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姚常房 本报记者 杨世嘉 刘嵌玥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今年我国护士节的主题是“发展护士队伍,优化护理服务”。
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跟随3位专科护士体验式采访了一天,在急诊科、重症监护室、老年科看见了他们的坚守,也听见了他们的心声。
扫码看视频报道
急诊留观室护士长孙卫楠
急诊“赛跑者”
“一车祸伤患者脾脏大出血超5000毫升,出现缺血性休克。”“84岁患者喘不上气,血氧饱和度79,已上氧气面罩。”“患者肺部感染、心衰,有低蛋白血症,快联系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小组。”“患者脑梗死,没有家属陪同,说话不利索,半个身子动不了……”5月6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本部)急诊医学中心迎来单日收治患者近400人的高峰。
上午7时,该中心急诊留观室护士长孙卫楠习惯性地查阅起工作微信。对她来说,每天上班路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复盘留观病房和输液区的夜间运行情况,为交班做准备。“输液区日均接诊110~120人,昨天达到了180人。”在孙卫楠看来,应对随时变化的工作节奏是每一位急诊护士的必备素质。
8时,交班开始。“患者73岁,呼吸衰竭合并低氧血症,已经上了无创呼吸机,营养状况很差。”夜班护士向孙卫楠汇报患者夜间病情。“马上和家属沟通,下空肠管,必须保证患者肠内营养……”不到20分钟,孙卫楠向白班护士交代完工作分工和需要重点关注的患者,大家开始忙碌地工作。
紧接着,孙卫楠一头扎进了输液区。“如果输液区的滞留患者过多,可能造成急危重症患者输液不及时。我要做的就是对患者进行分类,从而合理调度输液区护士,做好与中心主任的对接。”逐一询问患者病情时,血液病患者董大伯神情不安,引起了孙卫楠的注意,“患者输的液很特殊,配液药物溶解时间较长,需要立刻通知配液室准备,减少患者等待时间。”经孙卫楠协调,不到一刻钟,董大伯就安心地输上了液。
走出输液区,抬头一看表,9时55分,孙卫楠打了个激灵。原来,10时至11时是急诊治疗的高峰时段,大部分患者输液所需的配液将在此时间段内配备完成,需要治疗的患者也多。“需要做雾化、肠胃营养等患者的责任护士,抓紧做治疗,配液很快到位!还有这几名出院患者的健康宣教要做……”说着,孙卫楠准备去盯配液室。
彼时,楼道的另一端,留观病房内的一个声音叫住了孙卫楠:“护士长,患者比较特殊,您来看一下!”孙卫楠掉头跑了过去。
这是一位常年在北京务工的外地患者,居无定所,也没有亲人照料。一周前,该患者突发脑梗死后被“120”送到北京朝阳医院急诊进行抢救,转危为安后在留观病房接受康复治疗。“他的积蓄不多,治疗花了不少钱,现在一心想着回老家,但他有肢体障碍,自己走不了,路费也不够。”在急诊工作19年,孙卫楠最见不得患者受委屈。她第一时间向医院上报了患者的情况,并尝试与派出所和救助站取得联系。“我们不仅要抢救生命,而且要让患者出院出得安全、安心。”孙卫楠说。
忙完这一茬,孙卫楠又赶到配液室监督配液和分发进度。好消息是,配液工作在10时30分有序完成。可是,她刚准备休息片刻,楼道里就传来了喊叫声。
“我们家老爷子多大岁数了,就应该先给我们看。”“耽误了病情谁负责?”……分诊台前,一位老大爷和女儿正指着医务人员呵斥。孙卫楠的直觉告诉自己:安抚患者及其家属的“看家本领”又要派上用场了。
不过,还没等孙卫楠出面,护士赵芝佳就化解了矛盾。“阿姨,您别着急,爷爷的情况我们最了解,旁边这位患者马上就要拔针了,我现在就推爷爷过去。”赵芝佳一边搀着这位生气的患者家属,一边轻声安抚。不一会儿,楼道就恢复了平静。
原来,这位老大爷有胆囊炎病史,好几天没有正常吃饭了,女儿担心老人的营养状况就带他来了急诊。“有别于其他专科护士,急诊护士面对的患者往往心情更焦急。患者都希望自己最先接受治疗,在激动的情绪下对护士的包容度比较低,有时会把负面情绪一股脑地甩给护士,这很考验急诊护士的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孙卫楠坦言。
