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497214","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黄曼:“更早、更快、更精准、更人文”","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4-08-27 09:12:04","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image/20240827091310_35525.jpg"}
“用尽全力”,已经成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二院)综合ICU主任黄曼的人生习惯。“ICU是全院的托底科室,必须有坚实的托底能力。”如今,黄曼带领综合ICU的年轻团队走过10年,围绕临床需求开展儿童器官移植围术期管理,牵头成立“多器官衰竭预警与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
  “用尽全力”,已经成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二院)综合ICU主任黄曼的人生习惯。“ICU是全院的托底科室,必须有坚实的托底能力。”如今,黄曼带领综合ICU的年轻团队走过10年,围绕临床需求开展儿童器官移植围术期管理,牵头成立“多器官衰竭预警与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探索实现ECMO从关键技术到核心部件的全面国产化与自主可控,在生死之间稳稳托住生命的重量。

  □ 童小仙


  为器官移植筑牢防线
  在儿童肝移植与肺移植领域,浙大二院走在全国前列,而医院综合ICU则是这项事业背后至关重要的坚实后盾。儿童肝移植的开展对围术期精细管理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如何进一步降低儿童肝移植受者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实现早期康复和个体化治疗是团队的核心目标,黄曼直言:“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鉴于团队在成人器官移植术后管理上的深厚积累,面对儿童器官移植数量的增长,黄曼认为,迅速组建以儿童为中心的多学科协作团队刻不容缓。她通盘筹划,带领团队精耕细作,坚持对每个病例复盘剖析。
  星光不负赶路人,浙大二院启动儿童肝移植的第一年,在综合ICU团队的保驾护航下,集合了儿科、重症、移植、影像等专业的移植团队收获了肝移植受者100%存活的成绩。今年,黄曼与团队将移植围术期的管理经验带到了乌兹别克斯坦,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器官移植技术的卓越成就。
  “我们希望构建浙二特色的器官移植医疗模式,包括精细化、标准化的围术期管理,多学科协作的治疗标准及覆盖全流程的康复治疗等。”黄曼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决心,“我们愿与医学同道共享这份成果,为所有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带去希望。”
  直面多脏器衰竭挑战
  重症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沉重阴霾。我国重症疾病的高病死率与高昂的医疗负担都凸显出这一领域的严峻形势,而多脏器衰竭更是重症疾病中的“头号杀手”。面对这一挑战,黄曼展现出了特殊的洞察力与敏感性。
  她认为,要突破多脏器衰竭的治疗瓶颈,必须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打破对单个脏器进行研究的局限,深入探索多脏器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二是优化重症数据管理,建立高效准确的预警体系;三是创新诊疗技术与手段,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医疗产品的自主可控。
  在黄曼的引领下,浙大二院于2023年成功获批建立“多脏器衰竭预警与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黄曼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聚焦多脏器衰竭的发生发展相互作用机制、预警与早期诊断、干预关键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等重点难点,逐步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完整链条,相继开展解析多脏器衰竭发生发展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多脏器衰竭智能预警和早期诊断研究、器官衰竭干预与替代新技术研发三大任务。
  目前,实验室已建立起覆盖10年、数据全面的重症数据库,纳入超6万个案例,在全国率先建立多脏器衰竭预警模型,其预测精准度达86%。在多脏器衰竭支持治疗产品方面,黄曼团队更是在突破国外ECMO驱动主控技术、解决ECMO国产化难题上作出贡献。
  早在2017年,黄曼就深感ECMO国产化的迫切性。一方面,对进口的依赖导致供应不稳定,临床耗材频现短缺情况;另一方面,多位长时间依赖ECMO的移植患者,进一步让她认识到提升材料抗凝性能的关键性,且萌生了技术革新的念头。之后,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更凸显了我国对ECMO及其配套技术的迫切需求。“这三重动力,驱动着我们踏上了国产ECMO的研发征途。”黄曼说。
  面对ECMO国产化的重重挑战,特别是关键材料与技术壁垒,黄曼团队与器械企业紧密合作,历经无数次试验与迭代,终于在2020年成功研发出体外肺支持辅助设备,并通过了严格的动物实验与临床试验验证,荣获多项专利,实现了从关键技术到核心部件的全面国产化与自主可控。此设备的获批上市,预示着我国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筑起更加坚实的生命防线。
