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峰(媒体人)
当笔者早上例行“扫一遍”关注的微博账号,获取最新的新闻信息时,某位时政类自媒体博主的名下,一张猴痘症状的图片跃入视线。
近段时间,有关猴痘疫情的新闻报道增多,作为一名密集恐惧者,笔者想说一句:不想看猴痘的图片,咋就这么难。像猴痘症状这样让人不适的图片,不做技术性处理(比如打马赛克)或提示“前方高能”,直接在非医学专业平台发布使用,显然是不合适的。
笔者已取关上述自媒体账号,同时很想投诉这种不恰当的行为。但若投诉,就必须再次进入那个让人不适的页面才能操作,而且有极大的可能投诉无门——因为微博可投诉的类型仅包括涉黄信息、有害信息、网络暴力、人身攻击、违法信息、饭圈违规、不实信息、违规营销、侵犯个人权益、不良价值导向、涉未成年人,让人观感不佳的图片真不知属于哪个类型。
很多自媒体人虽不是新闻传播科班出身,但凭借阅历、学识、才艺、颜值等混得风生水起。而上述事件的出现提示,一些自媒体人需要补上新闻伦理这一课。正如有新闻研究专家指出的那样,对自媒体从业人员而言,现有的伦理约束主要依靠新媒体平台的自律公约。这种自律公约既缺少权威性,也缺少专业性和统一性,无法对自媒体从业人员进行有效约束。而《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也对“体制”外的自媒体从业者不具备约束力。
作为卫生健康行业的媒体人,笔者此前也遇到过类似的医学伦理问题。笔者曾加入过一位医生建的微信群,群里有医生、患者以及群主的朋友。没几天,一位外科医生就在群里发了几张血淋淋的手术照片,要与同行在群里研讨。群里有人看到后,指出不应在群里发这样的照片。然而,隔着屏幕都能感到那位发手术照片医生的不屑与傲慢。身为外科医生或许对“重口味”“大尺度”习以为常,但不分场合和对象,或者模糊、混淆了专业平台与公共场合的界限,就不合适了。医生这个职业之所以得到人们的尊敬与推崇,高超的医技和较强的同理心缺一不可。
不论是新闻伦理还是医学伦理,都非常重要,但在各自的大学科里一直都是边缘角色。新闻伦理在自媒体兴起的时代、医学伦理在医改的大背景下,都有许多空白需要填补,一些新生事物的伦理问题亟待加以规范。对此,新媒体平台、社交软件不妨率先承担责任,把好内容生产、审核的第一道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