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昊华 孙梦 王依依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病诊疗中心每周都会举办患者教育活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供图
从2012年到2023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青岛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乳腺病诊疗中心实现了不寻常的快速发展——年门诊量由5.3万人次上升到13.7万人次,乳腺恶性肿瘤年手术量由944台上升到3015台,乳腺癌早期诊断率由6.6%提升到21.8%,保乳率由9.0%提升到33.1%,再造率由2.9%提升到12.0%……12年间,乳腺病诊疗中心不仅实现了量的提升、质的突破,更打造出了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精准诊治、一站式服务的乳腺病诊疗“青岛模式”。
从门可罗雀到慕名而来
“2012年之前,青岛的乳腺癌患者外转就医率特别高,这说明青岛当地医院的诊疗能力无法满足百姓的就医需求。作为青岛最大的一家三甲综合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有责任解决好本市重大疾病的救治问题,为此,医院于2012年6月建立了乳腺病诊疗中心。”谈起建设乳腺病诊疗中心的初衷,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宁险峰如是说。
在乳腺病诊疗中心,记者遇到了今年57岁的陶阿姨。她于去年12月在老家山东省日照市确诊了乳腺癌,这让她感到非常恐慌。陶阿姨说:“家里有个亲戚在北京的一家大型三甲医院工作,我就想着去北京治病。没想到,那位亲戚告诉我,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病诊疗中心就行,诊疗中心不仅医疗技术水平在全国排在前列,还能提供一站式服务,就诊更方便。”
刚到中心就诊时,映入陶阿姨眼帘的首先是以粉色为主基调的环境装饰,给了她一种温暖的感觉。然而,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不熟悉的流程,她还是感到有些焦虑。但是很快,她就吃下了定心丸。“来了以后,我才真正明白什么是‘一站式’服务。诊疗中心有医护人员帮我安排检查,所有检查都可以在中心里完成,检查室都挨着,不用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转,整个流程衔接得非常严密,一个多星期就完成了所有检查。负责与患者对接流程的马腾医生加了我的微信,会提前通知我每一个就诊环节的注意事项,告诉我需要提前做什么样的准备,我的心里感到特别踏实、特别有安全感。”
检查发现,陶阿姨双侧乳房均有原发病灶,为此,诊疗中心为她组织了MDT(多学科诊疗)讨论会,并制定了最终的治疗方案:先进行6个周期的新辅助化疗,再做手术切除病灶。今年5月22日,陶阿姨完成了手术,5月25日顺利出院。
陶阿姨的主治医生胡海燕告诉记者,诊疗中心成立之初,她就在这里工作。“刚开始,我们只有一位门诊医生,一天下来也就看二三十位患者,很多患者都不知道有这么个诊疗中心。现在,诊疗中心一个月就要开展200~300台手术,几乎所有医生一周以内的号都挂不上了。”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病诊疗中心主任王海波告诉记者:“目前,诊疗中心主要整合了8个专科的力量,乳腺影像科、乳腺外科、乳腺整形再造外科、乳腺肿瘤内科以及乳腺康复关怀小组是中心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些科室有专职医生在中心从事相关工作;乳腺病理科、乳腺放疗科、核医学科等科室是我们的协作科室,考虑到这几个专科需要配置大型仪器设备,没有在中心单独设置检查室。乳腺整形再造外科能通过重建整形及美容手术、超显微吻合技术为患者更好地实现‘保乳’,提高生活质量;康复关怀服务是中心的特色服务,基于乳腺癌患者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我们对患者的个体化关怀会延续到院外,给予他们持续的康复指导、心理辅导等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回归社会。”
从单打独斗到携手突围
