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护士于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培养和使用制度。在我国,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护士培养培训体系的发展起步较晚,20世纪末才逐步探索专科护士培养,目前培养机构以中华护理学会、各省(区、市)护理学会及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为主。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专科护士的培养和使用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加强专科护士的培养和使用还需要哪些政策支持?进一步探索建立完善的专科护士培养体系和使用制度,还有哪些问题待解?
本版将推出“关注专科护士培养”系列报道,呈现来自行业的深入探讨和分析。
□本报记者 魏李培
“在某临床护理领域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临床经验以及精湛的临床技能,且能向患者直接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的护士。”“具备一定条件的护士在某一特定领域进行为期数月的培训,具备相应专科护理能力并经考核合格获得专科资格证书的注册护士。”我国业内专家在不同的业务研讨场景,对专科护士的定义作出了如上解释。
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吴欣娟表示,专科护士是护理专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护理工作的重要价值体现,培养专科护士对于护理人才队伍建设、护理学科发展等意义重大。
护理工作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临床专科划分越来越精细,对护理工作的专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谈起专科护士最突出的专业性特点,一位临床护理专家的举例令人印象深刻:如今,在神经内科,面对脑血管疾病患者、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护士可能需要在信息系统、人工智能等的辅助下,进行更详细的早期测量筛查,并通过三维成像技术进行患者功能评估,没有经过专科化培养的普通护士,很难胜任这些工作。
“相比普通护士,专科护士具有更加深入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先进的护理技术和方法,具备较高的临床观察和决策能力,具备出色的沟通协作以及教育指导能力,能够开展护理研究并进行循证护理实践。”吴欣娟表示,专科护士除了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专业的护理服务,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某一特定领域的护理知识和技能,还能够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和领导者,拓展自身专业成长及职业发展空间,助力护理人才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我国专科护士培养的发端,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当时有专家学者相继提出发展专科护理、培养专科护士的观点,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等国内知名医疗机构也开始了相关探索实践。
经过一段时期的酝酿与筹备,作为我国护理行业权威的全国性学术组织,中华护理学会在2002年联合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香港危重症护士协会,培养首批危重症专科护士。此后,中华护理学会不断探索、完善专科护士培养模式,扩大专科护士培养的专业范围。
“近年来,中华护理学会围绕‘加强专科护士队伍建设,提升护士专业水平和专科服务能力’进行统筹规划和整体设计,逐步构建了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的专科护士培训体系。”吴欣娟介绍,自2018年开始,中华护理学会不断拓展专科培训领域,加大专科护士培训力度,逐步构建专科护士规范化培训体系;自2019年起,先后遴选了1211个专科护士/专项培训临床教学基地,其中包括京内基地379个、京外基地832个。
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丁炎明表示,为实现专科护士培养的规范化、同质化,中华护理学会通过制定专科护士培训管理规定,规范了申报、筹备、开班、总结等各阶段管理流程,“同时制定临床教学基地准入条件、管理要求、评审标准及考核评价方案,加强对基地培训质量的监管”。
推动培养培训规范化、同质化
作为中华护理学会临床教学基地,北京协和医院是各基地中每年接收学员最多的单位。
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副主任霍晓鹏介绍,在成为学会基地前,该院就已在国内较早开展专科护士培养实践,“目前已经开展35个护理专科的临床教学工作,其中重症、血液净化、肿瘤、手术室等专科开展相关工作的时间已有10余年”。北京协和医院平均每年接收专科护士学员500余人,2023年接收学员增长至700余人,其中重症专科学员每年多达160人左右;学员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的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民营医院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我们根据中华护理学会培训大纲要求制定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霍晓鹏说。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武汉同济医院)同样是中华护理学会临床教学基地之一。“为确保专科护士教学规范化、同质化和高质量实施,医院精心选拔和培育优秀师资队伍,并组织基地负责人、带教人员等参加中华护理学会及其专委会、医院护理部组织的各级各项相关培训。”同济医院护理部主任王颖介绍,为保证专科护士培养质量,医院还协调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800余平方米的培训场地,400余件教学模型,577个中文、外文文献检索数据库,护理人机对话软件和云数据中心等。
除了通过建立申报、管理等相关制度实现临床教学基地管理同质化外,学会还对专科护士培养相关师资开展了规范化培训,“目前,累计培养师资近1.3万人,为专科护士培训工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丁炎明表示。
中华护理学会组织编写出版了2本专科护士培训大纲,以及各护理专科培训相关系列教材。“学会还积极探索继续教育培训新模式,邀请知名专家录制精品课程,实现通科与专科相结合,线上培训与线下实践相融合。”丁炎明介绍,中华护理学会还开发了培训管理系统,建立专科护士和师资信息库,实现报名、学习、评价的全流程一体化动态管理。
专科护士逐渐成为临床“主心骨”
随着专科护士培养培训数量的增长、范围的扩大,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专科护士正在逐渐成为相关临床专科护理工作中的“主心骨”。
郭春玲是武汉同济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她在2018年通过了中华护理学会培训,成为一名重症专科护士。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她带着这一身份,主动请缨支援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重症医学科。“护理病情最为危重的ECMO支持治疗患者,需要为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血液净化治疗、盲查鼻肠管等专业操作。”郭春玲表示,正是因为前期重症专科护士相关专业、系统的理论及临床实践培训,让自己有底气冲在一线,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急危重症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
自2020年至今,由郭春玲带教的中华护理学会重症专科护士达100余名,学员对她的教学满意度超过99%。对于自身的成长,郭春玲表示,通过传授知识和经验,自己不仅帮助年轻护士成长,也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实现了教学相长。
北京协和医院作为疑难病诊治指导中心,拥有丰富的临床资源和教学经验,也是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霍晓鹏表示,如,急诊专科护士能够配合医生迅速完成危重患者抢救,为救治赢得宝贵时间;在肾病患者的病程管理中,血液净化专科护士是距离患者最近、陪伴时间最长的人,是能第一时间发现病情变化并给予支持的专业人员。“在专科护士的主导下,医院成立19个专科护理小组,以点带面丰富临床实践,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体提高了专科业务水平。”霍晓鹏说。
目前,中华护理学会依托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构建起一个遍布全国31个省(区、市),涵盖重症、急诊急救、血液净化、肿瘤、助产、手术室、儿科、老年护理等35个专科领域的临床教学培训体系,截至2023年底,累计培养专科护士4.4万余名。
事实上,除中华护理学会外,全国各地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行业组织、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等,也通过自主或联合的方式开展专科护士培养,还有部分机构与国外医疗机构或协会联合开展专科护士培养。而且,对于专科护士的培养及认证、临床使用等问题,业内专家同样还有更多、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