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胜(职员)
不知何时,课间跳绳、跳房子、踢毽子、打弹珠等儿童游戏在校园内消失了。除了体育课,操场上看不到学生跑跳的身影,不少学校课间10分钟鸦雀无声。不少家长呼吁: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让他们能出教学楼玩耍。
活泼好动的孩子一旦进入校园,就似乎进入了被“圈养”时间。不但课堂上要遵守纪律、保持安静,甚至连课间10分钟也只被允许喝水和上厕所,这显然有悖少年儿童的身心发育规律。学校禁止学生课间撒欢奔跑,暴露出部分校方疏于管理和怕担风险的私心:确保学生在校内不出安全事故,比什么都重要。
诚然,在保障学生安全方面,校方压力很大。一些家长只要孩子出了事,就把责任全推在学校身上。但学校的担忧、部分家长的“刁难”,都不应成为孩子课间不能嬉戏的理由。孩子们需要适度休息放松,课间“撒欢”是天性使然,学校、老师和家长都应当尊重儿童成长规律。
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首先需要校方加强管理,避免因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而出现安全事故;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常识普及;再次,应尽快出台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法规,从立法层面厘清事故各方责任边界,为校方管理合理减压。
此外,有必要建立赔偿责任机制。在这方面,一些城市的探索具有借鉴意义。为破解“家长怕受伤、学校怕担责”这一难题,有城市试点推出针对校园体育运动意外伤害而设计的校园基金,以进一步健全体育运动伤害保障机制。学生在校园运动伤害事故中受伤,无论学校是否对此承担责任,基金都会予以赔付,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校的压力和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