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 栾枫
健康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也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
作为“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龙江”行动经过5年多的积累和探索,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如何在“十五五”期间推动“健康龙江”行动迈上新台阶,成为新时代黑龙江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五年筑基 治理格局成型
自2019年“健康龙江”行动全面实施以来,黑龙江省逐步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大健康治理格局,形成了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模式。
在宏观层面,政策供给逐年优化,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性政策和措施,包括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动健康产业发展等。各级政府部门加强协作,形成跨部门、跨领域的健康促进工作体系,政策执行力和落地成效逐步增强。
在中观层面,健康服务质量稳步提升。黑龙江省以医联体建设为抓手,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增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健康影响因素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在环境治理、食品安全监管、职业健康保护上均有长足进展。2023年,县级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持续保持100%,食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地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职业病诊断服务覆盖率达到100%;针对老年人、孕产妇、儿童等特殊群体给予精准健康管理和医疗保障。与2019年相比,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增长了3.07%,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增长了2.48%,65岁以上老年人规范化健康管理覆盖率增长了2.67%。通过强化传染病监测、慢性病防治和心理健康服务等措施,有效遏制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70岁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较2019年下降3.61%,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增长了22.13%。
与此同时,黑龙江省实施优质医疗资源带动工程,加速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呼吸、儿童、中医(肿瘤)3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省神经精神病医院、省妇幼保健院等建设,充分发挥项目辐射带动作用,助力区域内医疗服务均衡发展。基于健康大数据的智能医疗服务逐步推广,全面实施“数智”医疗联通工程,远程会诊平台实现省域全覆盖,互联网医院全部开展线上诊疗服务,“智医助理”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等在基层应用,提升了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在微观层面,居民健康状况逐步改善。健康知识讲座、健康科普宣传深入社区、学校、企业,提高了居民对合理膳食、科学运动、心理健康等健康知识的认知水平。2023年,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较2019年提高11.64%;慢性病防控初见成效,人均预期寿命稳步增长。
破局攻坚 机遇挑战并存
“健康龙江”行动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现实难题亟待破解。健康领域的制度保障仍显薄弱,部分健康政策缺乏长期性、系统性规划,导致政策执行力度和协调效率不足。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医疗、养老、护理等方面需求增长迅速,而健康服务供给尚未匹配需求,医疗资金、健康人力资源仍有短缺。城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仍有待提升,部分地区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现象。慢性病防控仍是重大挑战,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发病率上升,亟待进一步加强预防和管理。与此同时,健康信息化建设滞后,数据整合和共享机制不完善,影响医疗服务效率和健康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健康龙江”行动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家高度重视健康事业发展,居民健康需求不断增长,民众对优质医疗服务、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愈发强烈,这为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科技的加速发展,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为智慧医疗、精准医学、远程诊疗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九维路径 实现创新突围
在“十五五”期间,“健康龙江”行动的高质量发展需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创新突破。
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卫生健康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好政府、行业、单位和个人四方责任,形成全社会共同行动的良好氛围。通过构建“政府主导、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健全“健康龙江”行动的考核体系,将健康水平、健康服务、健康生活、健康保障、健康环境等方面的核心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加强监测评估,综合评价各专项行动组织实施情况,引导各地各部门形成长效推进机制。
完善健康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健康立法和执法力度。加快推进健康领域标准制定,完善标准体系框架,优先研究制定标准化数据接口,为健康数字化、智能化打下坚实制度基础。
加快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推动公立医院更加聚焦患者需求,以患者为中心,全力守护人民群众健康。
通过建立“政府保基本、市场增活力、社会添动能”的多元筹资格局,配套构建“规划引领、智慧监管、绩效驱动”的资金使用体系,构建具有龙江特色的健康投入长效机制。特别是在冰雪运动损伤防治、寒地慢性病管理等领域形成资金投入示范效应,凸显高寒地区健康产业发展特色。
以“引”为先,坚持“不拘一格降人才”,形成人才集聚“强磁场”。以“育”为本,重点培育护理、儿科、精神卫生、病理、老年医学专业人才,补齐服务短板。以“留”为重,做到在政策上吸纳,在发展上支持,在生活上关爱,破除“四唯”倾向,留住人才。
建设高能级研发平台,助推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深度合作,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科技赋能健康生活。实施智能化健康服务升级工程,加快推动智慧医疗、智慧健身、智慧养老、健康环境、健康大数据等技术应用,推动健康服务的智能化和便捷化,以智能普惠民生。
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建立“理论互鉴、技术互补、人才互通”的创新机制,继续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持续推进中西医结合学科(专科)建设。全面推进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深度协作,重构医疗服务链条,建立“筛-防-治-康”全周期管理体系,使医疗服务从“以治病为中心”真正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统筹规划,综合考虑空气质量和水域生态监测、社区健身和医疗应急设施布局等因素,建立健康影响评估制度,推广健康影响评估制度试点经验,促进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十五五”时期是“健康龙江”行动上台阶的关键阶段,黑龙江省上下需凝心聚力,以制度创新破除路径依赖,以系统思维促进多元协同,推动医疗体系、健康管理和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探索和打造龙江特色的健康治理模式。
(特约记者 衣晓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