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孙韧 张可心 摄影报道
山峦苍苍,展现无限生机。对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这是一个攒足了劲儿的春天。春日里的凉山州,山野里各种野花渐次盛开,将春色一层层铺叠。“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一年有新变化,两年有新突破,三年有新气象”,“公路宽又长,连着四面八方”,“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从凉山州西昌市前往美姑县,再到冕宁县,沿着公路行进,转过一个个弯,翻过一座座山,这些标语夹杂在山色里,描绘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劲头十足的热闹景象。
过上好日子
从凉山州美姑县牛牛坝镇碾碾村到该镇的北辰社区,对于35岁的吉克古洛来说,无疑是经历了一次生活上的巨大变化。住进了楼房的吉克古洛直言:“和以前相比,居住环境改善太多了。”记者了解到,牛牛坝镇西荣和北辰社区两个安置点,是2017年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上万人因此告别了破旧的土坯房,开启了有滋有味的“小城生活”。
吉克古洛的客厅里,家具、家电齐全,电视柜上放着一块由凉山州妇女联合会授予的小牌匾,上面写着“银线绣娘”。彝族服饰多姿多彩,有近百种,吉克古洛有着“飞针引线”的好手艺。“如果手巧的话,订单也会多。”吉克古洛说,她已经不再种植土豆和玉米,如今靠做彝族服饰刺绣增加家庭收入。她的丈夫在碾碾村做护林员,也有一份收入。
易地扶贫搬迁,有效解决了交通闭塞造成的就学、求医、发展等方面的诸多困扰。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也阻断了代际贫困传递。近年来,各地统筹推进巩固拓展搬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搬迁群众住上好房子的同时,快步过上好日子。
安置点配套建设了彝绣工作坊等。“绣制一件彝族服饰,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售价大概为2800元。”吉克古洛说,她以前就会一点刺绣,搬来北辰社区后,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培训,刺绣手艺更好了。除了吉克古洛这样的绣娘,社区中还有不少人进了制鞋厂务工。
点击“我的医生”
近日,吉克古洛感到右上腹隐隐作痛。乡村医生吉克金沙敲响了她家的门,这次登门除了关心吉克古洛的身体状况,也是为了帮她熟悉一下手机应用小程序。“你看,进入‘远程诊疗’板块,点击‘我的医生’,就能看到我的名字,在这儿可以与我在线交流。”吉克金沙手把手地指导着。
吉克金沙手指点一点,又通过自己的手机端,为吉克古洛预约好了乡镇卫生院的彩超检查。吉克古洛一脸新鲜地说:“这很方便,以后也会继续使用这些功能。”
像吉克古洛这样的青年人,很快就接受了远程诊疗等新鲜事物。该远程诊疗体系,以美姑县人民医院为中心,向上与凉山州第二人民医院连接,向下辐射全县18个乡镇卫生院。如今,远程诊疗实现了“乡乡通”,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美姑县人民医院院长陈忠表示,信息化是促进分级诊疗的一把钥匙。对于乡村居民来说,依靠远程诊疗系统,在家中就能向家庭医生问诊、预约检查;若是乡镇卫生院的医生遇到难题,还能通过系统,实现与上级医生“一键”面对面,并在必要时打开转诊绿色通道。
从西昌市前往冕宁县的路上,山峦间的高架已有了雏形,正在修建的高速公路将为大山打开更宽的出口。为了让患者在县域内就能治好病,县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升级就要和修路“赛跑”,以降低患者的外流率。陈忠说,医院正在修建的新大楼会在年底投入使用,
“如果有合适的场地,我们就可以修建用来紧急救援的停机坪。这对于重峦叠嶂的美姑县是很有价值的。”陈忠认为,尽管现阶段条件不足,但空中医疗救援未来可期。
搞完卫生在群里“打卡”
汽车驶入美姑县牛牛坝镇的阿波觉村,映入眼帘的是壮观的大棚种植基地。
这些年,牛牛坝镇在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方面,积极招商引资,成功引进了铁皮石斛种植项目,为阿波觉村村民带来了新的收入增长点。
在阿波觉村,60岁的海来果果搬了条长板凳,在屋外晒太阳。她指着不远处一间小房子说:“去年,每户人家都有了这样的独立卫生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村里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卫生环境更是发生了大改变。村民委员会还组织建立了微信群,村民们每天搞好家里卫生后,会拍照发到群里“打卡”,这已经成为村民的生活习惯。来到海来果果家中,记者看到,院落里没有堆积杂物,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全都摆放得整整齐齐。
撤村并镇成为农村建设发展的一种趋势,在冕宁县高阳街道,“庙高山村卫生站”已经更名为“大石板社区第二卫生服务站”。乡村医生乔联泽说,这些年乡村医疗条件改善了,可以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是在自家土坯房里开诊所,现在有了诊断室、治疗室、药房三室分开的服务站;以前,药物缺乏,有时要上山采药,现在药品充足,工作中更重视健康管理。”乔联泽说,为了更好地服务村民,他每年都要学习,尤其推崇中医适宜技术。
消毒以后才能进大棚
正午,高阳街道金叶社区,太阳火辣。52岁的王德斌用铁锹翻着肥料,以促进发酵。
王德斌说,每年过了春节,他就要开始忙活了。十几年前,家里种植玉米和荞麦,常常饿肚子;现在,利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种植经济作物,再以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轮作的方式,向土地要效益,每年能有三四万元的净利润,生活品质大大改善。处理完肥料,王德斌还要抽空去大棚看看正在培育的青苗,这些可是他心头的“宝贝疙瘩”。
进入育苗大棚区,要经过不少环节。石灰粉上铺了稻秆,先要踩两脚,为鞋子消好毒,以防止携带污染土壤的病原菌。用肥皂洗过手,再经过一次消毒工序,就可以推开小栅栏了。
在热气滚滚的大棚区域,金叶社区居民余自英正将大棚中的一盘盘青苗搬出来。随后,她坐在小板凳上,一边擦着汗一边修剪叶片。
看过培育良好的青苗,王德斌宽了心,回到自家小院。院里有两辆摩托车、一辆小轿车。王德斌笑着介绍:“一辆摩托已经骑坏了,小轿车是儿子买的。”
余自英每天清晨出门,太阳快下山了才归。她说:“辛苦是辛苦,但是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