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党委书记 张玉 院长 夏家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从促进资源下沉、深化内部改革、孵化创新成果等方面入手,加快健全公立医院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
促进资源下沉服务公平可及
开展有组织的技术创新,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让更多群众看得好病。聚焦“国考”关键指标,医院实施CMI值(病例组合指数)提升专项行动,加大核心技术奖励力度,对四级手术、RW(相对权重)高病种单列奖励,调动医务人员开展四级手术、诊治疑难病种的积极性。聚焦国内外前沿诊疗技术,医院遴选核心技术揭榜挂帅项目,配套资金、资源等,支持医务人员向难治性、复杂性疾病发起攻关,包括推动植入式双心室辅助装置临床应用、开展脊柱畸形截骨矫形术等。
落实国家重点任务,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更多群众提供公平可及的服务。加快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以共建学科为载体,提升当地诊疗水平;以职能部门为桥梁,建立定期沟通机制,提升管理水平。优化医联体管理办法,加强对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考核,推动医疗机构间更好地落实上下联动。聚焦当地居民医疗服务需求,组建多专科专家集聚的国家巡回医疗队,分批次开展医疗服务;将短期巡回转变为中长期合作,对口支援新疆博州十余年,确保医疗资源下沉成为实实在在惠及民众的健康福祉。
深化内部改革减轻就医负担
进一步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实施医护技管分序列考核,医师序列以岗位为基础,以医疗组为单元,70%绩效直接分配到医师个人,更加突出岗位价值和实际贡献。同时,纳入DRG等考核指标,引导医务人员合理诊疗。护理序列以护理垂直管理为基础,引入“护理风险等级评价系数”,向工作量大、风险系数高、技术性强的岗位倾斜。技师序列纳入患者预约等待时间等指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薪酬制度设计在突出岗位差异、知识价值的同时,兼顾公平,对急诊、产科、儿科、中医等专科实行成本减免,缩小不同序列、同序列不同岗位、同一科室医护人员的薪酬差异。
实施合理诊疗专项行动。加强合理用药全过程监管,上线审方系统,提前拦截不合理用药;构建合理用药指标分级预警机制,实时监控门诊处方、住院医嘱;实施合理用药缺陷分级管理,实行不良记分制,严重者暂停处方权。加强合理用耗源头控制,引入竞争性谈判,降低采购价格;制定专科耗材使用指南,对申请使用高值耗材的手术、手术方案、耗材品规进行科内讨论;实施重点监控药品、耗材限量供应,如对质子泵抑制剂、免疫增强剂、肠外营养制剂实行月度限制采购。加强合理检查引导提醒,电子病历系统嵌入检查检验“说明书”。2024年1—5月,全院每CMI次均费用较2023年同期下降13.4%,其中,每CMI次均耗材费较2023年同期下降17.5%。
完善医院运营管理机制。成立院级运营管理委员会、运营管理部,每个专科遴选青年医师兼任科室运营助理,开展“专科—专病—专项”运营分析,如组织对骨科、心内科等医保飞行检查重点督查专科,遴选“国考”关注病种、例均亏损额高的病种开展详细分析,有的放矢制定药耗使用方案、优化临床路径管理;创新性地开设“运营门诊”,对接临床专科需求,开展专项分析,为专科提高效率、降低费用、控制成本提供指导。
孵化创新成果加强国际合作
畅通产学研医创新应用路径,以国际接轨的创新成果保障人群健康。医院实施“三个十”创新交叉工程,组建多学科、跨领域高水平研究团队,实施关键领域重大研究专项计划,鼓励学科交叉,促进重大成果转化。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设立成果转化基金,提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赋予科技完成人所有权,激发成果转化积极性。构建“医产学研用”共同体,与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制定涵盖药品、疫苗、高端医用材料、先进器械、医疗新技术等问题清单30项,打通医院与高校科研院所、医药医械企业之间的“人才链”“生产链”“应用链”,推动更多的研究在临床应用,实现产学研医有效结合。医院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转化量均居全国前10。其中,2023年原创研发的同位素取代靶向黑色素瘤的正电子显像剂转化金额过千万元。
加快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强化人才支撑。医院制定人才中长期规划,实施“登峰工程”“启航计划”“优新计划”,从博士后到中青年人才,实施有组织、阶梯式分层分类培养。完善各类人才评价机制,实施临床类、科研类、复合型人才分类评价,评价指标更加突出需求导向。从科研立项、完成质量、论文引用、成果转化等多维度评价人才科研工作,结果与奖励挂钩。医院获评“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近3年增加国家级人才14名;2023年发表SCI论文数排名全国第4,获批科研项目数居全国第5位。
拓展国际交流合作范畴。一方面,继续深化医学教育、基础研究方面的合作,如与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布朗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探索专科合作、临床研究新模式,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共建医工交叉联合创新平台,开展人工智能、医学影像等领域深度合作;与日本藤田医科大学共建心血管临床研究中心,聚焦人工心脏、心脏移植、重症管理等方面开展医教研深度合作。
随着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优质医疗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出。公立医院作为医疗行业的排头兵,要紧跟时代、响应号召,坚持公益性不动摇,在探索“三医联动”和内部改革中主动作为,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丁宁 许栋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