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 崔勇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将迎来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高龄化浪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3.1亿人,占总人口的22%,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2.2亿人,占总人口的15.6%。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且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为老年人提供专业优质的医养结合服务也变得愈加迫切。
目前,我国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如何在这一背景下,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发展面向居家和社区的医养结合服务是解决我国绝大多数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的重要举措。中日友好医院通过近5年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以健康数据要素赋能医养结合服务的创新之路。这一模式不仅为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试点先行
搭建远程协同服务平台
2020年7月,中日友好医院在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的指导下启动了老龄健康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试点工作。作为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的依托单位,中日友好医院牵头组建的远程医疗协同网络已经覆盖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接入6000余家医疗卫生机构,为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试点工作重点建设了老龄健康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平台,线上提供远程医疗、慢病管理、复诊送药、照护指导、人员培训、科普讲座等6大类服务。充分发挥远程医疗协作网优势,实现了医养结合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远程医疗、数据互认、协同服务,提升了医养结合服务质量和效率。
模式创新
在长寿乡探索医养新路径
居家和社区是医养结合服务的主阵地,必须深入推进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发展,大力增强服务能力。针对大规模居家老年人群的空巢问题,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试点不仅覆盖医养结合机构,还深入被誉为“长寿之乡”的山东省齐河县,开展城乡空巢老人的医养结合服务研究,从组织保障、政策落实、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服务规范等多个层面开展创新。
在齐河县的试点中,中日友好医院提出了“二五四工作法”,即“两依托”(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两个主体)、“五人组”(家人、家医、专医、社工、基层干部)、“四步法”(联合签约、建档立卡、服务到家、评价督查),为老年人开展医养结合签约服务。这一路径在齐河县两个街道和一个乡镇进行了试点,取得了较好成效。
数据赋能
开发数智康养城市解决方案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如何在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合规合法地采集和使用居民健康数据,成为摆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面前的难题。
为此,中日友好医院提出了基于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居民健康数据授权共享”整体理念和设计方案。这一方案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特性,确保居民健康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同时实现数据的授权共享,为居家和社区医养服务提供了坚实的信息支撑。
2022年,“居民健康数据授权共享”解决方案经过多轮专家评审,成功入选中央网信办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这一解决方案以地市级城市为目标,开启了面向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的科技创新之路。
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要求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在数据要素赋能实体经济的数字中国战略背景下,中日友好医院推动的“居民健康数据授权共享”方案及其支撑的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创新服务,正逐步发展成为城市级“数智银发经济工程”的解决方案。
四川省资阳市作为全国人口老龄化率排名第二的城市,率先启动了采用中日友好医院创新方案及技术的“数智康养城市”项目。2024年,该项目进入试点运营阶段,试点结果显示,医养结合服务签约率达到90%以上,老年居民在医养服务方面的迫切需求得到了有效满足。
2025年,资阳市将“数智康养城市”发展列入城市重大工作项目,计划实现主城区老年人群的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全覆盖。这一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实践升级
推动多学科协同共破难题
通过近5年的实践,中日友好医院针对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提出了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医养结合发展之路,并将“二五四工作法”升级为“三五四工作法”,进一步优化了服务模式。
“三五四工作法”的核心包括建立基层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三方协同”机制,整合资源,提升服务效率;通过市、区、街道、社区和家庭“五级联动”,实现医养结合服务的全覆盖和精准化;提供包括政策保障、技术保障、资金保障和人才保障的“四项保障”,确保医养结合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工作法在2024年完成地市级试点的基础上,将于2025年完成省级试点建设。
为了更好地推动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中日友好医院成立了“医疗机构与医养结合融合研究室”。研究室致力于在制度设计、服务质量控制、科技创新和多学科协同领域开展研究,为医养结合服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目前,研究室已与中国政法大学、先进计算与关键软件(信创)海河实验室等单位开展合作,共同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服务的研究。通过多学科协同,研究室旨在解决医养结合服务中的难点问题,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服务模式。
创新引领
从医养结合到发展银发经济
中日友好医院的创新模式不仅提升了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的质量,也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通过数据赋能和科技创新,医养结合服务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例如,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老年人健康数据的实时监测和预警,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这一模式还能推动银发经济的发展。随着“数智银发经济工程”的推广,健康管理、智能设备、养老服务等领域的相关产业链也得到延伸,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能。
中日友好医院通过健康数据要素赋能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科技创新、多元参与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也为应对全球老龄化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随着试点的推进和技术的进一步成熟,这一模式将扩大推广范围,为更多老年人带来更加美好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