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创建、创建为民”。浙江省永康市在“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创建之初就独具匠心地确立了这样的“创建”新理念。
在这一新理念的指引下,永康市在“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创建过程中践行了“全民创建、全民受惠”的行动策略。
由此,永康市“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创建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近日,记者饶有兴致地深入到永康市的城区村社,感受该市在不断丰富中医药服务内涵及提升民众获得感方面的创新做法。
通讯员 胡颖鹏 特约记者 李水根 本报记者 郑纯胜
亮点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创建”注入活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种以需求为导向的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新时代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新理念,体现了勇于把群众健康责任扛在肩上的担当。”永康市卫生健康局局长徐晓伟告诉记者,永康市是浙江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试点城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和能量。
基于此,在创新基层中医药服务工作中,永康市卫生健康局选择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从理念到实践,形成了一系列新认识、新方法,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据了解,永康市医共体下“中医药一体化”互联服务覆盖范围除永康市中医院外,还包括市域内1家市直医院、2家民营医院、15家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178家服务站(村卫生室),受益人口达90余万人。
截至今年9月底,永康市共享中药房年内共计开出处方63147张,其中中药饮片处方62835张,中药颗粒剂处方312张,其中最多一天开出中药饮片处方达372张,可开具中药处方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村卫生室)达99家。
徐晓伟告诉记者,县域医共体的建立和运行,使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管理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就需要对医共体服务质量进行全流程管理,确保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同质化、规范化、标准化。
永康市医共体模式下实行的中医药一体化管理,就是全流程管理的具体体现。
亮点二:“优质化服务”提升“创建”便捷性
“康复科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脑外伤、帕金森综合征、脊髓损伤、慢性颈肩腰腿痛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功能障碍者。”永康市经济开发区卫生院康复中心主任吕万年带着记者走进宽敞的康复大厅,一边介绍各种康复设备的功能,一边告诉记者,大医院有的康复设备,这里几乎都有。
一名正在陪伴家人进行康复训练的家属说道:“这里治疗到位,服务也到位,我们感觉很放心,很满意。”
据了解,近年来,永康市积极创新基层中医服务模式,将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作为落实“七优享”中“病有良医”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惠民以实”文章。一些已经在做并已取得成效的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项目持续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一是在基层设置中医专科。永康市在基层设置中医专科,并在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村卫生室)积极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市中医院专家融入各家庭医生团队,向居民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规范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在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村卫生室)康复科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二是服务延伸拓展。永康市在医养结合、社区康复、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服务中融入中医药疗法,为老年人、孕产妇、儿童及慢性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和亚健康人群提供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
三是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永康市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方面的作用,积极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扩大中医药科普内容触达覆盖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宣传中,中医药内容占比达50%以上,接受教育人次占比达50%以上。
亮点三:“复合化形态”让“创建”更添获得感
“在总院中医科的传帮带下,应王政中医师的服务能力得到了当地和周边乡镇百姓的广泛认可,每天预约就诊的患者都有120多号。”永康市高新区分院院长胡勇军向记者介绍道。
虽然已临近中午,但记者发现,应王政的诊室外还有十余名患者在候诊,诊室内挂满了锦旗。
胡勇军告诉记者,在中医药“一体化”融合服务开展以前,高新区分院中医科年均诊疗人次不到30万,通过这几年总院的传帮带,中医科业务取得了飞跃式发展,2022年诊治患者2.7万人次,年收入280余万元;截至今年9月底,中医科中药饮片收入515万元,增长205%;中医治未病理念融入日常诊疗服务中,目前已对多个优势病种具有特殊疗效。
“中医药‘一体化’融合服务,让民众有更多获得感。”永康市中医院党委书记吕章春向记者表示,近年来,永康市把中医药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创新推出医共体下“中医药一体化”互联服务,即以市中医院为龙头,整合全市两个医共体所有基层成员单位及其所属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一体化”互联服务,实现了多方共赢,迈出了新步伐,跑出了新高度。
据了解,2022年8月,永康市中医院成为“中医处方一件事”中医门诊病历书写工作县级试点单位。“中医处方一件事”中医门诊病历工作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医师的病历书写水平,使病历中所有的细节都能被详细准确地记录,同时还能完善“四诊”工作,进一步规范了诊疗行为。
据悉,截至2023年9月底,永康市中医院已累计书写初诊病历6945份、复诊病历21601份。
与此同时,永康市卫生健康局对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进行精细化提升,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整合智能开方系统。中医智能诊疗系统通过综合分析产生“智能药方”,满足不同层级医师的需要。系统实行严格的分级诊疗制度,持有中医师及以上资质的医师才能在该系统内开具药方。
二是开发远程会诊系统。永康市中医院作为总枢纽,实现基层中医药服务联网全覆盖,各科专家可接收基层医师发起的实时远程视频会诊,面对面交流患者病情,并给出合适的诊治方案。
三是推出共享中药房系统。基层医生通过智能开方系统开好处方,上传至永康市中医院虚拟中药房。永康市中医院按处方要求配药、炮制药材,并免费邮寄给患者。
亮点四:“适宜化技术”增强“创建”融合度
