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增设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的通知》,批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作为主体单位设置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这是我国西部地区首个综合医院获批国家医学中心,也是华西医院首个国家医学中心。
建设国家医学中心是一项承载国家使命、关乎人民健康的系统工程。作为国家精神医学中心,华西医院坚持最高标准、立足中国国情、服务国家战略、锐意改革创新、带动辐射引领、拥抱全球合作,着力打造代表国家医学高地、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世界一流医学中心,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与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切实肩负起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服务国家战略的核心使命。

10月13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召开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建设推进会。(华西医院 供图)
践行国家医学中心使命担当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党委书记 程永忠 院长 罗凤鸣
启动“九大工程” 打造全生命周期精神医学服务体系
作为国家精神医学中心,华西医院重磅启动华西精神医学“1・3・9工程”,以构建一个全生命周期精神医学服务体系为核心,通过九大平台工程建设落地院前主动健康、院中精准诊疗、院后全面康复三大模式,全力打造精神医学“华西样板”。
工程一为建立国家级精神疑难重症诊疗中心。构建难治性精神障碍临床诊疗体系,联合西部各省组建多中心临床研究队列联盟,牵头制定重性精神障碍等亚专业“华西标准”,提供政策智库支撑。
工程二为打造西部精神医学人才培养基地。聚焦西部发展短板,帮扶云、贵、川等地建设基层人才培养基地,协助西藏建成首个自治区级精神卫生中心。推广标准化重性精神障碍基层管理体系,实现筛查、随访、康复指导全流程规范管理。
工程三为建设预防预测干预平台。优化医疗资源分配,推广心理评估、治疗与危机干预服务模式,搭配华西精神卫生科普内容,筑牢精神健康第一道防线,推动早期干预落地。
工程四为建立全病程康复及随访管理平台。深化“家—校—社—医”协同机制,建设智能风险监测预警平台;探索新型康复模式,推动患者复学复工与社会融入,降低疾病污名化影响。
工程五为构建多模态精准诊疗平台。联合四川大学多个学科成立认知神经科学与应用心理研究院并设博士点,搭建精神影像智能系统,研发精准神经调控技术与脑机接口,建立多学科共享数据库支撑临床科研。
工程六为建立创新研发与转化平台。依托教育部创新中心完善临床生物样本库,建设中西药研发实验室,聚焦精神类新药研发与临床验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工程七为构建平战结合的身心共救体系。组建国际应急医疗队心理干预小组,建成西部重大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人才储备库,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工程八为搭建新型精神卫生服务网络平台。制定符合西部多民族特色的诊疗方案,建立区域评价标准与全人群电子健康档案,打造跨区域远程随访体系,树立四川防治示范样板。
工程九为建立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与国际顶尖机构共建联合研究中心联合攻关,引进特色专科技能建立“国际专病多学科诊疗”机制。打造权威期刊,举办国际学术论坛,提升国际影响力。
落实“十大功能定位” 发挥国家医学中心作用
1 全面建成区域内群众危重症转诊会诊中心
在转诊机制创新方面,华西医院首创“双约双推”规范体系(推广转诊技术标准和路径、推广基层首诊与双向转诊理念,约定合作、约定标准),制定63个门诊病种、53个急诊病种转诊标准,与近2000家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成立分级诊疗领导小组,探索“华西全科医生参与、专科医生支撑、基层医生实施”的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实现上转与下转双向联动。在多维会诊体系建设中,创新“现场﹢远程﹢移动”多模态会诊模式,建立结构化电子病历系统,已实现四川省183个县(市、区)全覆盖,并辐射26个省(区、市)。
2 持续升级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中心
