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崔芳 闫丽新 陈会扬 吴倩 郑纯胜 特约记者 林莉
临近年关,小岛遭遇寒流。午后,老人们走出家门聚在一起聊天。蚂蚁岛卫生院综合办主任沈巧炜在街上看到刘大爷刚要吸烟,走上前去劝阻:“您血压高,真的要戒烟。尤其是这两天太冷,一定要小心。”直到刘大爷连连答应,她才离开。 吴倩 摄
北纬30°、长江口南侧、杭州湾外缘,数以千计的大小岛屿如珍珠般散落在2.2万多平方公里的碧波中,组成了我国最大的群岛——舟山群岛。浙江省舟山市就这样依海而建,因海而兴。
“主岛和行政中心在面积最大的舟山岛,主岛建有全国唯一建在海岛上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散布着的医疗服务站点和网络医院,能覆盖全部有人居住、工业开发的岛屿甚至出海渔船。”舟山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徐方明介绍。
春节前夕,本报“新春走基层”报道组来到舟山,探访在东海的潮急浪涌中守护居民健康的海岛医生们。
点与网
家住岱山岛、76岁的戴大爷反复咳嗽一周,在乡卫生院诊断为慢阻肺,并开了药。没想到,用了药病情却不见好,身体又经不起到市里看病的奔波,戴大爷又愁又急。
“后来乡里的医生说可以预约让市里专家来会诊,这才一天,就给我约上了。”戴大爷坐在乡卫生院的远程会诊室里,与市里的三甲医院——舟山医院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海峰主任医师讲起了自己的病情。经过一番交流诊察,李海峰建议戴大爷改用另一种吸入药物,并交代了用药的注意事项。
当天上午,通过“舟山群岛网络医院”,李海峰还为来自定海区医疗集团白泉分院、舟山医院千岛医院、岱山县长涂镇中心卫生院的多名呼吸疾病患者进行了远程会诊。临近中午时,舟山医院内分泌科专家王凌、乳腺外科专家孙妮旎往位于门诊楼三层的远程医疗专家门诊室赶,准备开始下午的会诊……该门诊负责人、舟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杨海波主任医师介绍,舟山医院有24个专科的近百名副高以上专家参与网络会诊。
“过去,很多舟山本岛外的患者如果要来我院就诊或复诊,还是挺费事的。有的偏远小岛每天只有一两趟轮渡,住得远的单程要三四个小时,上本岛后坐车来院也需要时间。”舟山医院党委书记乐涵波介绍,曾经,要看病先奔波是偏远海岛患者的心病。因此,2010年,该院依托国家数字卫生项目支持建立市级远程医疗会诊中心,第一次把远程医疗服务延伸到基层渔农村。
2015年7月,“舟山群岛网络医院”上线,连接8个市县远程医疗服务中心、208个基层远程医疗服务站点,串起市、县(区)、乡镇、社区(村)四级医疗资源的一张远程医疗网细密地铺开。患者只需要通过这座“网络医院”,就可以足不出岛享受到市级专家的优质服务。
“舟山群岛网络医院”将海上救治范围扩展到了公海。在东太平洋作业的“新世纪75”远洋渔船船长邵某说,渔民一年最多回两次港,若发生危重症,直送回港起码要15天。而舟山现有620余艘远洋渔船,约1.5万名渔民常年在公海渔场作业。“通过远程会诊,我们把一个个海洋医疗的‘孤岛’连上了舟山医院的‘大陆’,指导船医诊疗,有效保障了远洋船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杨海波说。
日与夜
从舟山朱家尖蜈蚣峙码头出发,坐轮渡航行约20分钟,就可登上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的普陀山。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这里每年接待着海量的游客。