“中医科和康复科是永康市中医院医共体唐先分院的两大特色科室。目前,永康市中医院医共体唐先分院开展了20余种中医特色适宜技术,有50张床位。今年1~9月,永康市中医院医共体唐先分院中医科和康复科门诊量达25311人次,上转患者92人次。”永康市中医院医共体唐先分院院长梅淮军如是说。
在永康市中医院医共体唐先分院,记者看到,今年8月刚改造完成的“旗舰中医馆”内,中医诊室、针灸推拿室、治疗室等科室设置齐全,中医馆内到处彰显着古色古香的传统中医药文化。
梅淮军告诉记者:“永康市中医院医共体唐先分院新开放了中医安宁疗护床位10张,填补了社区空白,下一步,永康市中医院医共体唐先分院还将进行适老化改造。目前,永康市中医院医共体唐先分院引入了四维牵引床等智能康复技术和设备,中医科4名主要医师都有一技之长。同时,永康市中医院医共体唐先分院在腰颈椎间盘突出、面瘫、关节疼痛、妇科等专病专科建设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依托医共体建设,永康市中医院医共体唐先分院通过家庭医生团队完成了‘服务到最后一米’的机制建设,实现了‘总院—卫生院—村卫生室—家庭—养老机构’的全程闭环康复管理。”
据了解,永康市中医院医共体唐先分院正在着力打造中医药特色健康养老住院专区,拟将5楼住院部作为中医药特色健康养老管理中心场所使用,全面打造适老化智慧健康病房,建设老年人康复活动室、临终关怀室,整合“旗舰中医馆”等服务功能,探索建立中医药特色健康养老服务新模式。
与此同时,永康市中医院医共体唐先分院注重传承创新,致力于宣传中医药文化,积极开展中医药进农村、进家庭、进学校等一系列活动。
永康市中医院医共体唐先分院着手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播“四个一”品牌,即培养一批中医药讲师,拟建立一支八段锦、太极拳传统运动队伍,依托“旗舰中医馆”打造一个中医药宣传阵地,每年组织一系列中医专项义诊宣传活动。
永康市卫生健康局中医科负责人王凡告诉记者,近两年,永康市累计开展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4场,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20项,培养技术骨干400人次,考核合格率达到100%,开展面向群众的适宜技术宣传、科普和健康讲座31次,受益群众近10万人。
亮点五:“价值化探索”凸显“创建”创新性
“全市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均可提供6类10项以上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17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均可提供4类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并均具备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场所和设施设备;共设置‘中医阁’30家,占比达16.85%,远超创建标准。”永康市分管中医药工作的副局长应新显对永康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的相关数据如数家珍。
应新显表示,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关键是要做好“质量突破”文章。
一是以永康市中医院和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为核心,全面提高基层中医药科研创新能力。2023年,永康市中医院和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合计申报中医药相关科研项目48项,其中厅局级项目41项,其他项目7项;举办中医药相关继续教育项目5个,其中省级继续教育项目2项;发表中医药相关论文31篇,其中SCI论文15篇;各项指标均较2022年度有了大幅度提升,全市中医药科研创新氛围浓厚,科研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永康市中医院作为浙江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的教学医院,2023年累计接收中医类实习生18人、中医类见习生12人、中医助理全科规培生2人。
二是依托县域医共体建设,着力提升基层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永康市以“融合”为核心,不断推进医共体内资源整合、人才聚合和服务融合。永康市通过开展基层人员到永康市中医院进修学习,以及多轮次的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等活动,力促优质中医资源下沉。
目前,永康市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均规范设置中医科,配备中医诊疗设备;现建有中医馆15家,其中包括“旗舰中医馆”1家,并均设立康复科,能为居民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截至目前,全市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已全部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要求。
永康市还力促医共体总院中医师加入基层分院的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提供以治未病为导向的“1﹢1﹢X”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打造具有永康特色的“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新模式。其中“1﹢1﹢X”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还被列入2019年度金华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办实事解难题百个案例。
亮点六:“评价性建设”助力实现“创建”共赢互惠
“对供需服务和百姓就医体验的评价应突出‘三个立足’,即对医疗机构能力评价立足同质化,对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评价立足相融性,对服务效能的评价立足需求与感受的变化。”徐晓伟表示,永康市在“五个统一”上下足功夫,在共赢互惠方面成效明显。
一是统一区域规划。永康市实现了医疗资源集中、同质化管理,强化分级诊疗,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进一步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降低群众就医成本。
二是统一人才培养。永康市通过跟师学习、经方培训等方式,进一步拓宽广大医务人员的中医理论及经方运用思维,从而做到更好地学经方、用经方,进一步加强各成员单位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全市组织27名基层中医师跟师学习,培养3批共262名“西学中”学员,为优秀中医药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平台。
三是统一信息共享。永康市中医智能诊疗系统智能、放心,并可实时远程会诊便民、利民。同时,永康市内所有医疗机构的中医病历、体检报告等实现资源共享、数据互认,避免了重复体检、过度医疗等,有效减轻了患者负担。
四是统一技术培训。通过培训,永康市进一步提高全市医护卫技人员在中医药适宜技术方面的技能,满足基层日益增长的中医药需求。永康市通过智能诊疗系统和会诊系统,提升基层中医师的诊疗能力。
五是统一中药配送。共享中药房建立后,永康市197家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医疗机构不用“另起炉灶”,节省投入超400万元。中药材统一采购、验收、储存、煎制、配送,有效缓解了基层医院中药专业人员紧缺局面,每年节约成本达300多万元,中医药及人才资源得到科学、高效配置。
徐晓伟表示,永康市把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作为契机和抓手,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践中,立足于“需求满足与感受变化”,开展中医药促进健康服务行动,使中医药服务更好地与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相融相合,使百姓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方面更有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