  三位患者,三种启发
  在重症医学领域深耕二十余年的黄曼,对于未来有着深刻的思考:“重症医学以前更注重的是技术,比如机械通气、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ECMO等在器官支持方面的重要性,但近几年,有3位患者让我的观念发生了改变。”
  第一位是一名重症肺炎合并肺纤维化并已呼吸衰竭的患者。在面临患者所在地医院判定其器官衰竭不可逆的情况下,黄曼团队为他采取了包括机械通气、俯卧位通气及使用ECMO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所幸,患者成功脱离了机械通气并恢复自主呼吸。且令人振奋的是,在随后两年的随访中,患者的肺功能逐步改善。黄曼团队在回顾时提出了两个疑问:一是机械通气在此案例中是否加剧了患者的肺纤维化进程?二是纤维化的肺是否具备再生的可能性?这一病例揭示,重症医学领域仍需加强与基础医学的交叉融合,以进一步完善重症医学的理论框架与治疗策略。
  第二位是一名心脏停跳时长近6小时的患者,在ECMO技术的支持下,他不仅奇迹般地存活下来,而且未发生任何并发症,这在医学界以往的经验中凤毛麟角,同行们称之为“生命的奇迹”。然而,奇迹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这样的成功救治能不能成为可被复制的模式?这都需要深入剖析、总结经验。
  第三位患者的故事则令人惋惜。经黄曼及团队竭力救治,这位患者病情平稳后突然急转直下。黄曼叩问自己,是否仍有未曾捕捉到的细微迹象?这一案例深刻地警示着她,早期识别重症患者病情微妙变化的重要性,这直接关系到治疗的及时性与有效性。而这也是黄曼建立重症数据库、组建多脏器衰竭预警模型的初心。
  基于这些需求,黄曼团队在医院内部成立了包括针对脓毒症等在内的多个快速反应小组,以便重症医生尽可能早地帮助其他专科医生识别早期重症患者,在全院范围内早期干预,降低患者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
  “重症医学的方向,是更早、更快、更精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就是更人文。”黄曼总结道。“病房里的金婚祝福”“ICU里的琵琶声”等温情故事在综合ICU这个见证生死的地方层出不穷。作为一名深谙重症医学精髓的医者,黄曼用科学思辨精神和医学人文情怀践行着医者的使命,铺就了一条充满温情与希望的路。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供图)
  对话:
  笔者:您是国家重症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主任。目前我国重症医学专业人才队伍的总体情况如何?还面临哪些问题?您认为重症医学人才必备的素质有哪些?
  黄曼:近年来,我国重症医学专业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人才培养的体系构建还需完善,重症医学人才数量仍明显不足。特别在基层医院和偏远地区,重症医学人才匮乏成为制约当地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的关键瓶颈。重症医学人才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也加剧了重症医疗服务能力的区域差异,使得许多患者难以得到及时、高效的重症救治。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重症医学作为一门前沿学科,其专科知识更新速度之快,要求每一位重症专业人员都必须具备持续学习、紧跟时代步伐的能力。因此,一个健全、高效的继续教育体系对于重症医生而言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保障医生个人专业成长、技能提升的必要途径,更是推动我国重症医学领域不断进步的重要基石。
  笔者:您牵头推进远程ICU相关工作,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请您介绍目前这项工作是如何开展的?在您看来,持续完善重症医学医疗服务网络的关键点还有哪些?
  黄曼:重症患者相较于其他患者具有显著的特殊性,其病情变化迅速且复杂,短短数小时内发生的剧变就可能迅速拉升死亡率和致残率。此外,重症患者的转运风险极高,这对传统会诊模式构成了严峻挑战。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于2017年率先在国内推出了远程ICU系统,当时落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中心医院。该系统能实时、多维度地同步传输重症患者的信息,使医生可以远程下达医嘱和指令,确保重症患者能在当地获得与浙大二院同等水平的医疗服务。同时,我们还进一步完善了远程科研与教学体系,为当地重症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远程ICU体系促使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到新疆、甘肃、贵州等边远地区,并在浙江的“山海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我们构建了“山海协作”急危重症救治网格,搭建城乡一体化的高质量重症救治体系,形成了“无围墙的ICU”。这不仅打通了不同区域间医疗转诊的壁垒,还实现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引流,有效缩小了地区间的医疗水平差异。
  然而,尽管远程ICU为患者提供了宝贵的支持,但提升基层医院自身的重症医学能力仍然是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此外,构建全国医疗网络信息的互通共享平台,也是推动医疗服务均质化,提升整体医疗水平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