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高艳坤 沈大雷
通讯员 王美富
近年来,建设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已经成为各地县市整体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普遍选择。其中,黄海之滨的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借助数字化手段助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有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乡村,大大提升了当地居民的就医获得感。这也使得东台市逐渐成为多地前往调研学习的改革新星。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在东台市召开东部地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政策培训暨经验交流会。其间,记者深入该市多家医疗机构进行了实地采访。
重压之下
3月的东台绿意盎然,油菜花田镶嵌其间。作为全国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市,这里的健康步道已经覆盖城乡。天气渐暖,出门锻炼的居民越来越多,其中两鬓华发的老者为数不少。
东台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202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该市约有常住人口88.84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3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约17个百分点。
更多的老年人口通常意味着更大的医疗健康需求和更重的社会抚养负担,这也在东台的医保基金支出上得到了直观体现。东台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崔海告诉记者,在启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之前,该市职工医保连续十几年、居民医保连续6年收不抵支。东台市距离上海市仅200多公里,外出就医的群众很多,异地就医医保基金支出占总支出比例连续多年超过30%。
“面对居民快速增长的健康需求和持续的医保基金支出压力,我们必须大力提升市域整体服务能力,同时强化对居民的健康管理。”崔海说,为此,东台市将全市2个龙头医院、6个农村区域医疗中心、18个镇卫生院、341个村卫生室(站)组建成一个医共体,希望通过全网联动推动防治结合与提质增效。
建设紧密型医共体是一项多部门多机构的系统工程。为了强化多方协同,汇聚改革合力,东台市动了真格的。其中一项措施是,组建具备独立法人身份的事业单位——医共体运营办公室并实体化运行,办公室下设行政管理、医教科研、绩效考核等十大管理中心,市卫生健康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卫生健康、医保、财政、编办等部门协同管理。在医共体各成员单位法人地位、功能定位、人员身份、政府投入等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推动实现医共体内部人员、财务、药耗、医保等全面统筹。办公室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破解医保、编制、薪酬等方面的堵点难点。
打破围墙
为了有效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和服务向乡村下沉,东台市利用数字化手段打破城乡和机构界限,先后建成区域检验、网络心电、影像云诊等十大中心,有效破解资源共享难题,快速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例如,在村里就可以做心电图检查,在多个乡镇卫生院可以拍CT,对于基层难以判断的情况都可以通过信息系统传输到上级机构做进一步诊断。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解决基层药学人员短缺、处方质量不高等问题,东台在市人民医院建立了区域集中审方中心,组织10余位专业药师集中办公、集中审方。对于市域内所有医疗机构开出的门诊处方,每方必审、每方必查。
东台市富安镇圩里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助理执业医师)何敬敏告诉记者,她每次开具处方后,系统都会自动将处方上传到审方中心,合理处方自动通过审核;系统不能直接判断对错的处方,则由专业药师进行判断。集中审方中心刚刚上线时,她开具的处方曾因为药品用法或用量不准确被拦截过,现在开具的处方合格率已经提高到95%以上。
说话间,何敬敏接诊了一位2型糖尿病患者。详细了解患者病情病史后,她为其开具了二甲双胍和格列吡嗪片。处方提交后,桌面立刻弹出合理用药预警提醒:两药合用可能引起低血糖。“这属于常规提醒,也是我们需要叮嘱患者的注意事项。”何敬敏说。
东台市还科学布局“1﹢11”智慧急救网络。东台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杨爱兵介绍,东台市按照农村地区急救半径15公里、城市地区3公里的标准,在全市建成1个急救中心(市人民医院)和11个急救分站(乡镇卫生院)。各分站统一规划设置胸痛、卒中单元,统一培训急救医务人员,配齐相应的诊疗抢救设备,保障发现病例及时处置。急救分站与急救中心实时联网,统一调度。
杨爱兵回忆,两年前一名年轻人从高处坠落,造成失血性休克、鼻面部塌陷和多处骨折。距离最近的三仓镇中心卫生院急救分站接到通知后,立即派出救护车到现场展开紧急救治。与此同时,市人民医院启动多学科远程会诊,患者被送达市人民医院后直接被收住到重症医学科抢救。各环节无缝衔接,成功挽救了年轻的生命。“当时这名年轻人危在旦夕,正是分站的及时抢救和全市联动的智慧急救网络为他争取了生还的机会。”杨爱兵说。
近年来,东台市重点支持6个综合服务能力较强、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的乡镇卫生院建成区域医疗中心,重点提升诊疗、急救、培训等能力。
