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497940","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为了每一个人的幸福晚年","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4-10-08 08:35:28","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image/20241008083631_49968.jpg"}
金秋十月,我们迎来全国“敬老月”。今年的活动主题为“坚持以老年人为中心,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增进老年人福祉,需要个人和家庭的努力和付出,也需要社会的群策群力和制度的有力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创新、破除体制...
  金秋十月,我们迎来全国“敬老月”。今年的活动主题为“坚持以老年人为中心,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增进老年人福祉,需要个人和家庭的努力和付出,也需要社会的群策群力和制度的有力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撑三大体系,努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健康老龄化工作稳步推进,积极老龄观逐渐深入人心。从饮食起居,到出行便利,再到丰富精神生活,各地多措并举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通过社区“微改造”连接社会适老大环境,更好满足老年群体生活需要,不断增添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共建共治共享 应从三方面着力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高成运

  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是践行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我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提出,到2035年,老年友好型社会总体建成。要准确把握人口发展大趋势和老龄化规律,抓住重要窗口期,强化统筹,多措并举,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老年友好型社会,推动形成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格局。

  老年友好型社会是年龄平等、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老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就老年人问题谈老年人问题,尚未突破“老龄问题只与老年人相关”的传统观念,缺乏关口前移意识。要在全生命周期和代际公平理念下,更好统筹各方面政策,使老年人和其他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老年友好型社会是将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转化为制度政策的社会。对待老年人的态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老年人不是负担和包袱,而是宝贵的社会财富。要用积极全面的思维看待老龄社会和老年人,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将老年友好理念融入政策制定、设计生产、生活服务等各个环节,推动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行动,提高全体公民老年期生活质量。

  老年友好型社会是让老年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充分实现其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社会。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不应是仅仅解决老年人的衣食住行问题,满足老年人物质需求,将老年人看作被关怀、被照顾的对象,把老年人“养”起来,而是要重视调动老年群体的创造性,充分发挥老年群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要全面清理阻碍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的不合理规定,让老年人不受歧视、平等而充分地参与社会活动。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老年友好型社会,应从以下三方面着力。

  一是营造老年友好环境。居住环境要适老,将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纳入城市更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统筹推进,让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更加安全方便。在加大力度推动家庭适老化改造的基础上,加快既有社区道路设施、休憩设施、信息化设施、社区服务场所以及超市、商场、银行、医院、公园等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适老化改造。鼓励开发老年宜居住宅、老少同住社区,建设老年友好型居住环境。社会环境要敬老,深入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实施中华孝亲敬老文化传承和创新工程。持续推进“敬老月”系列活动和“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结合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评选,选树表彰孝亲敬老先进典型。将为老志愿服务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高校学生实践内容,把养老孝老敬老纳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老年优待工作。数字环境要助老,建设包容性数字社会,利用数字技术为老年人提供定制化、便捷化的产品和服务,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建立数字技术帮扶体系,帮助老年人更好融入数字时代,加快推进老年人常用的互联网应用和移动终端、手机软件应用适老化改造。实施“智慧助老”行动,加强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法律环境要护老,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普法宣传,增强老年人法治意识,提高老年人识骗防骗能力,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行为,重点惩治以提供“养老服务”、投资“养老项目”、销售“养老产品”、宣称“以房养老”、代办“养老保险”、开展“养老帮扶”等为名实施的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的各类犯罪。

  二是重视发挥老年群体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满足老年人社会参与需求,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老年人资历深、阅历广、经验多,不少老年人还有技术、业务专长。要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着力发挥老年人积极作用。不仅要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也要推动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全面拓展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渠道和方式,建设一个能够让老年人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充分实现自身价值的友好社会。建立制度、搭建平台,深入开展“银龄行动”,引导组织低龄、健康老年人在自愿和量力情况下,从事多种形式活动。探索建立老年志愿服务激励与评价机制,推广“积分超市”“志愿+信用”等模式,形成互助养老模式。扩大面向老年人的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全国老年教育资源共享,鼓励文化娱乐产业提供适应老年人特点的文化娱乐服务,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完善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立老年心理服务组织和服务网络,开展心理咨询、情感疏导、应急干预等服务。

