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世嘉
特约记者 王世峰
通讯员 杨颖娜 郭韶一
老年友善环境是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舒适、安全、高效医疗服务的基础。聚焦老年人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老年友善医疗机构从末梢发力、做好关键小事,从全局统筹改造、以环境优化体验,在解决实际需求上求实效、见真章,将老年人对就医场所的愿景和期盼变为幸福实景。
紧扣“无障碍”,勾勒“点线面”
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印发的《关于开展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工作的通知》要求,门急诊、住院病区配备辅助移乘设备,主出入口处有方便老年人上下车的临时停车区和安全标识,设置有无障碍卫生间且门宽应当适宜轮椅进出等。记者走访发现,一些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在着力打造全院(中心)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全方位满足老年患者就医需求。
在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门诊、急诊、病房楼,每层都备有共享轮椅供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自取使用,重度失能的老年人可以得到该院退休职工志愿者服务团队全程推轮椅的陪诊服务;楼栋内外台阶、坡道、拐角处均设有安全与路引标识;每栋楼出入口都设有无障碍通道,确保老年人出入安全、便捷。
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广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个楼层都有成列摆放的候诊座椅,还配套设有超大电子屏幕,叫号、排队信息一目了然;减压床垫、制动式桌椅等适老化设备一应俱全;桌椅还安装有防撞护角、防撞条,座椅软垫防滑、易清洁……
“硬件设施是做好软性服务的前提,只有先建好无障碍环境,个性化医疗服务才能更好地开展。”在邢台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刘登湘看来,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只是医院持续开展老年友善环境建设的第一步,在新的标准及政策实施前,更要主动作为,想老年患者所想、急老年患者所急,力争在医院的各个点位做到“无障碍”。
在北京老年医院,全院推行无障碍环境系统化建设,形成了室外颐养环境、交通便利设施、室内无障碍设施、公共廊道无障碍建设等一体化、全方位、立体式就医环境。“老年人对看病就医场所的需求十分庞杂。紧扣‘无障碍’这一关键点,以点成线、以线带面的设计思路可以巧解建设难题。”北京老年医院规划建设处处长徐向纯说,比如,将入院轮椅通道、入院导引图、各岔路口及出入口导引标识、弯道警示标识、便于轮椅放置与转移的无障碍停车位、适宜坡度无障碍通道、楼内共享移乘设备等10余个无障碍点位串联起来,就是入院就医的适老交通线。
在该院老年患者相对集中的住院楼,室内设施和公共廊道无障碍建设两条线满足了老人日常起居、用餐、洗浴、诊疗、护理等各类需求。“每个护理单元设有公共浴室,浴室配备自理、半自理、完全不能自理老人的洗浴设备;外开式卫生间门宽度不小于90厘米,以便轮椅通过,室内配足轮椅转弯空间;不同区域地面连接处平滑,防止轮椅、拐杖和助行器受卡;全域配有防跌扶手……”说起无障碍点位,徐向纯滔滔不绝。
“无障碍环境建设,‘眼’‘手’并用的能力必不可少。”徐向纯说,“用眼”是要善于洞察老年患者的实际问题,及时捕捉新需求、新期盼,不断结合医院实际找准改建方向;“用手”则是要以国家《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为标准,对各个无障碍点位建设情况进行把关,标准只严不松、只高不低。
该院老年友善环境让老年人对就医场所的美好愿景变成现实。“住在(北京)老年医院,特别的舒服、惬意。”患者郝大伯表示。郝大伯住院以来,在苍松翠柏下、亭台流水旁散步就成了他雷打不动的习惯。
既要“绣花功夫”,也要“真动土”
记者发现,在不少老年友善医疗机构中,病床和家具间都留有可容纳一个轮椅转弯的空间,电梯电动门自动阻尼延时设置成大于等于4秒,走廊和坡道宽度足以供两个轮椅并排通行……这些细微之处的设计,蕴藏着医院独特的巧思和用心。
在北京老年医院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研究室主任、北京市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宋岳涛看来,打造老年友善环境要始终以老年人为中心,以生理、心理、社会等多重因素为出发点,“对此,医院要尽己所能地‘多多益善’,做得多细都不为过”。
以北京老年医院为例,该院4条无障碍环境改建线串联而成的服务面,共覆盖108个需求点位。“没有‘绣花功夫’,很难做好这细致活儿。”宋岳涛说,“其中最难、最需要下功夫的,就是找点、布点。”
经长期考察,该院将到院就医的老年人分为三类:住在医院附近、运动功能尚好、步行来院就医的老年人;乘坐或自驾轮椅、尚存部分运动功能的老年人;开车或坐车到院就医的老年人。“通过模拟不同人群行动能力及身体状况发现,不同老年人存在着行动、视觉(标识)、听觉、交流沟通、权益保障等多方面需求,医院找准需求后再在沿途路线找准点位加以改建。”宋岳涛说。几年来,该院对各个角落都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尽可能做到不留死角。
尽管点位找好了,但从设计到动工仍有一段距离。“早些年,改建住院楼无性别卫生间和公共浴室时,施工难免会对病区造成一定影响。”彼时,摆在徐向纯眼前的难题是如何在改建时兼顾病区正常诊疗及患者休息。“老年患者往往心理易波动,对环境的消极情绪也容易被放大。”徐向纯回忆,她一边和老年患者解释动工原因,一边在节假日加班催着施工进度,好在建好后“老人们是真满意”。
“环境改建要‘敢动土’‘真动土’,想得再天花乱坠,不落到实处都是空谈。”在广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杰看来,随着老年人看病就医需求的日益多元,硬件配套设施与环境建设必须与需求的变化相适配。从昔日崎岖的土路、漏雨的房顶、沙化的墙面,到如今窗明几净、功能齐全、基本适老化设施配备,该中心麻峪卫生站自2023年6月改建完成后,老年患者的就医体验大大提升。
既要“横着比”,也要“竖着比”
自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以来,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已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的综合性医院有8627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19494家。在采访中,多家首批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单位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一时的建设与改造成果固然重要,但立足长远来看,及时查漏补缺、取长补短更加可贵。
2021年,邢台市人民医院新院区投入使用,占地面积是老院区的近4倍。“医院规模的扩大也给老年患者带来了一定的就医压力,为了让环境与需求相匹配,医院常态化开展老年友善环境建设,定期找问题、抓落实。”刘登湘介绍,虽然新院区门诊大厅设有平面示意图、全景图,各通道有指引标识,电梯有楼层索引等,但由于老年患者普遍视力较弱,该院在自查后完成字号较小、颜色对比不强的初代标识等的改建。
“作为基层单位,既要结合基层特点,也要向大医院看齐,对标对表找差距、补短板。”张杰介绍,广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持续推动病房改造与环境提升,围绕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6个专病科室优化资源分布与空间布局、拓展宣教内涵,提升中心基础设施的智慧化水平,推进中医健康教育智能模块建设,更好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宋岳涛认为,北京老年医院作为北京市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指导中心、全国老年医院联盟牵头发起单位,应在老年友善机构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以拓展服务内容带动老年友善环境提质升级。
“我院注重信息技术在老年健康服务中的应用,推动专科向全科的转变,内科向老年医学科的延伸,专病模式向专症模式的转变,急性医疗向急危重症学、康复医学、护理学、安宁疗护学科的发展,医院模式向家庭模式的转变等,做到硬件设施和环境同新的服务内容、服务模式相适配。”宋岳涛介绍,该院将通过建设康护综合楼、打造区域老年健康服务中心等,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整合型、连续性的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创建更优质的老年友善就医环境,不断增强老年人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