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段梦兰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医疗与社会负担将持续上升。如何提升基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控能力?如何做到关口前移、早防早治?近日,在2023年中国慢性病防控大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分会场上,多位专家就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展开讨论。
基层能力提升是基础
“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形势严峻。”中日友好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医联体办公室主任贾存波介绍,慢阻肺病是全球非传染性疾病患者第三大死亡原因。中国成人肺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病患病率高达13.7%,总患病人数近1亿;同时,目前我国哮喘患者有近5000万人,因病程长、反复发作,导致误工误学,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患者生活质量。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首诊往往在基层。”贾存波表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
基层设备配备不足,药物缺乏,人员培训不足,人员流动性大……这些问题一度制约着基层呼吸系统疾病防治体系建设。如何突破瓶颈切实提升基层防治能力?“以慢阻肺病为例,逐步建立慢阻肺病照护体系,一是要建规范,二是要强基层,三是要筑防线。”贾存波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在基层推进的三大慢阻肺病相关项目的进展情况。
“从2017年开始,我们开展‘幸福呼吸’中国慢阻肺病规范化分级诊疗推广项目,形成了筛查、诊断、随访和管理的一体化分级诊疗模式。”贾存波介绍,项目以点带面,在全国31个省(区、市)39个试点地区和12个建设地区建立慢阻肺病规范化防诊治模式,推动全国范围的慢阻肺病分级诊疗与管理。
肺功能检查是慢阻肺病诊断的重要手段。“要强基层,首先我们的基层医生要会用肺功能仪。为此,2020年,中央抗疫国债支持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补助资金项目’中设立了‘基层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干预能力提升’子项目。”贾存波表示,国家为31个省(区、市)5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肺功能仪,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搭建了国家级培训平台。
“平台目前有15万余人注册,14万余人参与到培训中。”贾存波说,“这是值得高兴的,我们有一大批基层医生懂得用,也能够用肺功能仪。”
筑牢防线,则在对慢阻肺病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和管理中体现。“2021年开始,中央财政支持立项了慢阻肺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贾存波介绍,该项目在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40个区县通过肺功能检查等方式开展早期筛查工作,并对筛查发现的高危人群和患者进行进一步随访管理和综合干预。
从群医学看早防早治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通过积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可以有效预防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显著提高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而关口前移、早防早治、减轻疾病负担的实现,离不开医防融合、凝聚合力。
“过去,我们更关注个体、偏重诊治,现在逐渐转到关注群体乃至人类。群医学体现了医学的人群观、人类观。”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表示。
“正如王辰院士所说,将群医学的理念应用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中,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疾病早期发现和生活方式干预至关重要。”中华预防医学会呼吸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学院单广良教授分享了群医学视野下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医防融合实践。
“从健康促进及疾病的预防、诊断、控制、治疗、康复等方面统一个体卫生行为与群体卫生行为,推动健康公平,是群医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单广良介绍,群医学的实践除了医学的手段外,也强调通过利用现有的、可及的卫生资源融合实现人群健康利益最大化。
如何更好地在群医学理论视野下实现医防融合?单广良分享道,从学科和实践角度来看,团队参与的医防融合的群医学实践有以自然人群队列为基础、以流行病学调查为基础、以慢性病防治机构为基础、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等4种模式。
“我们目前正在苏州市宿迁工业园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项目就属于第四种。”单广良告诉记者,课题组以当地百姓疾病谱为依据,深入探索符合当地百姓实际需求的精准医防融合管理体系,变群体的“被动医疗”为“主动健康”。
“我们依托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高血压、糖尿病和慢阻肺病等常见病、多发病为抓手,对健康、高危、患病人群进行分层分类管理,建立共病全程管理服务包,实现多病共管;同时由专科医生、护士和家庭医生共同负责全链条的健康管理,以此探索慢病全程管理的长效机制。”单广良说。
单广良表示,运用群医学的“促、防、诊、控、治、康”理念,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与其他慢性疾病防治融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以及各级医疗机构、疾控中心、社区的配合。
提高居民知晓率任重道远
与会专家指出,我国居民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知之甚少。以慢阻肺病为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8年发布的《中国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监测报告(2014—2015)》指出,我国40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慢阻肺病名称知晓率为9.2%,而慢阻肺病患者的患病知晓率仅为0.9%。
相较于血压仪、血糖仪而言,肺功能仪的知晓率和普及率也都不理想。“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肺功能仪,也不知道出现什么情况应该定期主动去测肺功能,往往等到‘憋得不行了’才去医院就诊,此时可能已经晚了。”单广良说,要实现关口前移,提高居民的主动筛查意识很重要。
与此同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对疾病本身的认知、自我管理能力也有待加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周期长、易反复,患者的管理需要系统化、全程化、长期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徐波教授介绍,通过专病门诊教育、病房一对一沟通、随访沟通、微信群聊线上教育等多种形式实现随访管理健康教育,是患者全病程长期管理的重要内容。
伴随着政府逐渐将慢阻肺病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多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形式传播、推广的科普内容引发了关注。
“你知道什么是慢阻肺病吗?”
“这种慢病,不是老年人专属!”
……
近年来,众多正规医疗机构、权威专家、主流媒体以视频、图文、海报、漫画等多种形式进行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相关知识的科普,在线上线下得以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