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叶龙杰
2021年“七一”前夕,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长安街沿线10组立体花坛相继亮相。其中,“人民至上”的主题花坛引来不少行人驻足观赏和拍照留念。本报记者 张丹 摄
以历史的长镜头回顾2022年,这一年似乎过得很快,但又在14亿多中国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驱动国家持续前进的诸多齿轮一直在高速运转着:北京冬奥会圆满举办,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庆典举行,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天宫空间站完成主体建设……
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则将神舟十二号返回舱实物、三明医改相关图文放在了一起。
这似乎是一种巧妙的安排,让参观的人员在历史的长廊中看到,一个欣欣向荣、奋发向前的中国,始终伴随着人民健康水平的持续提高。为了保障和实现人民健康,中国倾注了不亚于探索太空的努力,由此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活场景。
读懂2022年的中国,需要从“一切为了人民健康”切入。尽管每一项保障人民健康的工作都开展得不易,但由点滴突破所形成的阶梯,正指引着中国人迈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号角吹响 实在成绩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数千名境内外媒体记者云集北京,聚焦“二十大时间”,将大会当作观察、研究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国对于人民健康的各项安排,将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巨大贡献。
新时代10年,我国共推出2000多个改革方案,涉及经济社会各领域,涵盖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各方面。其中,在卫生健康领域,我国维护人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完善。深化医改向纵深推进,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制度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统一,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三级网不断健全。
继往开来,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响亮号令。当党的二十大报告在人民大会堂被宣读出来时,人们进一步聚焦“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等表述。对14亿多人而言,这些表述与自身的获得感密切相关,意味着国家的政策和行动将更多以健康作为指引;对卫生健康领域的从业者而言,要通过实际行动将国家的要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绩。
回顾既往10年,卫生健康行业产出了实实在在的成果:人均预期寿命从74.8岁增长到78.2岁,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所占比重由2012年的34.34%下降到2021年的27.7%,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核心指标持续改善,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速破解,90%的家庭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增加到685种,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6亿。
在2022年,相关的制度建设和改革仍不停步。1月,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公共卫生委员会机制全覆盖、能力普遍提升、作用有效发挥,初步建立起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公共卫生管理机制;2月,国家疾控局三定方案公布,明确强化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领导和工作协同,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体系和网络;3月,相关部委印发关于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税专项扣除等文件,旨在减轻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2022年,人们可以感受到,每一项改革举措都落在了民生上,而从中看到改变,则是读懂中国的关键。
声声提问 亮丽风景
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召开“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在21场发布会上,记者们共提出241个问题,全方位寻求有关老百姓看病就医、健康保障等方方面面的答案。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进展如何,优质医疗资源是否离老百姓越来越近了?各部委通力合作给出答案:有2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加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3批共5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地实施。截至今年6月,50个项目规划设置床位超过6万张,可有效缓解优质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填补有关地方在肿瘤、心血管、呼吸、儿科等专科能力方面的短板弱项。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人次占比有所下降,是否意味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如以前了?对近10万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统计发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既承担了基本医疗服务,也承担了大量的公共卫生服务,每年有上亿名高血压患者和3500万名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需要随访,有分别超过1000万名的孕产妇和新生儿需要访视,几千万名儿童需要打预防针,1亿多名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需要进行健康体检,这些服务同样直接关乎老百姓健康。
一些脱贫户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但是脱贫基础比较薄弱,有没有政策来防止他们因病返贫?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80万名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走村入户,把个人患病情况、患病原因、家庭关系一一录入系统,建立精细化的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精准落实大病专项救治、慢性病签约服务等帮扶措施,争取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帮扶,切实防止出现规模性因病返贫。
民有所呼、“医”有所应,已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为解决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等问题,公立医院努力追求高质量发展。如,北京协和医院连续召开 11场学科高质量发展评估会,邀请国内百名医学专家对医院54个临床医技和平台科室进行学科评估,通过高级别“会诊”,进行“体检”,开出“药方”。