在该市区域医疗中心之一——东台市时堰中心卫生院住院楼内,记者看到了参照重症监护病房建成的基层监护室。监护室内设有床位4张,配有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排痰机、高流量氧疗仪等设备约30台。院长周礼进介绍,监护室的6名医护人员均在市人民医院接受过重症救治技能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上岗。上级医院在重症床位紧张时,可将病情相对较轻的患者收入基层监护室,以缓解压力。
在同为区域医疗中心的安丰中心卫生院,占地600多平方米的实训中心设有急救、妇产科、中医、公共卫生等多个示教室,教具一应俱全,附近乡镇的基层医务人员可定期在这里接受集中实训。
关口前移
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是东台市采取的另一项有力举措。在崔海看来,支付方式改革是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必须攻克的难题,这关系着医共体各成员单位能否真正成为“一家人”,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改革的整体成效。
自2023年起,该市在剔除药店和民营医院份额后,将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剩余基金全部打包给医共体运营办公室。同时,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基本药物制度补助资金与医保基金一并纳入医共体总盘子,结合“四方(群众、医生、医院、政府)满意、群众健康、医疗质量、服务能力、运行效率”5个方面的考核体系进行评估,考核结果与单位绩效总量、主要负责人薪酬水平直接挂钩。
崔海说,该市及时研究出台配套监管细则,督促各医疗机构严把住院指征,坚持合理诊疗、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同时,医共体通过进一步做实健康管理,在助力群众少生病、晚生病的同时,实现医保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
例如,东台市确定10类常见、多发重点病种,由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相关科室牵头组建10个专病协会。各协会分别联动市乡村三级医务人员和村级公共卫生委员会,借助信息系统建成健康随访中心,分类强化疾病筛查、早期发现和规范管理。
今年1月,东台市新街镇丰桥村60岁的村民卢女士在新街镇卫生院做CT检查时发现其有大小为15毫米×9毫米的肺结节。卫生院肺结节专病医生、市肺病协会成员李影立即将其信息报送至市肺病协会牵头科室——东台市人民医院胸心外科。该院胸心外科团队综合分析后,指导李影和村医对卢女士进行随访观察。今年3月,东台市人民医院柔性引进的专家综合卢女士的复查结果做出诊断,认为卢女士已具备手术指征。前几天,卢女士接受了手术治疗。
“居民只要出现健康问题,立即有相关专病协会介入,从随访到治疗‘一条线’管到底,既不会过度治疗,也不会延误治疗,让小病发展成大病。”李影说。据了解,目前,东台市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至8.4%,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东台市以医共体为单位开展集中带量采购,持续压降药品耗材采购费用。积极争取医疗服务项目调价,提高体现医务人员能力价值的技术性收入,降低大型设备检查收入,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2023年,东台市医保基金首次“扭亏为盈”。
“我们通过自身实践印证了大力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意义所在。这项工作有效破解了长期困扰基层医疗的一些机制性问题,满足了基层群众‘病有良医’的期待。”崔海说。
短评
东台市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以其鲜明的信息化、数字化特色闻名。该市多年来一直重视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基层检查检验的便利性,早在2017年就建成了远程会诊、心电诊断、影像诊断等“五大信息中心”,市域内就诊率超过90%。但是,从几个关键指标来看,该市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和服务体系真正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则主要发生在近两年。
如,从2021年到2023年,该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人次占比提升约4个百分点,一、二级手术占比提升约3个百分点,医保资金使用占比增加近4个百分点。这两年,市域内住院患者上下转诊更加顺畅有序,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至县级医院的患者比例提升3.7个百分点,县级医疗机构下转住院患者比例提升2.3个百分点。此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提升约20个百分点,抗菌药物处方比下降约10个百分点,患者住院次均费用下降约13个百分点。2023年,医保资金收支“扭亏为盈”。
专家认为,近两年东台市成立的具备独立法人身份且实体化运行的医共体运营办公室,在该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中起到了合纵连横的关键作用。该机构一方面将相关部门的力量协同起来,尤其是大力推动支付方式改革,最大限度发挥医保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发挥卫生健康部门的主导优势,将市域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统筹起来,形成有机整合的服务整体。
正是因为有了上述机制和体系保障,东台市的信息化、数字化系统以及嵌入其中的十大中心才能灵活运转,从而在打破“围墙”,推动实现区域资源信息共享、业务协同联动,整体提升全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方面发挥“催化剂”和“助推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