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枝江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 朱华民
枝江市县域医共体建设发轫于2016年,2019年被纳入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2023年将最初的两个医共体合二为一。经过几年发展,服务能力提升、医疗费用控制、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一系列数字变化,体现了枝江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和群众享受到的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
主动作为挑担子
为满足枝江市50万群众看病就医需求,构建“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新格局,枝江市从2016年起启动“互联网﹢分级诊疗”惠民医疗服务改革,为医共体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市委书记牵头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明确每个医改责任部门的职责任务,定期研判重大事项,解决难点、破除堵点。
枝江市委、市政府先后印发分级诊疗、深化医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等多个实施方案,相关部门出台了编制管理、人才引进、薪酬改革、财政补助等系列配套文件。同时,围绕实力枝江、活力枝江、美丽枝江、健康枝江“四个枝江”建设目标,将健康管理指标纳入对各部门、镇(街道)年终目标考核范畴,营造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整合资源搭架子
为了最大限度整合医疗资源,发挥“1﹢1>2”的效果,2016年,枝江市按照基本性质和功能定位、独立法人地位、职工身份和隶属关系、财政投入体制和相关支持政策、资产和债权债务属性不变的“五不变”原则,组建了2个县域医共体。2017年,医共体开始实行医保基金“总额预付、结余留用”,当年枝江市医保基金结余达3000万元。2019年,枝江市被纳入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将2个医共体进行合并。
2023年,枝江市将医共体架构调整为“1总院4院区2中心7分院﹢N家村卫生室”模式。“1总院”即1个医共体总医院,“4院区”即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口腔医院,“2中心”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急救中心,“7分院”即7个乡镇卫生院。通过体制重建、资源重组、利益重构,医共体内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各司其职、抱团发展,从而实现提能增效,更好地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坚持公益出“票子”
枝江市始终坚持政府办医,群众受益,近几年先后投资6.98亿元,完成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财政贴息方式集中采购价值1亿元大型医疗设备,投资1000多万元为乡镇卫生院统一配备CT(原有2台),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卫生院CT全覆盖。
同时,出台卫生健康系统优秀人才引进管理办法,由市财政对急需紧缺人才给予最高100万元安家补贴,目前已引进学科带头人5个、硕士44人,市域大病兜底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针对村医老龄化程度高、人员青黄不接现状,枝江市自2014年起,连续10年通过省、市、县财政分担费用的方式,定向委培大学生村医217人,其中135人已上岗;34名村医通过专项招考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60岁以上村医占比由33%降至17%。
为了让基层医务人员劳有所得,市财政每年对市直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分别按4万元、6.2万元标准拨付人头经费(不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近3年来,参保人员住院例均费用从8659元下降至6586元,降幅达24%,其中,医共体牵头医院住院例均费用从7375元下降至5412元,降幅达27%。
差异发展明路子
为提高医疗健康供给能力,避免“跑马圈地”、重复投入、恶性竞争等现象,枝江市明确了医共体差异化发展、一体化管理、同质化服务的改革方向,将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分别打造为医疗、急救中心,康养、中医和慢病干预中心,产科、月子和儿童康复中心,各镇卫生院按照“一院一特色”发展康复科、口腔科、血透科、碎石科等特色专科。
枝江市卫生健康局根据各医疗卫生机构不同发展方向,从建设项目申报、设施设备采购、人才引进招聘等方面给予不同的支持政策。如,在市人民医院投资1500万元,建设6个远程医疗中心;为市中医医院争取国家项目资金6000万元,新建6500平方米的康养大楼;常年选派10余名专家驻点帮扶顾家店镇卫生院,服务宜昌市东部产业新区发展等。
目前,枝江市人民医院已先后补齐肾病内科、临床营养科等6个空白学科,成功跻身三级综合医院行列;市中医医院设立养老床位300张,养老床位供不应求。2023年,枝江市县域内就诊率达94.4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诊率达7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