华西医院在地震救援、高原救援等特殊环境救援中积累了成熟实战经验。在专业化应急管理方面,设立应急办公室并配备专职人员,构建“预警—响应—处置—评估”全链条应急管理机制,建立“预案动态修订—灾害脆弱性分析—智能调度指挥”闭环管理体系,实现管理制度标准化。牵头筹建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四川)2018年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认证,成为全球首支非军方背景的Type3国际应急医疗队。在科技支撑能力方面,医院研发并投入使用的高原适应性医疗方舱等,显著提升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3 创新构建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中心
华西医院构建“区域龙头辐射﹢社区联盟筑基﹢远程学科联动﹢战略区域深耕”四维基层支持体系。在三级协同网络方面,通过“管理﹢技术”双输出模式,累计创建6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2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在双维联盟机制中,医院远程联盟覆盖26个省(区、市)的720多家医疗机构;搭建学科联盟53个,辐射30个省(区、市)。在社区服务方面,助力157家社区联盟机构形成“15分钟医疗服务圈”。
4 系统打造医务人员进修培训首选中心
华西医院构建“学科引领—分层培养—人文浸润”三位一体进修培训体系,切实履行了国家医学中心“培养一批骨干、带活一片医院、服务一方群众”的职责使命。医院实施“进修导师制”培养模式,建立导师库,设置通识与专业课程体系,实现培训规范化;建立“常规﹢专项﹢定制”三级培养体系;构建包括岗前培训、院史教育、医患沟通等在内的完整医学人文培养链,开展职业素养培训覆盖率100%。
5 争当落实深化医改任务的改革中心
华西医院逐步构建以公益性为导向、以岗位价值为基础的薪酬体系。细分医师、护理、医技、科研、教学、管理和服务保障7大职系,制定12层级职业生涯成长通道;建立涵盖医德医风、风险、技术难度、质量、效率等要素的一级考核体系,实行定岗定责定考核的差异化目标管理。取消业务收入与绩效直接挂钩,科学设定薪酬比并向紧缺学科人员倾斜。通过DRG/DIP(按病组/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将患者住院次均费用降低12%。
6 探索落实一二三级预防的防治结合中心
华西医院创新构建“防、筛、诊、控、治、康”全链条管理模式。在全程管理方面,设立实体化全程管理中心,协调院前健康管理、院中诊疗、院后随访全流程,构建75个专病队列,将患者失访率降至3.5%。在智慧服务方面,研发“云上华西”智慧管理平台,融合医学大模型与互联网医院功能,通过超拟人语音、生成式AI(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在区域协同方面,建立肺结节/肺癌、脑卒中、包虫病等5个专病医联体,制定标准化诊疗路径。
7 建成中西医并重的融合中心
创新构建“强投入、多模式、重循证、广参与”的中西医协同“华西范式”。在服务模式创新上,华西医院创建全球规模最大的胰腺炎治疗中心,重症病死率从18%降至6.56%;推行“1﹢2﹢N”协作体系(1个专病中心、2个专科协作、N种协作机制),2024年中药饮片和中医非药物疗法服务人次分别同比增长20.62%、16.12%。在科研转化方面,开创了全国首家医疗机构院内制剂中药1.1类新药获批临床试验的先例。在人才培养中,全国首推“西学中”项目,护理人员团队实现辨证施护全覆盖。
8 精准建设坚持“四个面向”的科创中心
在科研平台方面,华西医院整合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等9个国家级和52个省部级平台,形成完整的全链条研发体系。在临床研究方面,医院构建分层级、专业化的研究型病房体系。作为全国首个以“三甲医院﹢医联体”模式发起的自然人群健康队列研究项目,华西百万人群队列研究建立起覆盖遗传、环境、临床等多维度的生物样本库与数据平台。在成果转化方面,建立“需求挖掘—联合攻关—技术评估—专业转化”全流程体系。
9 夯实践行公益性的示范中心
华西医院严控医药耗材准入管理,建立覆盖千余药品品规的智能剂量管控系统,组建多部门联合督查组开展诊疗行为专项点评。依托“三医”监管平台建立医疗行风专项档案,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完善法治管理架构,推行“三定三有”阳光推介模式,深化廉洁风险防控。创建医院行风建设组织保障机制。建成“管理信息化、队伍多样化、项目品牌化、服务标准化”的志愿服务体系。通过建模式、建平台、建体系、建品牌,打造有组织的健康传播体系。
10 打造指令性任务的执行中心
华西医院统筹推进医疗帮扶、援疆援藏、国际援助、应急医疗等国家重大任务。创新帮扶机制,强化资源输出效能。以跨区域领办型医联体为核心,构建分级协同医疗服务体系。实施“一地一策”精准帮扶。组织实施“华西同心行动”,在云南省镇雄县人民医院等医院建立15个专家工作站;以“三级联动、辐射帮扶”方式构建“华西—援藏”的“健康维护网络”;以肝包虫病为切入点,形成“华西—甘孜”模式,基本实现肝包虫病治疗不出州……做好“一带一路”医疗援外。
