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以下简称“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开诊6周年之际,北京友谊医院与中国人民大学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率先打造全国“文医融合”协同创新平台。此次合作将开创高校与医疗机构合作新篇章,推动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度交融,为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在签约仪式上,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支晓强与北京友谊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澍田分别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合作本着“优势互补、共谋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内容涵盖医疗合作新模式、“文医融合”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以及产学研深度融合等多个方面。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一级巡视员潘苏彦、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曹巍、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董明慧,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副主任姜悦、北京医院协会会长辛有清、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常、北京友谊医院党委书记谢向辉、中国人民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利明参加签约仪式。
搭建“文医融合”创新高地
北京友谊医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携手共建的全国“文医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将致力于探索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学校与医院交叉研究的前沿领域和跨学科问题,建立健全理论体系,实现教学、科研、预防、治疗、康复“五位一体”深度融合,推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抢占高水平、跨学科研究的制高点。
该平台将依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创新平台的医疗和健康服务体系监测分析子实验室,开展多元化、多层次、多主题的深度交流,共同打造科研合作品牌,提升双方的教学科研水平。同时,双方将加强人员交流与合作,促进深度融合,共同推动新时代医院管理培训等项目的发展。
此外,双方还将构建“人文医学+”产业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科研成果在医院实践中的转化和应用,通过学术研讨、产业学院、研究生导师互聘等多种形式,加强医产学研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打造卫生健康领域的实践教学基地。
共创医疗合作新典范
在医疗服务方面,北京友谊医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将共同探索创新型医联体模式,打造三甲综合医院与高校医院合作的典范。双方将在转诊、辅助检查、急危重症抢救等方面建立医疗服务协调机制,通过建立“绿色通道”等方式,北京友谊医院将为中国人民大学师生提供安全、优质、便捷的综合性医疗服务和保障。
同时,北京友谊医院还将通过“互联网+”诊疗模式,为中国人民大学师生提供更加便捷的医疗咨询和诊疗服务。此外,双方还将建立业务培训指导关系,提升校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共同推动医疗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深化产学研协同发展
北京友谊医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将通过共同开展合作项目、举办研讨会、开发培训项目等方式,促进产学研之间的交流分享和资源共享,探索与合作事务相关的行业协会和产业合作,建立稳定的沟通渠道。同时,双方将通过加强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医疗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
为确保合作的顺利推进和落地实施,双方将建立交流互访和制度化沟通协调机制,以多种形式定期开展互访磋商,研讨合作方向和重要议题,协调推进重大事项,共同推动合作事项落地。
此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北京友谊医院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合作迈入新的阶段。双方将携手并进,共同探索高校与医疗机构合作的新模式和新范式,为推动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度融合贡献力量。未来,双方将继续深化合作内容,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共同为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据悉,自2018年12月开诊以来,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已平稳运行6年。在这6年间,医院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创新医疗模式与理念,赢得了北京市通州区及周边居民的赞誉与信赖,有力推动了城市副中心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切实提高了患者的就医体验与满意度。
文图:王珺 海昕园
编辑:于梦非 刘欣茹
审核:万懿 王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