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韧 王宁 李天舒 杨秋兰 特约记者 郝东亮
为基层注入“源头活水”,提高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是让居民就近享受优质健康服务的有效途径。根据《山西省“千名医师下基层”工作方案(2023—2025年)》,山西省深入开展“千名医师下基层”行动,结合城乡对口支援,根据基层需求靶向发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自今年6月以来,山西省47家省、市三级医院向124家县级医疗机构派驻了1214名帮扶人员。
“‘千名医师下基层’行动已形成长效机制,为县级医疗机构提供‘订单式’帮扶,助力县级医疗机构综合能力提升。”山西省卫生健康委主任张波说。
帮扶遵循“一县一策” 每个县要有1至2家好医院
按照“每个县要有1至2家好医院”的要求,山西省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强县级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阴彦祥介绍:“到2023年年底,全省县级综合医院全部要达到二甲及以上医院水平;到2025年,实现农业县县办中医医院全覆盖,全省辖区人口30万以上的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普遍达到二级妇幼保健院标准。”
不同县域实际需求不同,因此“千名医师下基层”行动遵循“一县一策”,由县级医疗机构下“订单”。根据“千名医师下基层”工作方案,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建强一批临床专科、带出一批骨干人才、填补一批技术空白、完善一批管理制度,进一步缩小城乡医疗服务水平差距。同时,对于纳入县级三级医疗机构建设单位的医疗机构,省、市三级医院需派驻至少20名高年资中级及以上职称医师和卫生技术人员。
“比如,有的地区甲状腺肿瘤、消化道肿瘤高发,我们就派出相关学科的高年资医生;有的医院需要管理人才,我们就派出医务科的业务骨干。”山西省肿瘤医院医务科负责人康毅介绍,县级医疗机构需要技术支持的较多,外科医生、化疗科医生等最受欢迎。医院就是要通过人才派驻,让基层医疗机构留得住患者。
在介休市中医医院,持续更新的山西省中医院专家出诊公告,让不少患者翘首以盼。这些专家各有所长,他们铆足干劲,以让介休市中医医院通过三级医院级别核定为目标,全面提升该院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记者了解到,山西省中医院已为介休市中医医院4个专科进行了规划,完善了血液透析中心相关制度,积极筹备开展肿瘤科药物配置,并全面提升护理查房水平。
到2025年年底,山西省要实现37家县级综合医院、10家县级中医医院、3家县级妇幼保健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山西省中医院院长刘光珍介绍,人才是发展的关键,该院将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方案,为受援医院建强人才队伍,帮助短板科室培养人才。
家门口有了大专家 医疗服务同质化发展
上千名帮扶人员分散在不同县域的医疗机构,却投身于同一件事——带去同质化的医疗服务。这要求,县级医疗机构在管理理念、诊疗方案上都要对标省级大医院。刘光珍表示,这实际上是一个不断缩小差距的过程。
“在使用抗菌药物前要做细菌培养。”山西省儿童医院血液科专家王静是不折不扣的“严师”。雷厉风行的她,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不仅帮助运城市万荣县人民医院儿科完善了规章制度,还修订了很多病种的临床路径。
王静说,基层儿科医生相对紧缺,儿科诊疗经验也不够丰富。为了让基层患儿得到和省级大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她坚持每周对基层医生进行培训。规范化诊疗和用药、危重患者早期识别、医患沟通技巧等,都被纳入了培训计划。
在“千名医师下基层”行动的推动下,一些新技术在基层生根发芽。王静参与抢救一名早产儿时,使用了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填补了万荣县人民医院的技术空白。小儿出血性疾病的诊治技术、骨髓穿刺等检查项目,也被她精心“培植”到这里。
至今,山西省上千名帮扶人员累计完成门诊诊疗超10万人次、手术超5200台次,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80余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里,也留下了他们巡回医疗的足迹。
王静介绍,万荣县的部分疑难重症患者以前会去陕西省西安市看病。现在,当地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了,还有了远程会诊平台的支撑,不少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省级专家的诊疗意见,并在多学科诊疗模式下得到精准诊治。
“下得去、沉得住、帮得好” 派驻医生有保障
从博士研究生毕业到下基层开展帮扶,山西省中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赵杼沛几乎无缝衔接。学习、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平衡,对于她来说始终是个难题。
刚到北京市读博士研究生那一年,两个孩子和她一起开学,其中一个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另一个孩子上幼儿园小班。3年时间里,赵杼沛提高了技术水平,但照顾和教育孩子只能依靠丈夫和家中老人。刚回到山西,赵杼沛就接到了“千名医师下基层”行动的任务。面对孩子的期待、丈夫和家中老人的辛劳,她有些纠结。最终,赵杼沛与家人商议,在她帮扶期间,一到寒暑假,就由母亲带着孩子与她一起在介休市居住生活。得知赵杼沛的情况,介休市中医医院的同事们主动帮她租到了医院附近的房子。
在政策支持和受援医院的帮助下,赵杼沛解除了后顾之忧,安心投入到工作中。她帮助介休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制定相关疾病的诊疗方案,规范临床路径,并增加了科室的中医药服务总量。
为确保派驻人员“下得去、沉得住、帮得好”,山西省卫生健康委着力建立责任落实机制,压实支援医院、受援医院、县级人民政府责任,加强工作统筹调度和监督检查,确保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建立人员管理机制,健全“行政部门定期检查、支援单位平时督查、受援单位日常考核、派驻队员自律”管理机制;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每年年底对县级医疗机构帮扶成效和对口支援人员工作情况开展绩效考核。
“千名医师下基层”行动保证派出人员各项福利待遇不变,并给予一定补贴。对口帮扶工作优秀的,在职称晋升、岗位聘用、提拔任用、各项评优评先时优先考虑。记者了解到,该行动还建立激励保障机制,由派出单位保障派出人员原工资、绩效等待遇,省财政还给予“千名医师下基层”人员每人每年2.4万元工作补助。
人才培养扩面 在基层“点燃”适宜技术
“一团棉花碾成蝉翼薄,贴在患病皮肤处,一两秒时间一燃而尽。”提及“铺棉灸”,山西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赵立新眼睛发亮。赵立新说,这一技术可以有效治疗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湿疹等多种皮肤病,效果好,操作简便,作为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到基层“大有可为”。
赵立新手把手带教基层医生,“铺棉灸”这一技术被大量应用到基层诊室。山西省中医院通过“千名医师下基层”行动,为县级医疗机构提档升级,又通过“百师千徒”项目将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引来接受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基层常见病诊治能力。
无论是“千名医师下基层”行动,还是“百师千徒”项目,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基层找到合适的新技术,并为其培养人才。翻开山西省中医院为基层量身打造的《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手册》,可以看到不少赵立新参与编写的技术指南——针刺治疗主观性耳鸣、火针治疗蛇串疮等。赵立新说,这些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
“目前,‘铺棉灸’已被列入省基层适宜性技术应用项目。”赵立新坦言,“铺棉灸”也有一个不足——薄棉片需要手工制作,对于操作熟练的医生来说也比较费时。随着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赵立新考虑如何实现薄棉片的机器量产,让越来越多的患者获益。
今年,山西省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动实现“乡乡都有中医馆、院院都有中医师、村村都能提供中医药服务”。这些举措,就像这小巧的“铺棉灸”,承载着满满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