理解国家医学中心 成为国家医学中心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 罗凤鸣 党委书记 程永忠
顶天立地 突破传统医疗体系结构性瓶颈
获批国家精神医学中心既是对华西医院精神医学学科综合实力的肯定,也将促进华西医院进一步健全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更好发挥好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首先应该明确,中国的“国家医学中心”不是简单对标克利夫兰医学中心或梅奥诊所的“医院称号”,而是我国在医疗领域的制度性创新设计,是新型“举国体制”在医疗卫生系统的实践载体。通过“国家主导—行业协同—区域联动”机制,突破传统医疗体系难以攻克的结构性瓶颈,目标是实现国家意志与行业使命的深度融合,承载着“顶天立地”的双重职责。
“顶天”可以理解为国家医学中心承担着国家医学创新的“操作系统”职能,即国家医学中心不仅是医疗机构,更是国家医学创新体系的核心枢纽和政策转化的“战略孵化器”。通过“医教研产政”五力联动,强力整合分散资源,集中突破关键领域,这种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的资源聚合模式,正是其“国家属性”的本质特征。
具体而言,国家医学中心代表我国医学领域的最高水平:在医疗服务层面,聚焦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威胁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领域,要实现诊疗技术的颠覆性突破;在技术自主层面,破解高端医疗设备、生物医药、核心试剂等“卡脖子”技术的进口依赖,实现国产替代与自主可控;在国际竞争层面,建立基于中国人群数据和疾病谱的诊疗规范,重塑国际医学话语权,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化。
“立地”则意味着国家医学中心需发挥医疗体系的“能力中控台”的作用,作为疑难重症诊疗高地和“卡脖子”技术的攻关中心,应承担其技术扩散枢纽、资源调度平台及质量管控中心的角色。通过系统化人才培养、标准化技术输出和网络化资源下沉,全面提升更多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有效降低患者跨区域就医比例,推动分级诊疗制度落地。这种以“技术普惠”破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能力薄弱难题的模式,正是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生动诠释。
辐射引领 推动优质资源下沉与区域协同
国家医学中心应当成为区域医学进步发展的“引擎”。华西医院作为国家部署在西部地区的疑难危急重症诊疗中心,在集中收治疑难危重症患者的同时,还通过多维度的帮扶和输出,引领带动区域内医疗机构的能力提升。聚焦区域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疗服务能力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华西医院从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创新帮扶模式、落实功能定位几个维度践行分级诊疗。
一是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
自2015年起,华西医院根据区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需求,立足于服务地方发展,通过政府和医院深化合作办医,以“管理﹢技术”双输出领办区域龙头医院为枢纽,因地制宜构建起华西医院高层次引领帮扶下的领办型医联体模式,切实下沉优质医疗资源,提升龙头医院服务能力,辐射带动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目前合作办医区域涉及7个市(地区、自治州)、5个区(县),领办医院共计12家。
近年来,经过华西医院派驻的62人次管理人员、143人次临床专家的持续“输血”,12家龙头医院取得跨越式发展,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成功创建6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2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在2023年度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监测评价中,3家龙头医院获评A等。12家龙头医院医疗业务稳步增长,提质增效显著。较之领办前一年,11家龙头医院门急诊人次实现提升,最高增幅136.13%;11家龙头医院出院人次增加,最高增幅105.10%,12家龙头医院手术台次显著提高,最高增幅163.02%。近3年,7家龙头医院CMI值(病例组合指数)提升,最高增幅5.43%;6家龙头医院四级手术占比提升,最高增幅40.28%,四级手术占比最高为19.05%。