在诊疗中心初建之时,胡海燕曾经感到惶恐与困惑。“以前,科室不仅收治乳腺疾病患者,还收治甲状腺疾病患者。中心成立后,甲状腺部分的诊疗服务被剥离了出去,我当时挺不理解的。因为,在外科领域,甲状腺手术难度小、预后好、患者群体大,放弃了这些患者,科室的发展会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但王海波的态度非常坚定。他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在德国学习期间的所见所闻,并且告诉大家,诊疗中心就是参考德国的乳腺疾病诊疗模式结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具体情况建立的,“专病中心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只要大家克服困难坚持下去,一切会慢慢好起来的”。
十几年过去了,胡海燕慢慢体会到,诊疗中心的建设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更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让青岛市的相关患者外流情况明显减少,也为医生的成长拓展了更大的空间。在诊疗中心里,各专科医生不再局限于各自负责的领域,而是实现了真正的化学融合,进而加强了对疾病的整体认识和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
诊疗中心乳腺影像科主任陈静静于2019年来到中心工作,她说:“医学的发展越来越精细化,每个专科医生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专业方向,诊疗中心乳腺影像科的医生和技师专攻的就是乳腺类疾病的影像诊断。我们科室现在共有6名医生、2名技师,不仅要完成诊疗中心的影像诊断工作,还要负责医院其他院区收治的同类患者的影像诊断工作。”
陈静静认为,诊疗中心成立后,通过专科之间的密切配合,能尽量减少误诊漏诊。比如,乳腺癌最初的检查方法主要是钼靶(x线)和超声,钼靶擅长查找乳腺钙化灶,而超声查找小肿块比较有优势。此外,磁共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越来越大,它对软组织显像的敏感性优于钼靶和超声。诊断中心在做诊断时会把这三种检查的结果结合起来看。因为,如果钼靶检查的医生和超声医生各看各的,就有可能放过一些不太典型的症状。两种检查结果结合起来看,再配合上磁共振的检查结果,可以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减轻患者的痛苦。
“来诊断中心之后,我感觉自己专业能力的提升明显变快了。”陈静静说,“一方面是接触的患者更多了,另一方面是诊疗中心每周都有多学科会诊和疑难病例讨论,影像医生和临床医生经常交流,更了解临床医生的需求,开展工作也会朝着与临床更紧密配合的方向努力。而我们诊断水平的提升,又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具价值的参考,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比如,诊疗中心乳腺影像科创新开展了乳腺钼靶引导下导丝穿刺定位技术,可以为临床医生更精确地定位病变部位,让手术切除更精准。此外,借助这种技术,医生可以对良性病变进行旋切,创伤小,患者恢复速度更快。
从理想情怀到现实考量
近年来,不少同行到诊疗中心参观交流,大家都问了王海波同样几个问题:你们的绩效分配是怎么做的?如果各专科业务有重叠,如何避免“互相打架”?作为教学医院,你们怎么解决人才培养问题?
“如果是短期协作,靠着理想或者情怀大家能够互相支持,但要做好长远发展,绩效分配就是不得不解决的问题。”王海波说,“近年来,诊疗中心摸索制定了绩效二次分配方法,按工作量核算,外科以手术绩效为主,内科以肿瘤化疗绩效为主,影像科则以影像诊断绩效为主,临床医生与影像医生独立核算。明确不同层级的权限,分层级审核后进行绩效分配,保障诊疗中心各专科医生人均绩效薪酬高于其他同专业科室人均水平。诊疗中心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踏踏实实做事,没有后顾之忧地去追求职业理想。”
为了避免抢资源、抢患者的现象出现,王海波在团队管理上下了不少功夫。“核心的办法就是结合每个专科的专业特点,让他们找到能够发挥各自优势的发展方向。比如,乳腺肿瘤内科和乳腺外科都在开展辅助治疗,我们就让乳腺肿瘤内科重点关注晚期患者的辅助治疗,而乳腺外科主攻外科新辅助治疗。”王海波说。
在人才培养方面,诊疗中心的人才主要由各专科带教,与医院其他专科医生的培养模式基本一致。“之所以这样做,是考虑到人才培育要与教学模式、职称晋升相衔接,人才只有接受了规范的专科化培养,才能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职称晋升方面也不会面临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