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方案(2023—2025年)》以来,全国各级医疗机构积极谋划、主动作为,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医疗服务的精度和温度不断提升。
去年同期,本报曾开设“提升患者体验在行动”专版,专题展示了部分医疗机构的实践和探索。一年来,在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的过程中,各级医疗机构又有哪些创新思路,解决了哪些“关键小事”?在主题活动推进一年之际,本报继续以专版形式展现各地医疗机构在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方面的典型做法。

快速识别急危重症患者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冯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 李萍
急救中心主任 穆叶赛·尼加提
快速识别急危重症患者,越来越成为医疗机构提升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能力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医院临床救治水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急救中心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级别护士对急危重症患者病情评估和危险分层能力,构建了基于MEWS评分(一种医学评分系统)﹢症状评分的急危重症患者快速识别体系。这一体系有助于实现快速精准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和危险分层,对启动相应的医疗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更快速识别急重患者
基于MEWS评分,医院急救中心建立了覆盖院前急救、预检分诊的急危重症患者快速识别体系。为确认MEWS评分在急救中心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医院急救中心以符合纳入排出标准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体征记录,包括入急诊时的首次体温、收缩压、心率、呼吸频率和意识状况,并依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对其进行分组,实现对患者的实时动态评估。
通过MEWS﹢症状评分,医院急救中心还建立了创伤危重病患者、呼吸系统危重病患者、循环系统危重病患者、脑卒中危重症患者、中毒危重症患者等5类系统疾病患者的分诊路径。研究结果表明,联合评分分诊能够及时识别潜在危重症患者,提高鉴别5类系统疾病患者的灵敏度,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医院急救中心还应用信息技术,嵌入MEWS评分相关模块,建立急危重症患者信息化识别系统。一是预检信息录入,读卡器自动将患者编号、入院时间等信息录入门诊电子病历系统,由护士输入患者的个人资料,包括入院方式、症状、生命体征、心电图结果、MEWS评分、血氧饱和度等,系统即可自行生成MEWS分值。二是信息汇总系统自动记录并追踪患者MEWS评分状况。三是数据补充修改及结果打印,当项目有遗漏或输入错误时,护士可以随时进行补充和修改。四是对信息化识别系统进行持续完善,由医院急救中心选择试点科室对系统进行调试,调试后在全院推广应用。
更广泛提升救治能力
医院急救中心建立的急危重症患者快速识别体系、患者预检分诊表、信息化识别软件等,被巴州地区人民医院等10余家医院借鉴参考,并用于急危重症患者评估表单的修订、分诊流程的优化等,促进区内公立医院改革成果普遍惠及急危重症患者。
此外,该做法还被新疆护理质控中心借鉴,应用于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的完善和《新编护理质量管理手册》的编写,现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已在全区各地普遍应用,提升了急诊急救、重症监护专科护士的急危重症患者快速识别能力,项目成果融入教材《急诊急救专业护士培训教程》,为全区30余家医院培养专科护士千余名。
血库前移至抢救室
□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长 余昌胤
急诊科主任 喻安永
