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星月 张磊 段梦兰 吴风港
2023年1月22日(大年初一),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重症医学科二病区内,医务人员时刻监测病人病情变化。 本报记者 张丹 摄
万家灯火,流光溢彩。新春佳节的祥和气氛,总让人暂时忘却工作中的疲顿,而在等待新生儿降生的产房,在“120”急救热线的调度席旁,却依旧忙碌如常。
添丁之喜,萦绕产房
1月22日(大年初一)8时25分,接通采访电话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产科赵蕾主任医师经一宿夜班,语含倦意。在嘈杂的病房背景音下,她清了清嗓子,又让精神重归饱满。
赵蕾虽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参与春节值守,但她总要提醒自己——孕产妇病情变化快,每一次接诊都是急诊,在常人最容易松弛下来的时刻,一定要绷紧这根弦。
这个除夕夜,一位经产妇被家属“慢悠悠”地送进医院,因有分娩经验,又想生个兔宝宝,即使傍晚时已有临产征兆,仍是不紧不慢地吃了团圆饭,熬过零点才来。可产程进展之快,却让赵蕾和医护人员不得不“急匆匆”。“进入产房时,已能看到胎儿头发。”见此情形,医护人员迅速分工,问询病史,准备待产包,进行辅助工作,电话联系补办分娩手续……在有条不紊的紧急处置中,产妇顺利分娩。
采访中,赵蕾的一通工作电话曾令采访中断,记者重新接通后已近10时。当被问及这个夜班能几点下班时,赵蕾回答:“还有几名孕产妇在病房里等我,把她们的住院事宜交待清楚,就能与家人团聚了。”
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助产服务也在逐步调整。接受春节值守回访时,北京市东城区妇幼保健院产科副主任王霞向记者介绍了该院产科新规:“门诊取消健康码、行程码查验,病区取消三区两通道、缓冲病房;与此同时,放开家属探视和陪护。”
1月21日(除夕)上午,一位孕产妇有了动产迹象。然而,产程进展并不顺遂,胎儿体重较大,胎头适应产道的过程异常艰难。“好在,这位产妇配合度很高,我判断也有顺产的机会,决定采取软化宫颈、使用导乐球等加速产程的措施。”王霞说。
导乐球形似瑜伽球,坐在导乐球上的孕产妇,好比坐在绵软的沙发上,随着身体的一起一伏,胎儿在宫腔内旋转和下降,而下降的过程,对宫口产生压迫作用,促进宫口扩开。
产程拖至了除夕后半夜,最终产妇顺利诞下“兔宝宝”。王霞感慨,春节值守在她21年的工作经历里算是一种常态。
随着孕产妇对分娩质量及舒适度的追求不断攀升,在分娩镇痛率高达82%的四川省攀枝花妇幼保健院,麻醉医生成为除产科医生和助产士外,进出产房最频繁的一员。“麻醉医生几乎需要参与产程全程,而产程可长可短,最长超过10小时。这对人力要求极高,因此春节期间,麻醉科在岗6名医生分一线、二线值班,与助产士紧密配合,力求每一位有镇痛意愿且具备条件的孕产妇都能得到无痛分娩服务。”麻醉科主任薛强说。
除夕当晚,薛强接到产科来电,有位产妇疼痛难忍,希望采用无痛分娩。综合评估、局部麻醉、腰椎穿刺……在薛强娴熟的操作下,给药两分钟后,产妇疼痛明显缓解。可刚平复几分钟,产妇又出现缩复环。产科医生判断是先兆子宫破裂,紧急将产妇转至产房手术间,后与薛强共同决策:分娩镇痛转剖宫产。
“为保障母婴安全,一方面需要加大局部麻醉的药物剂量,另一方面需要注射对胎儿影响甚微的静脉药物,尽快使产妇进入手术麻醉状态。”薛强介绍。从做出决策到取出胎儿,前后仅5分钟左右。望着产妇转入普通病房,薛强暂时松了口气,但他深知,变化随时发生,必须随时待命。果然,仅稍作调整,凌晨1时许,手术间又收进一位急待剖宫产的产妇,薛强再次就位……“有痛分娩的产妇,在经历一番挣扎后,通常体力耗尽;而无痛分娩的产妇,会有主动沟通的欲望,甚至会握住麻醉医生的手连声道谢。”薛强告诉记者,看到孕产妇从容分娩、舒适分娩,自己的加班都值了。
全时值守,分秒必争
