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党委书记 唐洲平
“格物穷理,同舟共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院训不仅回荡在124年的历史长河中,更是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释放出澎湃的力量,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自1955年迁至武汉以来,同济医院在党的领导下,始终以卓越的医疗技术和充沛的人文关怀,守护着百姓的健康。在新时代,同济医院更是将人民健康福祉深深镌刻于医者使命之中,以“人民至上”的红色罗盘导航,开辟中国现代医学跻身世界一流的壮丽之路。
党建引领 建立核心制度
公立医院首先姓“公”。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整体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推动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医疗服务模式,增强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同济医院恪守不渝的追求与使命担当。
同济医院党委精心设计实施了“支部建在专科上”的党支部书记责任制、科主任负责制和科务小组会制三大核心制度,每年对党支部书记实行“双考核”,既检验其党建工作成效,又评估其在中心业务中的领导力,构筑起坚实的大党建体系堡垒,为医院发展提供强大制度保障和组织支撑。
这一制度体系犹如三驾马车,各司其职,相辅相成,推动党建工作与医疗业务同频共振,实现医疗质量与效率的双重跃升。
勇担重任 技术不断提升
在人民生命健康遭到未知病魔侵袭时,同济人总是勇担重任、冲在一线。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同济医院近2000名党员挺身而出,始终坚守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与来自全国各地的42支国家医疗队并肩作战,全力以赴提升治愈率,以实际行动践行医者仁心,诠释党员担当。
全国人大代表、同济医院内科学系名誉主任汪道文带领团队攻关暴发性心肌炎,提出了全新的发病机制理论,制定了综合救治方案,将疾病死亡率从50%以上降至5%以内。
为解决胰腺癌这一世界性难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陈孝平,在世界上首创陈氏胰肠吻合技术。在他的引领下,支部党员勇挑重担,推动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原创尖端技术。今年3月,陈孝平带领的同济医院普通外科一党支部成功入选“全国公立医院临床科室标杆党支部”。
凝心聚力 创新层出不穷
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医院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凝心聚力作用,坚持党管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不断创新人才政策、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激发人才培养活力,为技术攻关、项目研发注入“红色动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医院妇产科教授马丁团队原创研发了“宫颈疾病及宫颈癌精准筛查检测体系”,为宫颈疾病及宫颈癌的筛查提供了风险分层、全程管理的准确手段,成功研发出全球首个基于液相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研制出全球首个用于HPV(人乳头瘤病毒)整合检测的体外诊断试剂盒。心脏大血管外科魏翔教授团队全球首创“心脏不停跳心肌切除器”,开创了新的手术方法。老年医学科张存泰教授在心血管与老年健康交叉领域找到了破解“长寿密码”的关键线索。感染科宁琴教授团队主导制定的首部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专家共识,显著提高了慢性乙肝患者的治愈率,标志着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治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同济医院内,越来越多的科研团队以前瞻性的视野、坚忍的毅力与卓越的智慧,不断刷新医疗科技创新的高度,生动诠释着医疗科技创新的无限可能和无穷魅力。
精神传承 赓续红色基因
自1900年在上海创办以来,同济医院始终把护佑生命放在第一位。“迁汉精神”和“同济精神”薪火相传,成为同济医院独特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精心梳理思政元素,将自身丰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充分融入医学教育体系,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结合医院历史和“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医院开展了特色党员培训品牌“同舟共济四史同行”教育实践,赓续红色基因,向“新”而行,以“质”致远。
2023年,被誉为医学“干细胞教材”的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十轮规划教材开始编写,同济医院12名专家担任各部教材的主编和副主编,总人数位列全国医院第一。
行风管理 做到“一科一策”
医院建立并不断完善三级行风管理体系,开展“监督执纪走进支部”活动,在全院96个党支部开展纪律宣讲和行风建设工作宣讲。针对行风重点领域,医院开展“流程管控、过程管理、监督惩处”的内控建设,做到“一科一策”“一药一策”“一耗一策”“一人一策”。
院党委高度重视抗菌药物使用,多部门协同,构建信息化﹢网格化的技防与人防管理体系,及时发现并反馈临床专科用药问题,支持临床专科进行主动管理。通过专项综合管理,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从2022年的47.49降至2023年的35.4,达到国家要求。
此外,医院还开展了医用耗材专项管控行动,加强重点科室和重点耗材的管理,将医用耗材使用情况纳入科室绩效考核。全院均次医用耗材费用、每权重耗材消耗等考核指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同济医院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