输血是治疗创伤后大量失血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大量研究表明,输血时间与严重创伤患者抢救成功率呈正相关。然而,严重创伤患者到达急诊室后,护士从采集患者血标本,将标本送入输血科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到根据结果输注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往往需耗费较长时间。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将血库前移至急诊抢救室,实现实时输血,使平均急诊输血准备时间缩短至5到8分钟,提升患者急救体验。
为紧急救治开辟绿色通道
为满足临床绿色通道急救患者的需要,医院构建紧急用血多学科协作团队,由急诊科主导,医务处、护理部、输血科、检验科等组成多学科协作(MDT)团队,并制定医院《紧急情况下用血使用及管理制度》《紧急情况下通用红细胞输注知情同意书》《紧急通用红细胞输注适应证及禁忌证》等用血规范。
为更好地救治“异常紧急输血”绿色通道患者,MDT团队负责人组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危重患者抢救用血的及时性和规范性,提升科室之间应急反应处置能力和配合抢救能力。在急诊血库血液保存及管理方面,医院为创伤复苏单元配备了一台4摄氏度专用血液冷藏箱,将血库前移至急诊创伤复苏单元。血液入库冰箱后,借助输血软件系统定位管理,在临近有效期(10天)时由输血科负责更换血液。
当紧急情况发生,为挽救患者生命,赢得手术及其他治疗时间,由抢救现场最高职称医师进行判断,如果患者处于“异常紧急输血”状态,即在未知患者血型、相容性检测试验完成前,就需立即启动紧急输血流程;由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署《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特殊情况紧急抢救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后,为患者输注O型洗涤红细胞。
紧急输血与申请同型血液输注同时进行,护士采集患者输血前ABO、RhD血型鉴定标本、相容性检测标本快速送至输血科,传染性标志物标本送检验科;随后,输血科工作人员立即进行输血前相容性检测,快速交叉配血发血,并根据输血前相容性检测结果,决定是否终止前一袋未经交叉配血血液输注;医生、护士、输血科做好输血相关记录,包括特殊情况紧急输血的指征、相容性输血理由;输血后,由护士将血袋按相关要求返还输血科,抢救后24小时内完善特殊情况紧急用血备案流程。
助力创伤救治能力提升
医院急诊科于2023年4月26日启动首例紧急用血,至2024年5月6日,共完成紧急输血102例。通过开展继续教育提升培训班、到基层医院现场指导等形式,开展创伤救治能力培训讲座80余次,培训人数近万人。
下一步,医院急诊科将加强急救联动系统建设,使院前医疗急救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医院之间的抢救绿色通道高效衔接。医院还将举办急救能力提升培训班、高级创伤生命支持培训班等,为更多急诊工作人员提供学习的机会,并在学校、社区、消防队、企业等开展急救知识科普活动,将急救技术前移,以进一步提升急诊患者就医体验,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设置急诊导航护士
□ 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蒋涛
针对部分医疗机构卒中患者来院后不熟悉医院环境,分诊、接诊、转运等流程衔接不紧密,多学科协作配合存在时间延误等问题,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推行导航护士理念,设置急诊导航护士,优化卒中患者救治流程。通过急诊导航护士启动绿色通道,高效衔接卒中患者急诊救治各环节,实现了平均溶栓时间(DNT)从70分钟下降至45分钟左右,平均取栓时间(DPT)从120分钟下降至90分钟左右。
贯穿急诊救治全流程
医院设置导航护士,旨在为患者就医全程提供导航指导。医院选择具有5年以上急诊临床工作经验,掌握胸痛、卒中、创伤中心建设质量标准和急救流程,对危重患者能正确实施风险评估和安全防范措施的护士为专职急诊导航护士,纳入卒中团队统一管理。在患者就诊过程中,由急诊导航护士充当贯穿接诊、评估、抢救、转运多环节的全程陪伴者,并根据患者情况及时调动急诊资源,保证各救治科室、救治人员即时响应。
在院前环节,“120”接到呼叫出诊任务后,由急诊导航护士通知出诊人员,并确保出诊人员3分钟内出诊。到达现场后,急诊导航护士须在5分钟内使用FAST评估法(一种常用、简易的识别脑卒中的方法),快速识别卒中患者,并为发作时间小于6小时患者启动卒中绿色通道,协调院内抢救室、检验科等做好接诊准备。