“岛上有常住居民7000多人,每年游客量超1000万人次,我们是岛上唯一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压力很大。”在梅岑峰脚下,普陀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姜华介绍,来这里旅游的老年团队多,不少老人是慢性病患者且运动能力差,因此该中心要应对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外伤、溺水等各种突发情况。
“2013年,中心成立‘120’急救站,现有两辆救护车24小时值守。去年,急诊出诊1400多趟,最多的一天出诊26趟。”姜华说,为了保证急救急诊质量,该院配备药品800多种,医疗设备较其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齐全。
“CT等都可远程诊断,舟山医院能同步收到影像数据,可半小时内出报告。”姜华随手拿起一份刚收到的CT诊断报告向记者展示,上面的签名医生是舟山医院放射科的专家。
每当海上出现恶劣天气或晚上10时以后,岛上的医务人员就面临更大考验。“船停航了,患者转不出去,我们就要顶得住。”姜华说,每天晚上,该中心医务人员会轮流值班,确保随时有20多名医务人员应对夜间诊疗。在该中心急诊室,心电监护仪等各种设备可实时将患者相关数据传至舟山医院急诊科;病床正对面的墙上安装着高清摄像头,姜华解释,这可以让舟山医院急诊科专家同步看到患者病貌,指导救治。
位于普陀山后山的合兴村卫生室,全科医生张更钊每天晚上9时下班。卫生室隔壁就是他的宿舍,但他一般不会立即休息。“我常去村里转转,到有慢性病的老人家里坐坐、聊聊。”张更钊说,300多名常住村民中60岁以上的有180多人,守护他们的健康是他的责任。
陪老人们拉拉家常、做些简单的健康教育后,张更钊再回宿舍休息。宿舍的后窗外是一望无际的东海,他习惯了枕浪听涛的夜。
“台风来的时候,这种老瓦房会漏雨。”对此,张更钊并不觉得环境艰苦。他一个月回舟山岛的家两三趟,一次待一天,陪陪妻子和两个上小学的孩子。几年前,他曾有机会调动,告别这种驻岛工作。村里的老人们找到上级单位,递上联名信,请求把他留下来,他就不走了。
张更钊笑着说,经此一遭,村里人看见他就露牙花地笑,五六十岁的乡亲会热情地叫他“兄弟”。
分与聚
舟山岛多,小岛尤其多。大猫岛、老鼠岛、虾峙岛、蛇蟠岛……从名字就能想象这些岛的“小巧”。小岛“四面皆海,非舟楫不能往来”,就要有医生守在小岛上。蚂蚁岛上的医生日夜守护着这个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岛上3958人的健康。
“大部分是岛上造船厂的职工,留在岛上的本地人约有1700人,其中60岁以上的有1402人。”蚂蚁岛卫生院院长吴成杰说,和当地很多小岛一样,蚂蚁岛是个“老人岛”。
临近年关,小岛遭遇寒流。午后,老人们走出家门聚在一起聊天。看到蚂蚁岛卫生院综合办主任沈巧炜走近,刘大爷一边赶紧把刚要点上的烟攥进手心,一边小心翼翼地露出笑容。
“别藏了,我早看见了。”沈巧炜哭笑不得,“您血压高,真的要戒烟。尤其是这两天太冷,一定要小心。”直到刘大爷连连答应,她才离开。
沈巧炜这次并不是要搞“街头抽查”,而是要趁着节前到慢性病患者家看看情况,走街入户给糖尿病患者测测血糖,讲讲春节饮食注意事项;给高血压患者量量血压,嘱咐天冷了降压药可以适当加量……“每年春节,老人们饮食起居会有变化,要提前准备,保障大家过个好年。”沈巧炜解释。
“春节期间,留岛的医务人员会增加,夜间至少有3名医生、3名护士以及总值班医生等。”吴成杰说,“过年了,就求居民平平安安、身体健康。”
上门巡诊、入户探访、日夜守护、过年留岛,是蚂蚁岛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常态。他们中,医生俞海柯照顾不了上中学的孩子,只好让丈夫带着孩子回江苏老家就读;退休不离岗的老院长陆国平守岛40余年,成了岛上有口皆碑的“万能医生”……
“今年过年我还在岛上,乡亲们有啥需要,我随时在。”陆国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