卫生健康工作形成合力,又分散到田间地头,化为奋斗的脚步。福建省三明市沙县总医院与三明市疾控中心合作,对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慢阻肺患者等高危人群开展“23价肺炎球菌疫苗接种意愿专项调查”工作,开出临床疫苗处方等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干预指导,预防多种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将医防切实融合起来;与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专家一起开展女性盆底健康调查项目,对高风险对象进行干预和管理;持续开发并完善居民疾病谱分析系统,基于医保疾病分析、重点人群疾病分析、双向转诊疾病分析、健康体检分析、远程医疗业务分析、专题疾病分析、死亡疾病分析等模块,为医防融合提供支撑和抓手。
改革合力 深入人心
2022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处于大流行状态,新发突发传染病风险持续存在,一些已经控制或消除的传染病面临再流行风险。我国人口基数大,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且优质医疗资源匮乏,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进程加剧,业界估算现有慢性病患者超过3亿人,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井喷式增长。
为有效应对压力和挑战,在推广总结三明医改经验的基础上,我国持续以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为引领,改革完善相关制度,把预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引导部门、地方、医务人员转变思想,转变工作模式,推动“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慢性病健康管理,改革完善疾控体系;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中的独特优势;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医养结合,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方式不断创新。
7月,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召开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医改重点任务作出部署安排,明确各地要抓好改革的系统集成、落地见效,进一步强化部门协调联动,形成改革合力,尤其在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改革完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完善分级诊疗运行机制、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加快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健全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等方面,要敢于担当作为、攻坚克难,推动医改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改革成效显露在患者的笑容里。日前,今年73岁、家住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身患多种疾病的周女士,高高兴兴地从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出院了。她将一面绣有“医德高尚暖人心,医术精湛传四方”字样的锦旗,赠送给医护人员,并激动地说:“这次住院让我特别感动的是,我的手术如果选用2根新型捆绑材料,手术就简单多了,但每根的成本价为5000多元;而医生选用传统、便宜的捆绑材料,在手术台上多站了1个小时,为我节省了近万元的费用。”
“少花钱,看好病”是患者最朴素的愿望。2019年,湘潭市被确定为湖南省唯一的国家首批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改革试点城市后,需要实现从“看好病”到“又省又好看病”的转变。面对“试点”中的诸多“不适应”,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优化顶层设计,针对每月DRG结算反馈数据,召开专科DRG分析会,探讨临床路径改善,加强诊疗全过程质量控制,通过开展日间手术、改良服务流程、进行技术创新等办法,促进“试点”工作深入推进。
“医保资金要花得到位、花得值才行。湘潭的老人多,医疗负担重。所以,不努力、不想办法是不行的!”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一线医生的心声,也道出了2022年全国1300多万名医疗卫生人员工作的内涵。
健康规划 凸显答案
2022年,一个跟14亿多人密切相关的文件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提出,到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在2020年基础上继续提高1岁左右,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同比例提高;展望2035年,建立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卫生健康体系,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完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以上。
美好幸福生活应该包括哪些要素?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对健康、教育、住房等各生活要素所给予的权重也会不尽相同。在14亿多人口中求取最大的公约数,人均预期寿命是其中一个被凸显出来的答案。
实现以上目标,需要更多的奋斗和探索。
相关论文基于全国31个省(区、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年末从业人员数与卫生投入的数据,对我国区域卫生投入进行了统计检验并证明,卫生投入增多能促进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也有调查发现,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不仅有“人口红利”,而且存在“人口健康红利”,提高人口健康水平有延续“人口红利”的效应。还有文章关注到,要加大对流动人口健康权益的保障力度,保障他们在城市中的身心健康与生存发展竞争力,对实现全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在一年当中的诸多研讨会上,行业人士也频频强调,深化医改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更不能歇歇脚、松口气。
在加强行业内部治理方面,提高医疗质量,提升合理用药水平,促进疾病诊疗路径同质化规范化,完善预约诊疗、远程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制度,这些具化为工作清单的事情需要蹄疾步稳抓紧干,不仅要办好,也要办出高水平。
在推进机制创新方面,落实对公立医院各项投入政策、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医疗服务收入占公立医院医疗收入的比例、深化薪酬制度改革等,直面的是利益调整,聚焦的是系统集成,强调的是落地见效,仍要继续出实招、见真章。
在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方面,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慢性病健康管理,改革完善疾控体系,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中的独特优势,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医养结合等,需要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方式不断创新。
前行路上,卫生健康领域仍有以上诸多课题待解。这些课题表明,卫生健康工作是整个社会大生态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促进社会各领域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2022年是向着“光荣和梦想”前进的一年。2023年即将到来,伴随着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地,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卫生健康领域科技体制改革试点,鼓励新药研发创新和使用,开展原创性医疗装备技术攻关,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健康新业态、新模式等,将让卫生健康工作产生更多的民生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