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2074","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去爱、去痛、去生活","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4-08 13:55:10","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今年的清明节刚刚过去,前段时间,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和心理学系党委举办“温暖人大·向阳而生”生命健康节系列活动,围绕“去爱、去痛、去生活”的主题,邀请来自儿童临终关怀、心理健康等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就生命、痛苦、勇气、哀伤辅导等话题和大学生们展开对...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今年的清明节刚刚过去,前段时间,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和心理学系党委举办“温暖人大·向阳而生”生命健康节系列活动,围绕“去爱、去痛、去生活”的主题,邀请来自儿童临终关怀、心理健康等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就生命、痛苦、勇气、哀伤辅导等话题和大学生们展开对话和讨论。

■对话嘉宾: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 周翾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教授、咨询师 周莉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 林光华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李洁

□本报记者 魏婉笛

  经历哀伤、遭受痛苦,在生命中似乎不可避免。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怎样面对?

  周翾:说到痛苦,我想到2024年自己曾参与的一次戈壁徒步公益活动。其间,我经历了从未有过的严重中暑。在身体极度痛苦的状况下,我抬眼看到像大海一样的无垠戈壁,突然深刻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且同时觉得,与生命和大自然的壮阔相比,似乎生活中所有烦恼都可以抛之脑后。

  但回到现实中,其实有些痛苦是无解的,比如疾病和死亡。

  我的患者中曾有一对不到2岁的双胞胎女孩,自出生就被确诊为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未到两月龄时便一起住进了重症监护室(ICU)。SMA是一种罕见的神经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双胞胎的父母靠打工维持生计,苦苦支撑两个孩子接受了一系列靶向药和1年多在ICU的治疗,但情况始终没有起色。看着日渐衰微的两个小生命,父母最终决定忍痛放弃积极治疗手段,让两个孩子住进我们的儿童临终关怀病房——雏菊之家,送她们安然走完这段不长的人生。

  告别的那天终于还是来了。两个孩子并排躺在一起,爸爸妈妈围绕在两边,他们牵着女儿的小手,轻轻嘱咐着:“你们是姐妹俩,别忘了要一直照顾彼此,永远在一起啊……”

  从撤机到孩子最终离世,中间经历了大约半小时时间。我站在旁边,心里知道她们的生命在慢慢滑走,但却已做不了太多,只能用药物让她们走得尽量舒适一些。事实上,这样的场景在我的职业生涯里常常出现。每到这时,我心中就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有个声音对我说:“这些孩子太苦了,这些父母太苦了,你也得和他们经历一样的苦才对。”

  但经历了几十年的临床磋磨,我的内心也慢慢在苦痛中长出韧性,它让我更明白孩子父母心中所想,并能设身处地为他们减轻痛苦和伤害。而对我自己而言,这些经历也使我愈加珍惜生活和生命,努力地让每一天过得更有价值。

  周莉:我的职业是心理咨询师,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倾听别人的烦恼和痛苦。因为,大家在享受恋爱的甜蜜、成功的喜悦时不常有困惑,但在遭遇失败、受到打击时才会希望寻求帮助,从而打开心结。

  在校园中,很多哀伤和痛苦发生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被看见”。试想,当我们感到痛苦时,如果身边有亲人和伙伴能给予陪伴和理解,并进行推心置腹的探讨,我们和他人产生了联结,烦恼和痛苦也会逐渐减轻。

  李洁:因为经常从事哀伤辅导,所以我常常被问到一个问题:常年直面生死,你是不是已经对痛苦习以为常?我的答案是否定的。痛苦之于我们自己和他人究竟有没有意义,其回答也不一而足。

  今年跨年时,我的女儿大病一场,几天的鏖战让我焦头烂额,非常崩溃。我是一个不喜欢经历痛苦,也不喜欢追求痛苦的人。记得曾有一年,世界临终关怀及舒缓治疗日的主题是“生命之痛不必发生”,我深以为意。

  但与此同时,我也深知心理学的一个名为“死亡凸显效应”的理论。它的意思是,在平静的生活中,我们通常不会突然想到生死的话题。但一旦某天一些信号被启动,我们看到电影中有人死去,或是清明节举家祭祀时,可能会忽然注意到人生有终结,“死亡”这件事就会逐渐在意识中显现。很多心理学家就此进行了试验,发现人在产生“死亡凸显效应”后,会本能地去寻找生命的意义,更倾向于做能提升自尊、传承价值的事。

  林光华:在我看来,痛苦不认识我们是谁,无论我们喜不喜欢,它都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有时,我们被迫要和痛苦对视,如果成功战胜了它,那自己的能量也就增加了。换句话说,痛苦其实是我们面对自己、和自己对弈的宝贵时机。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是感谢痛苦的。

  记得在我新书签售时,一位读者的故事给了我莫大的震撼。那是一名身患癌症的小伙子,他告诉我自己可能很快就要离开人世了,但很开心能来现场听我的讲座。为他签名时,我边听边掉眼泪。我们的对话内容不是我在安慰他,而是他反过来不住地安慰我。我们留下了联系方式,1年多之后,我看到了他去世的消息。再次翻看他朋友圈时,一条分享让我再次动容。

  那是在他生前住院期间,晚上,他看到同病房的病友和妻子窝在一张病床上休息。因为病床很小,空间不够,病友妻子的腿不一会就耷拉了下来。病友担心妻子不舒服、受冻,一次次把她的脚拉回来,重新盖上被子,甚至握着她的脚一直不放。而我这位年轻的读者就将这平凡但温馨的一刻记录了下来,并附言:“我在人世间看到今天的光亮。”

  我在想,一个身处绝境的人还能看到人性的光芒,即便在痛苦之中,即便时光所剩无几,还有捕捉爱的眼睛,这是多么难得的事。

  生命的意义如何认定?关于生命的教育能给予我们什么?