90后的赵芝佳对此很有共鸣:“为人子女,我特别理解急诊患者及其家属的心情,所以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共情能力非常重要。”赵芝佳的工作焦虑主要来自工作节奏快和精神压力大,虽然在多劳多得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下,工作量可以转化成较为可观的薪酬待遇,但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不畅带来的精神压力和负面情绪却难以找到出口。
即便如此,北京朝阳医院(本部)急诊医学中心护士团队仍保持着极低的离职率。“不少轮岗的护士到急诊后,难以很快适应这里的工作强度,但我真心热爱这一岗位。”自2005年成为一名急诊护士至今,孙卫楠曾有机会转入其他相对轻松的科室,但她仍选择留在这里。“辛苦和忙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急诊离危重症患者近,可以最快挽救他们的生命。”孙卫楠说。
“急诊患者病情变化快,突发事件多,医务人员要24小时待命。只要进入工作区,就会不由自主地走路变快、语速变快……”北京朝阳医院(本部)急诊医学中心护士长赵丽新说,急诊的工作节奏快、强度大,医院在绩效分配上有所倾斜。急诊医学中心共设置10余种岗位,其中抢救岗的工作强度最大,工资绩效核算的系数也最高,各个岗位的工资绩效按中心全体护士的工作意愿排序,以满足各岗位护士收入预期。
在人员编制方面,目前,该中心共有206名护士,其中具有事业编制的护士约占50%,其余为劳务派遣人员。赵丽新说,在编与劳务派遣人员同工同酬,在工资和绩效上没有差异。不过,事业编制是增加护士安全感和稳定性的一重保障,在指标上自然是多多益善。
11时,护士分组轮流吃饭,孙卫楠终于坐下喘了口气。她随手打开微信步数,言语中流露出自豪:“半天下来,我们的护士都在一万步以上。”在她看来,护士每多走一步,救治急诊患者就更快一步。
4月23日,中日友好医院手术室,护士在做术前准备。 本报记者 张丹 摄
5月9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一病室,护士正在协助医生为患儿做超声引导下深静脉置管。 本报记者 张丹 摄
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护士黄雨佳
重症“闯关者”
与急诊大厅的风风火火不同,重症监护室多半是平静表面下的波涛汹涌。
5月7日早6时40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1号楼医护电梯里,黄雨佳按下了“4”的按钮。6时50分,他开始巡查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一单元和二单元的近40名患者。
黄雨佳是阜外医院心血管专科护士,SICU一、二单元的负责人,今年37岁。2010年,他从首都医科大学护理专业毕业后来到阜外医院SICU,坚守至今。
病区内,满身桃红色的女护士穿梭其中,偶有几位像黄雨佳一样身着蓝色衣服的男护士步履匆匆。为患者刷牙、翻身,查看血压、心率,取药、拿耗材,配药、给药,给患者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查看大便颜色和量……紧张的氛围里,一切却有条不紊。
SICU收治的患者多是外科手术术后需要进行监护的危重患者,其中一、二单元的心脏衰竭术后患者居多。心脏手术风险大,术后有出血关、感染关、心律失常关、心包填塞关等关口要闯,尤其是进行了心脏移植的患者,更需要医护人员陪着他们一起“闯关”。正因如此,无缝衔接、环环相扣的照护格外重要。
手术室与SICU仅一门之隔,与一、二单元距离最近。手术完成后,推开这扇门,生命的接力棒便交到了黄雨佳和同事们手中。在SICU,患者病情危重,没有家属陪伴,需要护士们24小时连续不断监护。从摆脱体外膜肺氧合(ECMO),到撤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进而脱离呼吸机、拔出气管插管,再到开口讲话、下床锻炼,最后转入普通病房……黄雨佳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见证了生命的坚强。