  三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系统谋划综合施策。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涉及多部门、多领域、多行业,要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注重统筹协调,强化部门协同,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发挥老年友好型城市、老年友好型社区、老年友好型乡村创建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倡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注重发挥家庭养老、个人自我养老的作用,巩固家庭养老基础性地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供多元化、多层次、高质量产品和服务。此外,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老龄事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发动全民积极参与,提供基本公益性产品和服务,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老年友好型社会。


图①:河北省正定县中医院中医康复团队走进永安老年公寓为老年人义诊。武志伟 摄

图②:重庆市沙坪坝区天星桥街道老年大学,老年人在青年教师的指导下学习钢琴。 孙凯芳 摄

图③:江苏省盐城市举行第二届“老年达人”运用智能技术大赛。周古凯 摄

江西新余

把“友好”嵌入养老全程

本报记者 王倩 通讯员 易凌炜

  近年来,江西省新余市把“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从注重顶层设计着力、从优化友好环境入手、从探索多元模式发力,夯实老年友好的保障制度,营造老年友好的社会氛围,促进基层社会治理走深走实,推动老年友好型社会有序建设。

  探索多元“友好”路径

  走进新余市高新区水西镇桐林村颐养之家,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块以“敬老、尊老、爱老”为主题的养老文化宣传栏和一幅幅手工绘制的宣传画,活动室外的“微笑墙”更是引人驻足。在活动室内,村医正在为老年人示范八段锦;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还会开展艾灸、推拿等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

  “以前自己在家时,经常做一顿饭吃一两天,饭菜要在锅里翻炒好几次。在这里,餐餐都是热菜热饭,还能和老伙伴们下棋聊天。”住在这里的黄桂香老人直言,“颐养之家是我的第二个家”。

  颐养之家是新余市于2016年推出的一项民生政策,在全市范围内的农村推广,并于2019年延伸至城市社区。在颐养之家,配置有灸疗器具、针具、火罐、刮痧板、牵引器等中医康复设备,还会为老人们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健康监测和评估服务。截至目前,该市共建设了736个颐养之家,累计有9138位老人入住。

  除此之外,针对身体健康、生活能够自理、不愿入住养老机构的居家老人,新余市按照“1名全科医生﹢1名护士﹢1名公卫医师﹢1名志愿服务者”的团队签约服务模式,与居家老人“一对一”签约养老服务协议,将健康养老融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康复治疗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同时,发放家庭医生联系卡,为居家养老人群提供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诊疗服务,中医药康复指导、健康知识教育、免费体检、健康咨询,以及中医药健康养生、膳食调剂等服务。针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提供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健康指导等免费服务。

  针对长期卧床老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等群体,新余市在充分告知、自愿签约、自由选择、规范服务的原则下,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村卫生室,与老年人家庭建立契约服务关系。责任家庭医生团队为每个服务对象建立健康档案,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健康体检、慢性病管理随访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预约就诊、上门诊疗、送医送药、中医护理等个性化健康服务。

  打通“医养护”绿色通道

  “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在位于新余市分宜县的沁湖丽园嵌入式养老机构服务中心,阵阵歌声不时从活动室传来。该中心目前设有30张养老床位,以医养康复为支撑,为老年人提供膳食照料、生活照料、医养照料、护理照料等全托服务。生活在这里的87岁老人林云香告诉记者,“有电视、空调,平时有护理员帮忙把衣服洗好叠好,洗手间也安装了安全扶手,每个月只需要花1500元,住在这里又实惠又舒心。”

  据了解,新余市整合养老、医疗、康复和护理资源,建立联合体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一体化的医疗、健康和养老服务。同时,全面拓宽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与合作医院间预约就诊、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构建养老、医疗、照护、康复、临终关怀等服务相互衔接的一体化服务,并鼓励志愿者为居家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巡诊等上门医疗服务。

  不仅如此,该市还畅通医养结合政策渠道,简化医养结合机构设立流程,对养老机构内设诊所、医务室、护理站实行备案管理。支持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与敬老院、乡村卫生所与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站点统筹规划、毗邻建设。