二是创新帮扶模式,夯实基层诊疗能力。
华西医院通过建立“在线﹢在位,输血﹢造血”相结合的创新帮扶模式,利用组团式帮扶、国家巡回医疗队、对口支援、医疗专家义诊、远程医疗网络等方式开展立体化支援。据统计,近5年,华西医院巡回医疗、对口支援共派出副高及以上职称医务人员近200人次,诊疗患者超3万人次,推广适宜性技术200余项,有力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能力,进一步夯实分级诊疗基础,引导患者有序就医。
三是落实功能定位,实现对疑难危重患者诊疗的“兜底”保障。
华西医院作为中西部疑难危急重症诊疗的国家级中心,有力落实自身功能定位,积极促进分级诊疗落地,实现对中西部地区疑难危重患者的“兜底”保障。据统计,华西医院2024年收治四川省外患者的CMI值较四川省内患者高13.47%,四级手术占比较四川省内患者高23.96%;收治成都市外患者的CMI值较成都市内患者高18.07%,四级手术占比较成都市内患者高27.46%。
面向国际 提升医学领域影响力与竞争力
如何提升国家医学中心的国际竞争力?华西医院进行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探索,通过医学创新与能量辐射,深度融入国际学术圈,提升国家医学中心的国际竞争力,为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一是高位谋划海外中心战略布局。
华西医院已在欧洲及北美洲等地区建立5个海外中心,将松散的国际合作整合为医教研紧密结合的国际合作模式。目前,英国、新加坡、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华西海外中心已实现实体化运营。2015年,华西医院与诺贝尔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共建华西—马歇尔感染性疾病研究中心;2020年,华西医院与牛津大学共建四川大学—牛津大学华西消化道肿瘤联合研究中心。此外,华西医院还与多家全球排名前50的医学院校和医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长期定向规模化的人员互访机制,深度融入全球顶尖医学学术圈。开展重大国际合作科研项目,近5年获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等在内的国家级项目共13项、四川省科技厅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与港澳台科技创新合作项目等省部级项目77项。近5年牵头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45项,以第一作者单位发表国际合作论文年均400余篇,申请国际专利119项。
二是高质量融入“一带一路”医学丝绸之路建设。
华西医院充分发挥医学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优势,开展超过8项品牌性临床技术专项培训项目,如“一带一路”国家肝脏微创技术培训班、“一带一路”放射学培训班等,常年招收外国学员,在“一带一路”国家引领医学话语权。与印度尼西亚卫生部达成医学人才培养共识,与泰国公共卫生部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尼泊尔医学科学院比尔医院、尼泊尔帕坦健康科学院等尼泊尔知名公立医疗机构开展临床技术培训项目,联合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大学切拉巴萨医学院、智利天主教大学及附属克里斯托斯医学院等共建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华西临床医学院全英文授课的医学学士学位项目已培养了来自36个国家的1600余名临床医学人才。
三是高标准建立国际合作、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专项支撑体制机制。
华西医院设立人才培养专项基金,支持青年教师和博士后进行长期或短期的国际交流,学习先进技术。建立青年英才支持计划、海纳人才计划、高端人才支持计划等专项计划,吸引优秀国际学者和人才服务医院发展。此外,建立姊妹科室及姊妹研究室体系,设立科研孵化基金,鼓励各学科和研究所建立品牌性国际会议项目,开展大规模国际科研合作。
通过海外中心建设、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体制机制创新等一系列举措,华西医院多维度、全方位地提升了国家医学中心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这些实践不仅为中心自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更为国家医学中心的国际化发展、为我国医学领域在国际舞台上提升话语权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