近年来,黄雨佳和同事们护理的患者越来越多。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推算统计,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约为3.3亿人,其中心力衰竭患者约890万人。阜外医院SICU的一区(包括4个单元)共有80张病床,2015年收治患者7000多人次,2023年已经增至12000多人次。5月7日晚上8时多,护士们正在等待一名准备手术的患者,保守估计手术在12时结束。“很多时候比这更晚。”大家已经习惯了快速高频的工作节奏,每一次都会严阵以待,迎候每一位跟死神较量过的勇士。
“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专业技术,想稳稳当当护理好,很难。”一名新入职的护士遇到监护患者突发状况有些茫然,黄雨佳一边安慰她“别紧张”,一边进行妥当处理,患者的状态慢慢地缓和过来。
从这名年轻护士身上,黄雨佳看到了自己的影子。12年前的一个凌晨,5时多,黄雨佳为患者刷牙时一切都还正常。没想到,转头患者手里的水杯掉了,水洒了一床。紧接着,患者心律失常,随即没了意识。水杯掉落的声音惊动了周围所有人,他们不约而同赶过来,包括黄雨佳当时的带教老师。患者情况危急,一台开胸手术在床旁就开始了。
震惊、无助、混乱、脑子一片空白……黄雨佳一口气说了好几个形容词。那天,按说早8时下夜班,黄雨佳愣是干到了下午2时。当时还是手写护理记录的年代,作废的A3纸扔了半筐。“太困了,抄着抄着串行了,纸就废了。”一个夜班的护理记录,黄雨佳整整写了两个多小时。熬过了崩溃时刻,黄雨佳倒头大睡12个小时。
“真的懒。”言谈中,黄雨佳多次自我揭短。他特别愿意琢磨“如何偷懒”,其实是为提高效率。在一单元,黄雨佳带记者看了一个“好东西”。靠门的位置,并排放着智能药品和耗材分发管理系统。“这个系统让药品获取的流程减少了一半。同时,因为医嘱相关信息会自动传输至药柜,大幅提升了安全性。另外,药品按照病种类型相对集中摆放,减少了开药品柜门的次数。”黄雨佳参与了这两个系统从设计到投入使用的全过程。他说,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精细化。机器是工具,它的用途是满足护士和患者的临床需求。护士的任务就是要将这些临床需求精准传递给技术工程师。
临床思维是护士专业素养的核心,也是提升护理质量的关键。黄雨佳总是叮嘱年轻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善思、多思、会思”,充分运用预见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循证性思维等思维模式解决临床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让护理工作更加精细化、专业化。
护士要干的活太多、太琐碎了,一会儿要汇报,一会儿要录记患者生命体征,一会儿要去联系医生,一会儿要去联系病房……于是,黄雨佳自学运筹学,用思维导图帮自己判断事件的轻重缓急。
在黄雨佳的理念里,护士就应该“粘”在患者身上,不被其他事务性的工作缠身。对写护理记录有心理阴影的黄雨佳很庆幸,阜外医院已上线护理记录信息化系统。“数据自动采集,医嘱自动生成,要观察记录的事项会以打钩等方式记录。”黄雨佳说,原来手写护理记录可能得花半个小时,现在一两分钟就能完成,而且数据可以持续更新。
同样是凌晨5时多,如今的黄雨佳从容了很多。他在5月7日的“每日事项清单”里写道:从三单元望出去,淡青色的天边晕染出一层淡淡的橘粉色,红色范围越来越大,太阳开始露头了,半圆、扁圆,很快,圆圆的一轮红日挂在了眼前。
老年病科护士张海芹
老人们的“小棉袄”
5月8日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安静的病房里,辽宁省大连市友谊医院老年病科护士张海芹开始了忙碌的一天。尽管上班时间是早8时,但她和同事们每天都提前到达医院。首先要做的是,逐一检查老年住院患者的身体状况,监测他们的体温、脉搏、血压、心率、尿量等生命体征,以确保患者的稳定状态。
“检查完毕后,会在8时开始大交班,然后与夜班护士进行床边交接。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在早晨对病房进行两次检查,以确保心中有底。”张海芹向记者解释早来的原因。
在老年病科工作了10年的张海芹认为,这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我们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因为老年患者往往伴随多种慢性疾病和并发症,需要综合性的治疗和关怀。”
