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守护老百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然而,受限于优质医疗资源不足、技术水平有限等因素,基层老百姓往往是“小病县里检查,大病送大医院”。如何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好病?成为安徽省深化县域医改的一道必答题。
从2009年率先启动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到2015年创新提出县域医共体模式;从2019年创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再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质升级……如今,安徽省县域内就诊率达90%以上,县域内住院总人次超7成,基层诊疗量占比近60%,县级医院三、四级手术占比60.6%,171个乡镇卫生院达到二级医院水平。
安徽省以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深化医改的亮眼“答卷”,并阔步迈入县域医共体建设提质升级的快车道。
创新改革 率先推行县域医共体建设
2013年,安徽省就开始进行县域医共体尝试,经过广泛调研,于2014年提出了改革思路。2015年,安徽省医改办等5部门率先提出县域医共体改革举措,阜南县、天长市在摸索中勾勒出医共体的雏形。
在创新做法上,阜南县明确,对医共体实行按人头总额预算包干的医保基金支付方式,建立“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激励约束机制。而在天长县,通过高效整合资源,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打包预付,使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成为一家人,连成一条心。
县域医共体的改革,让安徽坚定了县、乡、村三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只有“抱团”才能共同发展的信念。2019年5月,安徽正式提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省级顶层设计和“两包三单六贯通”建设路径。2020年,安徽省共组建125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县域全覆盖。
分级诊疗 构建县、乡、村有序就医格局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与县域医共体相比,有何区别?安徽省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处处长孙家斌介绍,有别于松散的“医疗联合体”模式,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以县带乡、以乡带村,形成梯次帮扶带动机制,构建县域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金寨县地处大别山深处,县域内医疗资源一度较为分散。近年来,围绕“90%病人看病不出县”的医改目标,金寨县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契机,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一本账、上下一家人”,推行“一个池子进水、一个龙头出水”转诊模式,做实分级诊疗,真正实现首诊在基层。
如今,金寨县域内基层开展的诊疗项目增长至92项,救治病种增加至235种,基层诊疗量提升至71.62%,乡镇卫生院首诊率提升至57.18%,分级诊疗“金寨特色”已成为当地一张名片。
资源下沉 患者逐步回归县域就诊
分级诊疗制度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就诊的“第一阵地”,但当地老百姓生病后是否愿意第一时间在“家门口”就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是破题的关键。
早在2022年11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全面托管灵璧县人民医院,对其进行“一对一”帮扶指导,先后派驻专家70余人次,成立灵璧县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博士工作站、名医工作站,肿瘤射频消融、体外循环房间隔修补等新技术填补了县医院的技术空白,实现了医教研管同质化,灵璧县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三级综合医院评审。
三级医院从3家增长至66家,县域内就诊率、县域内住院人次占比、基层诊疗量占比均明显提升……通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安徽省县域诊疗能力不断增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患者正逐步回归县域。
信息互通 在县域内打造最强“诊断大脑”
“患者胸闷心慌,4小时动态心电图数据已上传到心电诊断中心,请上级医院帮忙诊断。”在76岁的姜大爷背着远程心电图记录盒从卫生院回家的路上,太和县人民医院心电诊断中心就接到了卫生院的信息。
据悉,2023年太和县人民医院上线远程动态心电图诊疗系统,乡镇卫生院采集24小时心电图数据,通过该系统传输至太和县人民医院,由县医院医师在线分析。目前,该县13家医共体单位动态心电图机设备都已接入该中心,完成远程动态心电图诊断400余例。
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为畅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打破了数据壁垒,实现了信息共享。截至目前,全省有95个医共体依托县域或医院健康信息平台,83个医共体建立了远程诊断中心。
医防融合 从“治病”到“防病”转变
要让百姓、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从县域医共体建设中获益,关键在于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从单纯诊疗行为向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转变。
“我们医共体3家牵头医院组建了300多个健康管理和家庭医生团队,深入百姓家中,进行疾病筛查。”据蒙城县卫生健康委医管办负责人王天介绍,入户筛查是蒙城做实医防融合的第一步,其后的长期监测管理是关键。该举措实施以来,因及时发现得到诊治的患者9529人。
安徽省正在以健康管理能力提升为着力点,开始一场关于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提质升级的全新改革,以预防为切入点,以健康为导向,深化医防融合,推进医养结合、中西医结合,特别是针对大病、慢病和特殊人群,力求做到“未病共同防”。
包干结余 医改红利回归于民
医保基金使用高效与否,也是对县域医共体的考验。如何有效利用医保(新农合)资金,解决县域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医改的必答题,因此医保支付机制改革势在必行。
安徽省对县域医共体实行医保基金“总额预算、按月预拨、年终决算、结余留用”机制,结余资金作为各县域医共体的收入,可用于人员绩效、医防融合、设备购置等。
“医保基金打包,有利于激励医共体内部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减少费用不合理增长。”孙家斌说,医保打包支付不能一包了之,需要进行精准测算,下一步省卫生健康委将着重制定考核评价体系,切实用好医保基金。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创新驱动,夯实‘两包三单六贯通’建设路径,围绕‘五提升六强化’目标任务,构建完善‘县域内协同服务、县域外预约转诊’的有序就医格局,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提质升级。”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刘同柱表示,我们希望到2027年,安徽省实现牵头医院综合能力、县域医疗卫生整体服务能力、有序就医格局、医保基金使用效能、县域居民健康水平等方面的进一步提升。到2030年,全省县域医共体建设更加成熟、健康效益更加凸显,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
文:叶晓、徐琪琪、张婉馨
编辑:于梦非 刘欣茹
审核:万懿 王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