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主题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本版推出特别策划,报道两位优秀教师对于医学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同时,也期待进一步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张卫光:让传统课程焕发新活力

他是讲授人体解剖学的教授,是学生们口中幽默又严格的“光哥”,也是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北京大学教学卓越奖的获得者,三尺讲台上,凝聚着他25年的拼搏与付出,也承载着他无限的热爱与坚持。“干一行就得爱一行呀,有了爱才能干得好。”这是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常务副主任张卫光教授从教多年的心得。在今年的开学典礼上,他动情地对新生们说:“今后无论学啥、干啥,都要快快变得习惯,快快变得喜欢。”
一手拿标本,一手拿课本
解剖学教学是医学院校里非常重要却又没有太多人愿意干的一项工作。这是因为它是医学的基础,需要经常接触遗体,课程难度大、知识点多、教学课时多,老师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甚至因此影响科研工作的开展。25年前,张卫光被分配到了这样一个岗位上。“这个活终究得有人干,要干就要想办法干好。”张卫光说。
为了把这门重要又有难度的课讲清楚,让学生们有兴趣学、肯钻研,张卫光没少下功夫。他首先想到的是,要把临床案例引进来。比如,在讲到生殖系统的时候,他引入临床被误诊的宫外孕案例,告诉学生们遇上腹痛不能忽视宫外孕的可能性,以免造成大出血等不可挽回后果。在讲到垂体或肾脏的时候,他会提到尿崩症,提示学生们遇上排尿过多的情况,要考虑内分泌的问题。这样,结构就与疾病有了更具象的联系,学生更容易记住。
为了培养学生们的钻研精神,他在讲肝脏的时候,也会讲起自己做的脂肪代谢研究,告诉学生们脂肪是如何分布的,皮下脂肪有哪些作用,吸引他们把问题研究得更深。讲到神经系统的时候,他又会把关于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前沿研究进展介绍给同学们,让500年以前的解剖学与5天以前的文献关联起来,引导学生知古通今,有更高远的目标。
张卫光介绍说,北京大学医学部的解剖课大多数是在实验室完成的,标本的应用是贯穿始终的。他希望可以一手拿着标本,一手拿着课本,把书上的知识和真实的人体对应起来,加深学生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实际操作,也就是拿着手术刀去解剖人体。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人体是个性化的,解剖也是个性化的,要引导和鼓励学生们把不同的标本进行对比,发现和书上的描述有什么不一样。”
一手是科学,一手是人文
医生的使命是救死扶伤,医学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病人的无私奉献。
每年的开学、清明节或者教师节,张卫光都会与学生一起举办感恩遗体捐献者的活动。“这也是北大医学部的传统,已经坚持了100多年了。”张卫光说,“解剖学的教授离不开‘大体老师’,2011年,我们建起一面遗体捐献者纪念墙,每位遗体捐献者的名字都会刻在这面墙上。而我也会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这些‘大体老师’的故事,讲他们为什么要捐献遗体。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会感受到生命的无价,以后要认真对待每一位病人,每一个生命,真正把病人利益至上的理念刻到骨子里。”
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令张卫光感到非常自豪的是,很多学生走上临床工作岗位后,也会在工作中寻找合适的时机宣传遗体捐献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可并愿意加入这项伟大的事业中。
结合解剖学课程的知识点,张卫光还会把为人类健康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的故事穿插到课堂中。“我想通过这些故事,让学生们感受到医学的博大精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去探究,把这门课吃透。”张卫光说,“此外,我也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让学生们感受到科学家的敬业与执着,了解他们的付出与收获,希望他们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也能敬畏科学,勇于探索,不怕失败,不吝付出。”
一边问问题,一边找答案
最近10年,张卫光在不断探索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把大班拆成小班,结合标本和临床案例增加讨论。近几年,他还尝试引入便携式VR(虚拟现实)设备来教授解剖学课程。“以前我们的课程设计多是公性的,老师遵循教学大纲准备课件,照着课件讲授。现在,我们希望把教学做得更加个性化,学生指到哪、问到哪,老师就讲到哪,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思维的开放性,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张卫光说,“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作为老师,也要不断去思考,如何把这些先进的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把枯燥的课教得更有意思,更易于理解。”
科技在飞速发展,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张卫光发现,课堂上已经很少有学生会带课本了,大家普遍都拿着平板电脑,随时通过网络查阅各种资料。“这意味着对老师的要求也更高了。”张卫光说,“我经常感到怎么备课都是不够的,学生们问的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总是超出我的想象,我已经对一时答不上学生的问题感到淡然了。”每当这个时候,他就会坦然告诉学生他需要回去查一查,课后他们分头去研究,去找答案,然后再互通有无,进一步交流。张卫光为学生建立了微信群,他们想到任何问题,在学习上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在群里向他发问,他会尽可能解答和提供帮助。
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特别有意义,他就会把感兴趣的同学召集起来,和他一起去做科研课题,这就是北大医学部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2014级的一名学生大二的时候就跟着张卫光一起研究骨内血管,因此还发表了好几篇SCI论文,毕业后进入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工作,目前还在和张卫光一起开展其他的科研合作。许多同学还与张卫光一起翻译了国外的解剖学图谱等,出版了好几部颇有影响力的书。