在院中环节,由急诊导航护士对患者下车地点到CT室最优路线进行规划,急诊导航护士协同护工20分钟内携带卒中溶栓箱,运送患者直达CT室,进一步缩短转运时间,实现25分钟内完成CT检查。患者溶栓后,急诊导航护士负责持续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及生命体征监测,教会家属把握病情关键要素,并实现60分钟内安全转运患者到病房。
培养一站式医疗救治能力
急诊导航护士横向连结“五大中心”,纵向打通绿色通道全部环节,高效衔接关键人、关键事、关键物。截至目前,急诊导航护士已累计服务卒中患者6000余人次,溶栓、取栓卒中患者共270余人次,急诊平均DNT、DPT时间明显缩短,有效减少因医务人员频繁交接患者导致的时间浪费,有效推动全程、全面、全能、高效为患者提供一站式医疗救治。
为进一步推动卒中患者一站式急诊医疗服务措施落实,下一步,医院还需持续优化急诊资源配置。由于多中心救治涉及多学科、多环节,在医疗资源和人力紧缺的情况下,医院当力争在短时间内高效配置急诊资源,建立统一、标准、可复制推广的规范。
同时,医院需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卒中患者的救治需多学科协作,单纯依靠人力在短时间内协调多方资源存在一定难度,需凭借信息平台收集并共享患者信息,优化救治流程、资源配置,进行医患沟通、各环节质量监控等。
此外,医院还需加强急诊导航护士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准入条件筛选、职业规范测试、评价考核、培训等。
实现一站式急救
□ 甘肃省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刘健
急诊科主任 张磊
急危重症患者通常具有致残率、病死率高的特点,尽早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治疗干预,对降低患者致残率及病死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甘肃省中心医院基于省内现阶段急危重症急诊救治模式,通过探索建设一站式急救医学中心切实提升急救资源利用与急危重患者救治实效。
以空间换时间 变医生等患者
医院科学布局急诊空间,以空间换时间。除常规急诊单元外,医院增设急诊手术室、急诊ICU、急诊CT/MRI室、急诊复合手术室四个单元。一站式急救体系共设置三个区域:一区设有抢救大厅、急诊手术室、急诊诊室和急诊检验、超声检查等区域,二区设有急诊ICU与急诊病区,三区设有急诊复合手术室、急诊CT/MRI室。
医院无缝连接院内外急救诊疗。运用移动远程视频会诊信息系统实时传输患者情况,院内急救专家根据实时音视频远程指导事发现场与运送途中抢救,依据具体情况请相关科室会诊人员提前到达急诊抢救大厅等待患者。在信息系统中上传患者的基本资料,预先挂号,并做好抢救相关准备工作,从患者等医生转变为医生等患者。
医院还致力于畅通急诊急救患者就诊的绿色通道。当患者到达急诊科,先由预检分诊护士及值班医师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是否启用绿色通道,如需要,立即将患者送入抢救室。经急诊科医师评估,患者病情危重需要紧急施行抢救手术的,手术室在接到手术通知后,10分钟内准备好手术室及相关物品,并立即通知手术相关人员到场。
降低病死率 提升满意度
通过探索实践,医院形成了全链条急救闭环,进一步优化急危重症患者检查、诊断、抢救、监护、治疗、手术运行效率,实现了急救流程提速、提质、提效,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明显降低了危重患者病死率。强化应急反应团队建设,通过触发关键环节上的预报提醒和会诊通知,将串行步骤并行化,加强了多学科信息共享和团队协作,切实提升了危重症患者诊疗效率。
通过上述举措,医院持续助推急诊服务质量改进,提升患者满意度,卒中患者从到达急诊到开始溶栓的时间(DNT)降低至14分钟,从到达急诊到急诊介入穿刺成功时间(DPT)降低至58分钟。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民众健康意识增强,借助5G技术和信息化建设,实现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有效衔接,是未来医疗机构需要作出努力的重要方向。
下一步,医院将进一步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急诊领域中的应用,以“五大中心”建设为平台,构建涵盖院前院内急救协同的一体化智慧急救平台,达到资源调配合理化、信息传输实时化、患者信息同步化、协同诊治精细化、急救衔接无缝化,从而进一步完善院前与院内急危重症联动机制及救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