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演员胡歌与我国现代妇产科学奠基人之一、医学教育家、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又称红房子医院)老院长王淑贞“面对面”,他们会说些什么?
前不久,由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东方卫视中心、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联合出品的原创历史人物剧《王淑贞》于复旦大学相辉堂北堂首演。今年正值红房子医院建院140周年、王淑贞教授诞辰125周年,这部时长将近100分钟的大师剧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由胡歌与“影像﹢AI”技术合成的王淑贞教授二人间的对谈引出故事,将真实的历史、饱满的情节、立体的人物形象、独特的社会环境等,以细腻动人的舞台表现手法传递给观众,呈现一代医学大家的拳拳爱国之心、牺牲奉献之情及令人敬佩的学者风骨,留给观众诸多意蕴丰富的解读空间。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边欣月
《王淑贞》的情节围绕各种矛盾起伏缓缓推进。剧中,王淑贞幼年丧母,在祖母的教导下抛弃了根植于脑海的“夫为妻纲”“男尊女卑”等旧社会落后思想,在传统观念与女性意识觉醒的思想矛盾间选择了后者,完成自我革新。
大学毕业后,面对“留美抑或归国”这一个人发展矛盾时,她和爱人倪葆春毅然选择后者,决心医学救国。归国伊始,她和一众女医生直面传统接生观念与现代助产理念相斥的矛盾,选择尊重科学,并以事实证明真理。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被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王淑贞忍痛关闭上海女子医学院,随时代洪流加入救亡图存的队伍。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民众落后的生理卫生健康观念与先进的宫颈癌筛查这一观念相违背的现实,王淑贞选择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全剧最后,王淑贞及倪葆春这对医学伉俪隐姓埋名,重返医院,在平淡温馨的交谈中寄语未来。这情景如同狂风暴雨后一碧如洗的天空,余韵悠长。
作为一部历史人物剧,《王淑贞》借助符合历史背景及人物设定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细节和表现手法,成功塑造了以王淑贞、倪葆春等人为代表的,在动荡年间怀揣治病救人理想及爱国情怀的医学先驱者形象,以黄老娘、马慧英、张迎娣等人为代表的市井小民及工人形象,和以郑怀美、史芙林、丁爱华等人为代表的妇产科事业后继者形象。
在剧中,很多看似与主题无甚关联的“小物件”实为点睛之笔。其中,有两件物品贯穿全剧,其一是玉兰树,其二是橘子。
“玉兰树”在剧中共出现6次,几乎每一场戏都有它的身影。它见证了祖孙交谈,见证了王淑贞的思想蜕变,见证了红房子医院的诞生发展,见证了一代代红房子人的成长以及他们为广大女性健康所作的努力。在某种意义上,它代指了女性意识的崛起、红房子医院存在的意义、我国现代妇产科学事业的进步以及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
“橘子”在剧中代表王淑贞、倪葆春二人的浪漫爱情。剧中的二人将浪漫主义与理想追求相结合,将个人价值融入治病救人、医学进步、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橘子”第一次出现是为定情,第二次出现是为理想,第三次出现是为坚守,第四次出现是为惦念,第五次出现是为陪伴。作为爱情的必备元素,这些关键词共同构筑了这对医学伉俪的情感基石。
据悉,该剧中红房子医院医护人员参演占比达65%。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姜桦表示,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大家不辞辛苦,利用业余时间参与排演,最终展现出这台佳作。“医院以该剧纪念院庆,一方面为了纪念王淑贞教授,展现医者无私奉献及不屈不挠的精神,另一方面希望激励更多医务工作者以先辈为荣,汲取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严谨求实、敢为人先、甘为人梯的科学家精神。”姜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