“这样的教学过程,老师和学生都是受益的。”张卫光说,“给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其实也是体会医学魅力的过程。我们都变得更加热爱、更加投入,也就不觉得多辛苦、多困难了。”
目前,张卫光正在探索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把教材等做成生成式AI,通过深度学习,把解剖学的各种问题抽取出来,未来或许还可以把相关的各种专著和研究论文都做成生成式AI,用于深度学习,最终搭建起一个智慧教学系统。
“解剖学作为一门传统医学课程,也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我们或许可以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张卫光说。
叶枫:体会教学相长的乐趣

近日,在由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部主办的第七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叶枫老师脱颖而出,荣获医科组第1名。
从2014年博士毕业进入瑞金医院普外科工作,到如今成为在教学上颇有心得的老师,10年时光里,叶枫一点点打磨自己,感受着医学的魅力,也体会着教学相长的乐趣。
从倾囊相授中获得再提高
“在我们这样的教学医院里,做老师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如何做一名好老师,更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叶枫说,从专业理论课的教授,到外科手术学的操作教学,再到临床带教,医生们需要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兼顾好教学工作,这个过程里有对学生的倾囊相授,也有老师自己的再思考、再认识和再提高。
刚开始当老师的时候,面对学生们五花八门的问题,叶枫会把自己的理解讲给他们听,慢慢地,学生也会质疑他的回答或者发出追问。“这时,我就发现自己的理解可能并不是完全到位的,于是逼迫着自己再回去翻教材、查资料。”叶枫说,另外,在给学生做临床小讲课时,作为老师,他也会针对临床遇到的问题做一些知识的扩充,包括一些前沿的进展和相关学科的知识的整合等等。“这些备课和回答学生提问的过程其实也促进了老师自己专业水平的提升。”
遇上自己当下一时也答不上来的问题,叶枫会坦诚地与学生交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应该是治学的一个基本态度。医学知识博大精深,老师也不是什么都懂,坦白地告诉学生,也会赢得尊重。”叶枫说。
为了参加这次教学比赛,叶枫又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外科学教材结结实实啃了一遍,对很多知识点又进行了一次梳理。“我们平时更多的是讲授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的章节,比赛题目是针对整门课程现场随机抽取的,可能来自教材的任何一个章节。”叶枫说,“只有平时注重积累,打好外科学的理论基础,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好老师的标准始终未变
叶枫在日常的教学中特别注重三点:一是疾病发展的机理,让学生明白症状为什么而来,讲清楚内在逻辑;二是把课上得生动,吸引学生听进去;三是要结合临床真实的病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老师要讲清楚疾病发展的来龙去脉,运用生动鲜活的表达和案例,才能让学生有比搜索引擎或者自己看书更多的收获。”叶枫说。
他在备课时还特别喜欢去挖掘名人轶事或经典的案例,把很多知识点穿插进去。他说:“让学生想到这个人的时候,就会想到这种病、这些症状,那么他们对这些知识点就会记得更牢。”这次比赛中,叶枫抽到的题目是讲腹外疝概论,他便将民族英雄林则徐患腹股沟疝的实例引入了课堂,结合祖国医学对疝的生动记录,讲解了腹外疝的概念,既回顾了腹外疝手术的发展历程,又有对疝修补补片前沿进展的延伸,在加深学生对腹外疝临床特点认识的同时,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分析腹外疝的治疗策略。
在叶枫看来,把课教好只是老师的一项工作,在日常工作中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给他们临床思维,让他们学会应对困难挑战、为人处世亦是老师的重要使命。
“比如,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想如果是我的老师,他会怎么做。”叶枫说,医学知识更新的速度是惊人的,但师道传承的要义是不变的。进入临床工作10年了,他依然记得读书时学到的外科前辈傅培彬教授的名言:“外科医生要爱组织、爱器械、爱病人。”“要把本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才算真正成功。”
“这些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但是我们应该向着这样的目标努力。”叶枫说,“教学医院里的医生往往有很多重身份,我们很可能与自己的老师、老师的老师、自己的同学和学生一起工作,你是如何对待病人、对待老师、对待同事,学生都看得到。”
对病人的关心不会被取代
谈及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医学人才时,叶枫说,临床水平永远排在第一位,因为医学的本质就是治病救人,医生的看家本领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其次,应该把自己的专业做精做深,不仅要了解专业领域内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知道如何应对,还应该不断探索研究,追踪前沿,解决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同时,一定要重视给予病人人文关怀,对病人的关心关爱是永远不能忽视的。“就像大家景仰的傅培彬老师所说,问病史时,最好搬个凳子坐在病人旁边问,这样病人很定心,觉得你有时间听他讲,他会多讲些和疾病有关的信息给你听。”还有就是教学,钻研教学的人越多,就能把它做得越好,也就会有更多的学生获益,壮大医学人才队伍,更好地服务病人。
面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冲击,叶枫表示,技术的不停迭代确实会对医学模式、医生的工作带来很多深刻的变革,要与时俱进拥抱新技术,一方面,让技术服务教学,比如以前依靠挂图讲授解剖学,现在运用三维重建技术,可以给学生更立体直观的感受;通过智能检索,可以更方便快捷地完成资料查找。另一方面,也要让新技术造福更多的病人,比如应用智能监测设备,给予病人更完善及时的保障。
“无论技术如何变革,医生对病人的关心是永远不会被取代的,医学的温度永远闪耀着光芒。”叶枫说。
(本报记者张昊华采写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