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乔宁(媒体人)
相信朋友的所谓体验,相信博主的“有心”分享,让一些人放松了对健康风险的防备。中青年是健康素养水平较高的一个群体,一些人却对健康陷阱视而不见。由此可见,对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行合一,依然路途漫漫。
上班族、备考人跟风“吸氧提神”,把电商平台上的便捷式吸氧机搬回家;“防猝死套餐”在朋友圈传开,辅酶Q10、鱼油等保健品装进中年人的小药盒;社交博主分享自制“美白水”“减脂水”配方,吸引一众中青年拥趸……一段时间以来,网上和坊间出现了不少新式“健康贴士”“养生好物”,尽管有医学专家、媒体进行科普,提醒其中存在的健康风险,但其热度依然不减。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和警觉。
透过这些现象,可以看到中青年对健康生活的追逐、渴望,以及对当下健康状态的焦虑。中青年是家庭的顶梁柱、单位的主力军,他们中的不少人加班熬夜成常态,把咖啡、浓茶当“续命神器”;知道运动能强身,可一回家就想“葛优躺”……“健康贴士”“养生好物”的出现,容易让大家认为找到了一种躺平式养生的捷径。
吸氧提神比总喝咖啡健康;吃点保健品总归对身体没害处;“美白水”“减脂水”配方既然被大量点赞收藏,应该有效果……相信朋友的所谓体验,相信博主的“有心”分享,让一些人放松了对健康风险的防备。不加甄别,轻信盲从“健康妙招”,赶了时髦,却一不留神伤了自己的健康。如,有人备考时吸氧醒脑导致氧中毒,有人喝了自制“美白水”后发生急性荨麻疹等。
在这一个个“健康妙招”风潮中,网络平台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许多中青年喜欢在社交、视频平台里探索新知,但是,网络世界里真真假假,许多所谓的贴士、秘籍是穿着马甲的商业广告。博主们拿着商业推广宣发费,推荐“养生好物”;平台收着引流费,乐见更多荐物博主入驻。消费者则在看似漫不经心的浏览驻足中,被产品商家割了韭菜。
以分享体验、经验之名行商业广告之实的花招,不只是针对日常消费品,还瞄向了医疗器械、保健品等产品。医疗器械、保健品都具有严格的适应证和适用人群,却被用引流等手段不分人群地推而广之。在网红经济盛行的当下,藏匿于网络空间的这类健康风险容易被忽视。
主动寻求维护健康的方式方法是一件好事,但关键是如何甄别这些方式方法是否科学合理。践行“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理念,需要有科学的健康知识做支撑。中青年是健康素养水平较高的一个群体,一些人却对健康陷阱视而不见。由此可见,对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行合一,依然路途漫漫。
这些现象的出现和风靡,原因是复杂的:有人喜欢尝试新鲜事物,跟风追时尚;有人因健康焦虑而轻信朋友圈和网红的说教;有人被不良商家和平台创造的新概念和虚假宣传所诱导……对此,社会层面需进行综合治理,既需要润物细无声的健康支持环境的建设,也需要“治乱用重典式”的整治。
笔者认为,对当前而言,后者能更快地起到棒喝作用。应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处罚以及相关信息的公开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其危害,从而不再为了追时尚而伤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