来了当天第5位门诊患者。“乳腺癌保乳术后采用常规光子放疗或质子放疗都可以。质子放疗的优势首先体现在更好地保护心脏和肺等重要器官,较常规光子放疗对心脏和肺的放射剂量分别可减少约90%和50%,从长期看还能降低放射性心肌炎的发生率,局部疗效也能提高15%。”郭小毛向患者详细解释质子重离子放疗的好处,并耐心回答患者的有关疑问。患者得到预期答案后,开心地说:“你们治疗经验丰富,我就奔着你们医院来的。”
中午:争分夺秒精进技术
中午12点,医院院长助理、胸部肿瘤科主任吴开良教授刚结束院级多学科联合会诊讨论,科里的年轻医生就紧随他的脚步来到电脑前,请教如何精准勾画复杂的肺癌靶区、判断转移淋巴结等问题。
“针对每一个教学病例,我都会让年轻医生去亲身感悟怎样才算是‘最好的放疗’,我会给他们讲解质子重离子较常规光子放疗的差异、靶区勾画策略及注意事项,然后再具体分析如何提高靶区勾画的准确性,提高剂量的精准度,降低危及器官受照射剂量,直至实现最优化。”吴开良说,随着一个个病例的累积,医生的粒子专业知识和临床“实战”经验增长得很快,“目前,年轻医生做这个工作已经是又快又好、精益求精,基本不需要上级医生去优化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标准决定质量。”
吴开良介绍,在这里,所有入院患者的诊疗方案都必须经过由放疗医生、放射物理师、放射诊断医生、核医学医生和放疗技师等参加的多学科联合会诊讨论,这既是医院临床质量安全的保障措施之一,也是医院让年轻医生持续学习、快速提高业务水平的制度设计。放疗科每位医生都有自己的专病研究方向,除了做好临床医疗工作,他们还要系统了解、持续追踪相关疾病的临床及科研进展。放疗科每周都组织科会,科内医生轮流分享自己关注领域的“干货”和热点前沿,大家博采众长、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下午:护理浸润人文温度
下午2点30分,在病区完成护士交班、医护查房、患者评估等工作后,护士长马不停蹄地赶往住院部一楼的活动室,再过半小时,护理部在这里定期为住院患者和陪护人员举办的营养讲座即将开始。
“家里人之前有认识误区,这也不让我吃,那也不让我吃,总担心影响治疗和康复。听了讲座,我现在吃得更科学,营养跟得上,浑身有劲儿!”来自广东的食管癌患者宋阿姨再次准时参加医院的营养讲座。“每次参加的人都挺多的,强身健体、修心养性,我喜欢这种大家庭的氛围。”宋阿姨说,除了营养讲座之外,她还很愿意跟着护士练习八段锦和正念冥想。
“肿瘤患者住院接受质子重离子放疗平均要30多天,每天治疗的时间仅需半个小时左右,其他时间都离不开我们的专业照护与支持。”医院护理部主任万宏伟介绍,护理部一直非常重视人文护理服务及患者住院体验,除了做好临床护理工作之外,还竭尽全力打造特色护理服务品牌。针对质子重离子放疗的特点,围绕肿瘤患者在心理、运动、营养、康复等方面的需求,护理部推出心理坊、养生坊、手工坊、茶话坊、健康讲堂等特色护理项目,让患者在住院治疗空余时间充分感受到医院的人文关怀。
夜间:温暖瞬间定格心田
晚上6点,接受完当天放射治疗的患者小唐一回到病区,就乐呵呵地走向护士站。“明天我就要出院了,这套医院主题的积木玩具是我之前拼好的,谢谢姐姐照顾,给你们留作纪念吧!”小唐对她的责任护士说。记者看到,在每个病区的护士台上,都摆满了患者出院时赠给护士们的各种材质、各种创意、充满爱心的手工作品。
“这5个陶泥制的小熊猫是一个小男生捏好送我们的,组合起来是一整套,他说每一个都代表了一位护士姐姐。旁边那个‘大白’是一个大姐住院期间用毛线亲手钩织的。”谈到这些手工作品,七病区护士长张丽娟如数家珍,在她看来,这些作品背后都是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肯定。
医院在每一层病区都设置了一个“心语角”,上面密密麻麻地贴满了患者发自内心的感谢话语。张丽娟介绍道:“这里本来是让住院患者表达心愿用的,我们医务人员力所能及地帮他们实现心愿。没想到大家写心愿的少,都是在花式抒发感激之情。信件太多了,一封封摞着贴,过段时间就得换一批展示。”
刚在病房内洗漱完的赵奶奶听说有记者在采访,凑过来说:“这些护士跟我孙女差不多大,别看她们年龄小,照顾起人来好像妈妈照顾孩子一样,非常体贴,她们真的把我当成家人看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