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淳艺(公职人员)
各地纷纷开启寒假模式,不少家长希望通过青少年防沉迷系统控制孩子上网的时长。但媒体调查发现,这类系统存在不少漏洞,如实名制形同虚设,有的孩子甚至随便找个身份证号码就顺利登录了。此外,网上还流传各种“攻略”,可轻松破解系统限制。
青少年防沉迷系统是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推动下,由各主要游戏、视频、直播等平台推行的软件系统。进入“青少年模式”后,用户的使用时段、在线时长、服务功能等会受到限制,且只能访问青少年专属内容。然而,这一被寄予厚望的系统在青少年眼中俨然成了“马奇诺防线”。
根据规定,网络游戏必须实名注册,但不少平台在执行中打了折扣。一些平台并不会验证用户身份信息是否真实,还有的则可以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未成年人冒用家长账号肆无忌惮地玩游戏。游戏平台对此心知肚明,只不过为了流量和收益,有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游客模式”管理的失范,也为青少年沉迷网络开了后门。根据有关规定,网络游戏企业可以对其游戏服务设置不超过1小时的游客体验模式,对使用同一硬件设备的用户,15天内不得重复提供游客体验模式。但在现实中,“游客模式”完全不受限制。此外,各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仍然依靠用户自主选择,对于自制力差的青少年来说,很难主动选择此模式。
解决防沉迷系统形同虚设的问题,有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督检查,对于阳奉阴违、执行不力的平台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依规予以处理,直至吊销相关许可。同时,探索强制性防沉迷系统,对于未成年人用户自动开启青少年模式,并建立各平台信息共享机制,统筹管理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时段和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