  针对封闭小区居住老年人的实际,新余市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原则,在城市社区新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定期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入户免费为老年人开展血压测量、疾病检查、健康咨询等活动,普及养生保健、膳食调养、运动保健、心理调节等知识。按照医联体协作框架,由医联体牵头医院选派医生、护士、药师、康复师,在日间照料服务中心设立“健康小屋”,备有老年人常用、急救药品及设备,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的老年人提供及时、专业和精准的养老保健服务。对条件较好的中心新建康复健身场所,新增中医理疗推拿设备,推广群众性健身活动。

哈尔滨香坊

打造“一刻钟”养老服务圈

特约记者 衣晓峰

  以社区管理网格为依托,密切关注老年人生活;对居家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安装护理床和防压床垫;社区餐厅饭菜丰富,迎合老年人口味;家庭医生开展上门随访问诊服务……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全面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中心城区“一刻钟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圈”,让老年人享有“床边、身边、周边”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

  “小网格”发挥大作用

  年近七旬的董大妈是香坊区通乡街道粮库社区的独居老人,子女长期在国外工作。前不久,董大妈因病住院,出院前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社区网格员。网格员耐心询问了老人的身体状况,与其约定好了出院时间。出院当天,该社区有关负责人和网格员一起帮助董大妈收拾物品,协助她办理出院手续,并向医生详细询问老人出院后的注意事项。“他们就像我的儿女一样,我再也不觉得孤单了。”老人激动地说。

  在香坊区,像董大妈一样通过社区网格员享受到多样化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还有很多。据介绍,香坊区依托1895个社区网格,进一步精细划分片区格、楼栋格。根据人口结构、道路交通、业态分布及围合式小区等情况,将社区划分为380个片区格;根据楼栋分布情况,在网格内划分4900个楼栋格,构建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网。在“区、街镇、社区、片区、网格、楼栋”六级联动工作体系的加持下,香坊区完善了老年人服务台账,摸清老年人底数,建立需求和资源订单,为网格内老年人提供个性化服务,形成了在网格内与老年人的良性互动。

  为满足老年人生活起居、康复护理等实际需求,香坊区今年上半年对符合条件且有意愿的205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同时,通过智慧化助老设备产品,将实时数据上传至线上平台,随时对特殊困难老年人进行健康风险监控。为了解决高龄、空巢等老年群体“吃饭难”问题,香坊区动员符合条件的社区建设助老食堂,提供为老便民助餐服务。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社区助老食堂7个。下一步,香坊区计划推进全区助老餐厅实现标准化运行,并推动助餐服务网络逐步向社区、乡镇延伸。

  “护联体”服务送到家

  香坊区充分发挥哈尔滨市第五医院护理工作及专科护理特色优势,构建以“护联体”为基础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力推“护联体”内各层级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互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上下联动,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辖区内常年卧病在床的患者,可通过“护联体”预约上门服务,护理人员上门为患者提供胃管和尿管更换等服务,解决了居民出行不便、就医难的实际问题。目前,香坊区人民医院等10家区域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哈尔滨市第五医院签订了“护联体”协议。香坊区积极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融合,以全区“医联体”建设为依托,充分发挥182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作用,建立起覆盖174个社区及行政村的服务网络,进一步拓宽了居家养老专业化服务渠道。

  此外,香坊区还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通过招商引资、自建自营等,积极推进养老机构建设。该区现有各类养老服务床位总计2850张,其中养老护理型床位2141张,占比75%;养老机构共29家,其中四级养老机构1家、三级养老机构5家、二级养老机构6家、一级养老机构2家。不同养老机构依托自身所具备的资源优势,为在院老年人提供具有不同特色的优质为老服务。

  香坊区民政局局长曹鸿雁介绍,下一步,香坊区将继续加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推动社区老年人照护中心建设,积极动员区内社会组织充分调动自身资源,提供包括心理咨询、助餐助行、上门护理等项目在内的社区养老服务,力争到2025年底达成社区老年人照护中心全区20个街道全覆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