  周莉:在咨询中,很多人会有这样的困惑:我的痛苦不在于求而不得,而是不知道自己要求什么。我想,每个人在人生不同阶段都会经历各种探索,有时会迷茫自己要追寻的目标究竟是什么。这种迷茫可能出于对生命可能性的探究,但也可能因为自己被外界所裹挟,卷入原本并不真心认同的事务和价值观中。

  事实上,人的一生可能一直都“在路上”,对生命意义的界定,也仅是不同阶段的看法。但我们需明确,首先,我们需要照顾好自己,然后再谈意义。如果不知道自己要“求什么”,那就先弄清楚自己今天想做什么、这一年想做什么,这就是你人生当下的意义和责任。

  周翾:前段时间,我们科室住进了一个几个月大的小不点。他来时的情况,可说是“除了脑子好,哪都不好”。骨质破坏、颈动脉瘤、腹动脉瘤、肠梗阻、肠瘘……孩子满身疮痍。而父母将他带到这里时,也已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为了减轻孩子的痛苦,我们并没有和此前一样进行一系列特殊治疗,而是以采取措施,想办法让他更舒适为主。可没想到,孩子竟然一天天好转起来,两三个月后,甚至可以出院了。在那短短的几个月里,孩子年轻的父母也接受了一次宝贵的生命教育。爸爸在安心照顾孩子的同时利用间隙通过了一级建造师考试。孩子出院后虽有发育迟缓的情况,但妈妈却没有同龄人的育儿焦虑,一直乐观地陪伴他成长,她说,每多一天的相处都是最珍贵的礼物。

  所以,我很建议大家在有时间和精力时多参加一些和生命相关的实践活动,当你看到生活和生命最赤裸的样子,也许就能明白它们的意义。真正的生命教育不靠说、不靠看,而要去做、去实践。

  当遭遇变故和打击,继续努力生活的勇气从何而来?

  林光华:我有时在想,为什么现在会有“勇敢去爱”“智者不入爱河”这样的说法。去爱、去痛、去生活,原本都是自然而然的事,从何时起是需要巨大勇气的了?这也许是因为,人本身是趋利避害的,在做一件事之前总会计算“沉没成本”,会因为害怕失去而干脆选择放弃。因此,我眼中生活的勇气,是要找到自身没有动力的原因,然后“刮骨疗毒”般地去想办法克服。

  周莉:将自己的生活照顾好,承担起自己能承担的责任——其实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勇气。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但有能力去承受相应的挫败感,同时尽力去寻找朋友、家长、同事、老师的帮助;当你有些特立独行,但依然能承受随之而来的自我怀疑,努力在自己认定的轨道继续前行;当你为目标付诸努力,但也愿意接受可能失败的结果,并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那么我认为,你已经是一个十分勇敢的人了。

  周翾:我从事儿童临终关怀工作已有十余年了。这条路从无到有、无人指引,辗转其中,我也曾有很多次想放弃的时候。但每当看到临终的孩子和他们家庭的遭遇,在明知自己有能力拉他们一把时,我就不忍心再放手。这种勇气,我可以称之为责任感。

  作为一个医疗团队的核心,我需要推动大家作出很多决策,带领大家开展一系列工作。但很多时候,团队也会反过来给我源源不断的支持。一次,在为生命末期的患儿撤机后,为了给父母一个宁静的告别环境,我便让其他团队成员都离开,关掉多余的灯,一个人留在房间陪伴患儿一家。在患儿弥留之际,随着时间推移,我也和患儿父母一样,久久无法释放痛苦,只能呆呆地站在那里,手足无措。我多想马上逃离这里,哪怕出去大哭一场也好。但医生的责任感又告诉我,自己必须在现场,必须挺住。

  正在这时,我右手边的房间门突然打开了,楼道里的灯光照了进来,团队中的几名护士和社工没有说话,只是迅速走进来挡在了我的眼前,将我从一种无声的痛苦中“解救”出来,同时也重新获得了继续坚守在临终关怀现场的勇气。而这种勇气,我称之为团队。

  李洁:当你身处困境,来自旁人的帮助不会从天而降,你须得先去寻找、发出邀请。正所谓“自助者天助之”。

  我想为大家推荐一个关键词:坚持,当你坚持下去,就会发现事情也在慢慢发生变化;我还想送给大家自己曾听过一句话:当你不知该往哪走时,那就先向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