作为责任护士,张海芹每天要护理约10名患者,其中通常有3~5名患者病情较为严重,无法自理,这些老人就是她的重点关注对象。
“我们科室的危重患者多数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与其他专科病房的患者相比,情况大不相同。”张海芹一边说着,一边来到一位无法自主进食的老人床边,摇高床头,为其进行鼻饲管注食。
“鼻饲管注射的食物要打碎成糊状,要不然会堵塞管路;温度要适宜,否则容易引起患者腹泻。患者饮食时需要特别注意,否则可能会呛到,引发肺部感染。注射后,患者需要平卧至少半小时,我们才能帮助其翻身,以预防肺部感染和压疮。”这些繁琐的护理工作,张海芹每天都要重复多次。
近年来,随着医院老年医学中心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建立,老年病科收治的患者范围越来越广,涉及内科、外科等多种疾病。“卧床的患者基本会用上鼻饲管、尿管,一些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也是如此。”在张海芹看来,老年病科的病房就像是小型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患者情况复杂,护理难度也不小。
“海芹,你来了啊,我今天感觉好多了。”因眩晕症入院的李阿姨已经住院近一周,看到张海芹来巡视病房,便热络地与她打起了招呼。很难想象,就在几天前,这位老人的情绪还很暴躁。
“经过老年综合评估,我们发现,很多老年患者虽然病情较轻,但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需要护士耐心询问他们的感受和需求,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张海芹介绍道,李阿姨之前的焦虑体现在方方面面。为什么彩超检查要排队?为什么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为什么吊瓶不能提前换?面对这些疑问,张海芹一遍又一遍地向老人解释,安抚其焦虑情绪。从最初的“张护士”到“海芹”,老人口中称呼的变化,体现着双方信任的建立。
面对一些听力下降或沟通困难的老年患者,张海芹和同事们会提高音量、放慢语速,或者借助手势、图片等与他们交流。张海芹说:“有些老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护士刚说完的话就忘了,这种情况更考验护士的耐心,需要不断向患者重复解释。”
查房、配药、巡视病区、撰写护理文书和护理病历、宣教、电话回访、交班……每个工作日,从早上上班开始,张海芹就像上了发条的陀螺,除了吃午饭外,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随着医院护理服务的拓展,张海芹和同事们有时还会利用周末时间到出院患者家中为其更换胃管、尿管,提供褥疮换药等居家护理服务。
“没有突发情况时,我们是常规忙碌,一旦出现突发状况,我们就会格外忙碌。”张海芹回忆说,不久前,一位从急诊转来的患者刚躺到病床上就出现异常,血氧饱和度异常低,吸氧后也无好转,随后出现意识障碍。护士们紧急抢救,有的进行心肺复苏,有的准备气管插管,有的与相关科室联系。大家争分夺秒,整个过程忙而不乱。“当我们成功抢救回患者时,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疲累感也瞬间消失。”张海芹说。
“这10年来,我见证了老年病科护理工作的许多变化和挑战,也感受到了工作的乐趣和成就感。”张海芹说,能够见证患者的康复与进步,是她工作最大的动力和满足。当被住院患者亲切地称呼名字,成为他们的“小太阳”时;在路上被曾经照顾过的老人认出,像老友一般攀谈时;被治愈出院的老人紧紧握住双手时,张海芹职业自豪感满满。
虽然没有入编,张海芹仍然干劲十足。“同工同酬,多劳多得。护士的收入与工作量和职称挂钩,我正在努力考取副高职称。”张海芹告诉记者,下午4时多下班后,她会自学专业知识,每天晚上都要学习到12时左右。
“医学科技在不断发展,护士只有保持积极学习的态度,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跟上时代的步伐,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张海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