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孙艺
田丽(中)指导护士帮助患者进行肢体锻炼。(医院供图)
窗外施工声阵阵,正在接受采访的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临床护理中心主任田丽没有被打断思路,神情专注。40余载护理生涯,早已让她习惯在嘈杂中找寻秩序。
她望向窗外施工处,话锋一转回到20多年前——2004年,医院新住院大楼刚启用,病房内人员流动频繁,病房秩序愈加混乱。面对这些问题,医院提出试点开展“住院患者营养包餐无陪护”。田丽带领护理团队接下任务。
“我们的初衷很简单,”田丽回忆道,“一方面想满足患者对三餐和陪护的需求,减轻家属的负担,让患者能安心休养;另一方面希望为医护患营造净、静、敬的良好氛围。”这一试点在她的带领下迅速延伸为免陪照护服务模式。20年间,田丽和护理团队初心未改,持续完善这一模式,并推广至全国多地。
在最难的地方
最先做试点
在解决患者用餐问题基础上,2005年1月,田丽选择将神经内科作为首个免陪照护试点病区。
“因为这里最难,却也最容易。”田丽坦言。神经内科患者大多年迈且病情危重,自理能力差,护理压力与责任重大——这是“最难”的一面。但田丽心里清楚,只有啃下这块“硬骨头”,免陪照护模式才有希望推广。同时,考虑到神经内科患者家属长时间陪护的负担较重,她相信,医院这项试点将“最容易”获得这些家属的理解和支持。
试点启动前,田丽带领团队穿梭在医生办公室、护士站、病房之间,倾听医生、护士、患者和家属的忧虑:如果病情突然变化怎么办?能不能满足患者基本需求?虽然存在质疑,但超六成的支持率为试点奠定了基础。
试点首先是要重塑制度机制。田丽带领团队重新梳理了护士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将以往依赖家属协助的翻身、喂饭、卫生清洁等基础护理工作,正式纳入护士和护理员的职责范畴。同时,优化排班制度,引入弹性排班机制,确保神经内科有充足的护理人力。
在制度建设之外,田丽在工作中反复强调“主动服务、不等不靠”的理念,并在每日16时到20时的家属集中探视时段,安排试点病区护士长及责任护士与家属沟通患者病情与当日护理情况,耐心解答各种疑问。
田丽回忆:“刚开始,家属就像来接孩子放学一样,一进门就急着问‘照顾得怎么样’。”但这份焦虑逐渐被信任取代。试点首月满意度调查显示,医护团队及家属支持免陪照护改革的比例接近100%。
突破三道关口
走稳无陪之路
试点成功后,田丽和团队并未就此止步。“这条路能不能复制?能不能走稳、走远?”对此,她提炼出3道必须攻克的难关。
第一关,是安全关。针对住院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田丽带领团队建立了早期识别风险评估、筛查高危人群、采取预防措施等机制,同时通过信息化建设与科学的岗位管理体系,提升护士专业照护能力。自2005年以来,医院持续增加护理人力,全院床护比提高至1∶0.84,病区床护比提升至1∶0.61,并通过实施分层级管理,让每位患者都能得到专业照护。
第二关,是信任关。对此,田丽延续了每日4小时家属集中探视制度,并交由病区的护士长及责任护士与家属详细沟通患者病情进展和护理重点,及时回应家属关切。
第三关,是保障关。田丽推动成立配液中心、运送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大幅减轻护士的非护理事务负担。同时,建立由第三方机构统一招聘、培训并被纳入医院管理范围的护理员队伍,明确护理员职责——在护士指导下承担基础照护工作,不替代护士执行专业护理。
2005年6月,除儿科和产科外,医院所有科室病区已全面实施免陪照护服务模式。截至目前,田丽已带领护理部规范完善各项护理制度、流程、预案、程序共248项,建立健康教育路径32条、临床护理路径41条,使全院护理工作在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上运行。
告别被动
主动提升护理水平
回顾过往,田丽梳理改革发展的清晰脉络:最初5年,聚焦夯实基础护理,解决“没有家属,如何照顾好患者”的核心难题;第二个5年,着力提升专科能力与岗位管理水平,医院也因此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第三个5年,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护理标准和行为通过系统实现实时追踪与持续优化;“十四五”时期,护理服务进一步延伸至居家领域,构建起一体化、信息化的连续照护体系。
医院许多病区护士长都是同田丽一起推动免陪照护服务模式改革的“战友”,她们常对田丽说:“田主任,咱能不追求完美吗?”而田丽却乐在其中。这份对完美的执着,让她在40年护理路上见证了观念的转变,即从“患者身边少不了家属”,到“能放心将患者交给专业团队”;也经历了管理的变革,即从“人盯人”,到“制度保障与信息联动”;也在不断推动着角色的深化,即护士从“被动应对者”转变为“照护主导者”。“我们只是从患者最迫切的需求出发,提升服务水平。”她平静地说。
如今,作为天津市护理质控中心主任,田丽还把改革经验从院内带到院外,牵头构建起“市—区—基层”三级网格管理体系,依托天津市十百千人才梯队,以点对点、人对人的方式帮扶290家基层医院;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带队完成1000余人次的护理骨干培训,帮助当地医院修订岗位职责、重塑服务流程、建立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谈及未来,田丽描绘出信息化、互联互通的智慧护理愿景:全方位覆盖“预防、治疗、护理、康复、慢性病管理”全周期的标准化健康管理体系将精准服务每一个人。
“医疗护理水平提升工作没有完成时。”采访结束已近11时,她边说边起身,准备去病区查看住院患者配餐工作,那是她熟悉的地方,也是改革开始的地方。这条路,田丽已经走了40余年,但她觉得,前路仍有无限的可能,值得所有护理人员共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