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高艳坤 吴倩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学科建设在医院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不会改变。近日,健康报社联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在湖北省恩施市举办2022城市医院恩施峰会。在“技术提升优势学科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石”分论坛上,与会代表分享了各自在肿瘤、眼科、麻醉和护理等学科建设和发展方面的经验与思考。
肿瘤专科:探索多学科诊疗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公立医院要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趋势。
辽宁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朴浩哲表示,肿瘤医学分为肿瘤外科、肿瘤内科、肿瘤放疗等多个分支学科,多学科诊疗有利于提高疑难复杂疾病的合理化、规范化诊疗水平,最大限度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辽宁省肿瘤医院通过设立多学科诊疗门诊,搭建多学科远程会诊平台,制定多学科诊疗收费、奖励和考核标准等,推动多学科诊疗数量逐年增加。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保军介绍,该院将综合学科和肿瘤专科相结合,开展多学科诊疗,为患者制订个性化诊疗方案,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此外,医院采取“外引内培”的方式加大肿瘤人才储备力度,每年选派30名青年技术骨干赴国内外知名肿瘤医院进修,在肿瘤微创手术治疗、精准放疗、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等方面与国内先进的肿瘤中心和实验室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助力人才培养。
眼科:防治结合守护光明
推动眼科学发展,要重视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政策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名誉所长、青岛眼科医院院长谢立信表示,创新不是空想,要善于发现临床中的问题,用新方法科学地解决问题,从而推动临床不断发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王宁利表示,全球有13亿人有视觉残障,90%的视觉残障是可预防、可治疗的。全球有11亿人因得不到基本的眼健康服务致盲,如果不加干预,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8亿。视觉残障影响全身健康,会导致患者患抑郁症等精神相关疾病的风险增加33%。为此,要持续努力,消除不必要或可预防的视觉损伤,实现全面、可及、可负担的眼保健和康复服务。
目前,我国公民眼健康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主要致盲性眼病由以传染性眼病为主转变为以白内障、近视性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等眼病为主,眼科优质医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基层眼健康服务能力仍需加强,等等。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医学部主任李朝辉认为,要从服务体系、服务能力、人才队伍、医疗质量等方面着手,不断提高眼科医疗服务能力和发展水平。同时,要着眼重点人群和重点眼病,提升近视防控和矫治、白内障复明水平,强化眼底病、青光眼等眼病的早诊早治能力,提高角膜盲救治能力和其他眼病防治水平。
角膜病是世界三大致盲病之一,全球共有约6000万名角膜盲患者,每年新增150万~200万名患者。角膜移植手术成功率高达90%以上,但供体缺口很大。武汉协和医院眼科主任张明昌表示,当前我国眼科领域在异种角膜移植研究、组织工程角膜研究,以及异种角膜作为组织工程化角膜载体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做医生要坚持以德为本、修身为上。天津市眼科医院院长王雁强调,医生不仅要有技术,还应该有人文情怀。当前,各年龄段人群的眼科疾病多发,医生不仅要负责治病,还要承担起眼科疾病预防的责任。
麻醉科:着眼临床强创新
分娩镇痛、手术麻醉、癌痛治疗,都离不开麻醉医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冯艺介绍,近20年间,麻醉技术快速发展。超声引导下的周围神经阻滞技术降低了患者恶心、呕吐、低体温等并发症,患者清醒质量高、速度快,提高了床位周转率;急性心梗、肺栓塞等患者病情变化快,手术室内的心肺超声麻醉医生用心肺麻醉技能支撑患者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困难气道处理是保障气管插管成功的核心技术;介入治疗的镇痛技术在缓解患者痛苦的同时,还能整体提高团队工作效率和质量,提升患者定期检查、复查的依从性。
“十四五”时期,北京协和医院计划创建麻醉医学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教育部麻醉学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麻醉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教授黄宇光表示,创新要着眼于解决临床问题。该院麻醉科着眼于培养年轻人对学科研究的兴趣,通过吴阶平医学基金、贝恩麻醉科研究项目等助力他们的研究;在保障麻醉医疗平台安全、高效、规范、顺畅运行的基础上,聚焦刚需问题、卡脖子问题、补短板问题和前沿问题,列出十大研究体系,作为团队主攻方向。
护理服务:质量管理促提升
医学界耳熟能详的“三基三严”现代医学教育理念,源自北京协和医院。该院护理部主任郭娜说:“我们在护理教学和临床实践中都秉承着‘三基三严’和‘待病人如亲人’的要求和理念。”
北京协和医院建立了严密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护理部有专职负责临床质量的副主任,有专门的质控组,还有在特殊形势下保障运行的应急小组。各大科在总护士长的带领下也设有自己的质量管理小组,各单元的护士长是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骨干护士也要负责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各类操作规范、护理常规、护理工作手册等以问题为导向实时更新,全院倡导统一标准和“6S管理模式”。目前,该院已经制定了11类200余项护理制度。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从护理体系、服务、管理、技术等多维度统筹推进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护理部主任范玲表示,护理管理是实现护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管理才能提高护理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护理服务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环节,应围绕患者的急性期诊疗、慢性期康复、稳定期照护、终末期关怀和延伸护理等提高服务质量;护理保障是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要从护理的价格支付、投入保障政策的研究制定等方面,为实现护理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