除夕晚7时许,北京急救中心夜班调度组组长李曦似往常一样踏进了北京急救中心的大门。晚8时至早8时是她的工作时间。今年,她将在工位上守岁,“除夕打‘120’的人会少一些,但83个调度席位依旧全员在岗,加上临时支援的人手,足以保障全市‘120’呼救需求。”
“您好,‘120’。”李曦拿起电话开始了她的工作,肩膀和脸颊抵住电话,双手飞快地录入信息。信息刚录入完成,桌上的另一部电话也响了,李曦抽出一只手,无缝衔接到下一通电话,整个过程不到2分钟。“这是基本功,为的就是第一时间接起急救电话。相比半个月前,现在的工作节奏要好很多了。”李曦说。
白班调度组组长孙婧与李曦有着同样的感受。截至二人交接时,白班一共接了3841通急救电话。“在大规模‘阳’的那段时间,‘120’每天的呼入量在3万次左右,虽然现在的呼入量约为之前的1/8,但我们依旧保持着高峰时的保障力量,随时准备应对高峰。”
孙婧告诉记者,公众现在拨打“120”少了几分恐慌,通话时不需过多地对其情绪进行安抚,这省去了大量时间,现在最快30秒左右就可以处理一通急救电话。“而且春节期间,很多需要出救护车的情况都是出院或转院,可以从容地保障这些需求。”
陈海斌是北京急救中心的救护车司机,他负责除夕的白班和大年初一的夜班。“我今天出了3次车,其余时间都在等待调度。”陈海斌告诉记者,在多方支援下,车组数量由15组增至30组,救护车可以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市民不用再排队等救护车了。他坦言,15组车其实足够保障春节期间的急救需求,但为了应对节后的返工潮,很多支援车组都没有撤离,要给大家足够的安全感。
随车医生陈璐就是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前来支援的医生,这是她第一次在救护车上过除夕。“我们收到急救信息后2分钟内必须出车,10分钟左右到达现场,所以我这一天基本都在救护车上待命。”陈璐告诉记者,不久前,一位患者突发胸痛,他们车组几分钟就赶到了现场,因得知患者有心脏病史提前准备好了速效救心丸,送医时已无大碍。
小付是北京急救中心的一名担架员,做院前急救工作不久。他告诉记者,他的母亲在一个月前“阳”了,但腿脚不好,自己去不了医院,是救护车带母亲去了医院。“虽然挣得不多,但我愿意坚持。”小付说。
这次回家,甚是仓促
“这是4年来第一次回家。”张晓琦这次“回家”甚是仓促。由于此前新冠病毒感染迅速蔓延,她所在的山东省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潍坊呼吸病医院)患者激增,节前仍有部分病患留在病房观察治疗,这打乱了张晓琦的归家计划。已3年没有回家的她,只得匆忙请了一天半的假,在腊月二十九动身赶往烟台老家,与母亲短暂团聚后,大年初二一早又回到工作岗位上。
“不算赶路,在家里也就一天时间。”对于这样的工作节奏,身为呼吸七部主任的张晓琦早已习以为常,她坦言,患者不会专挑工作日生病,在医务人员眼里,节假日和工作日的界限是很模糊的。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接下来的几天,张晓琦虽多在门诊和病房度过,但也感受着浓厚的年味儿。
张晓琦告诉记者,作为潍坊呼吸专科医联体牵头单位,该院与全市14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成上下联通的医疗救治体系,提供远程会诊指导,畅通双向转诊通道,疫情高峰时期最高日会诊量达700余人次,在新冠病毒感染救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了门诊,张晓琦便去看望病房里的几个重病号。“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好几位面颊都圆润不少,过年嘛,还是胖点儿喜庆。”张晓琦逐床巡诊时,总要提醒患者:“不能刚有起色,就不规范服药。”
“感谢你们,你们太不容易了。”这是张晓琦听到最多的话语。她直言,医务人员对患者是爱护,患者对医务人员则是心疼,这样的互相问候、互相关怀,正是过年的意义。
面对一位慢阻肺合并新冠病毒感染的高龄老人,张晓琦表现出更多的耐心和细致。她告诉老人:“吸入药物时,动作不标准,效果就不理想,吸气要像吸溜长寿面一样,呼气要像吹生日蜡烛一样……”她说,越是生活化的语言,越能减轻患者身处病房的陌生感和恐惧,配合贴春联、送水饺等医院传统节目,相信患者和自己一样,也能感受到病房里的别样新春。
守望生命,职责所在
1月21日(除夕)晚7时,在湖南省岳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一病区的配餐间里,食堂准备的团圆饭也没能聚齐值班的医务人员。“患者多,病房里必须有足够的人盯着。没有抢救时,我们可以轮流吃。”值班护师熊云告诉记者。
“王医生,快来看看!”正说着,传呼机里传来急切的声音,还没来得及多塞几口饭,值班医生王辉被叫到病区处理突发情况。
查房、做操作、抢救患者、写病历、处理疑难问题……对于王辉来说,除夕夜值班和平时似乎并无差别。当晚,王辉所在的一病区新收治了5位危重症患者,该院重症医学科3个病区共新收治了11位危重症患者,比平时还要更多一些。
忙中有序,是记者对这里的第一印象。伴着仪器发出的“嘀嘀”声,医生在各个病床间穿梭,护士忙着记录数据,并为患者进行翻身、吸痰、鼻饲等护理。“当晚转入的患者有急诊术后被送来的,也有因消化道穿孔或颅内感染转入病危的。”值班护士长张旭直言,尽管不能和家人团圆有些许遗憾,但守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对她来说是职责所在。
除夕前一天,一位患者在家中干活时突然摔倒在地,两分钟后醒来,之后又几次出现相似症状。除夕晚10时,该患者被送到了该科。与此同时,医生值班室里记录着患者各项监测数据的大显示屏上突然闪起了红光,显示着7床患者“氧饱和度过低”,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各个病床之间。
“和平时的早班、晚班、夜班不同,为了应对春节,医生的值班安排有所调整。”王辉说,一线医生每人每班在病区内轮值24小时,同时科室也安排了24小时待命的二线值班医生,但有时为了患者的安危,值班医生要在病房里待近30小时。说这些话时,休息室里王辉身后的木质上下铺和还未来得及收拾的花色被褥无声做着注解。
晚上11时,一位伤者因车祸入院,左侧膈肌破裂,生命体征不平稳,血氧饱和度仅有60%左右。值班医生立刻为伤者行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科室内的护士也立刻参与到抢救工作中,为伤者进行有创血压监测,护送她前往手术室。
直到第二天凌晨4时55分,伤者才从手术室被推出来。其间,该科又收治了几位危重症患者。忙碌了一天一夜的医护人员依然不敢有丝毫松懈,见伤者血压仍偏高,及时为其使用了降压、镇静类药物。值班的侯佳慧护师告诉记者,1月24日白天,伤者的生命体征已有所好转,可以脱离呼吸机了。
“去年12月中旬,为了应对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数量激增高峰,医院紧急扩容了重症医学科。”该科主任蒋沁娟说,原本的两个病区40张床位扩容成了3个病区,高峰位时最多收治了71名在院重症患者,“那段时间走廊上都摆满了床位”。直到今年1月中上旬,患者人数才逐渐出现回落。
偶尔也会有情况好转的患者,经医生评估后选择转入普通病房,在春节和家人相聚。“同时,每年春节我们都会收治许多市区和县级医院转诊来的危重症患者。”该科副主任徐伏良说,“有患者出病房,就随时有患者进入。流动中,医护人员时刻准备着。”
春节期间,因新冠病毒感染收治于该院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已不足三成,但其他危重症患者仍在向这里集中。对于医务人员来说,挑战还在继续。
“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健康,过个好年。”这是该院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最朴素的新年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