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周一下午的门诊患者数量,是一周内最多的。看了40位患者后,帮忙抄方的助手忍不住打了个哈欠。只有门诊叫号系统在不知疲倦地喊着:“感染病科特需门诊,胡必杰,第41号张美玲,请至1号诊室就诊。”
“胡教授,我一个多月前被大型流浪狗咬了,打过狂犬病疫苗。后来有发烧,伤口红肿、渗出很明显,还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做过2次清创和1次腹股沟淋巴结活检。在淋巴结检出了非结核分枝杆菌,治疗后退了烧,但伤口愈合得不好。这是我的资料。”
我有些惊讶,能如此简明而有重点地叙述病史,她很可能是同行。一抬头,我看到一张满是焦虑的脸。
“我是麻醉科医生,”患者似乎猜到了我的想法,补充道,“给您看一下伤口。”她俯身撩起宽松的裤腿。我和助手都吓了一跳:盖在右侧膝关节上的纱布已经被淡红色的血水浸透了,翻开纱布后看到关节外侧有两处伤口。
显然,这2个伤口就是流浪狗的牙印,洞里缺失的部分是当地医生2次清创手术去除的没有活力的组织。一想到大型犬类的尖牙和咬合力,我就不寒而栗。
02
患者已经在当地医院住过院,并做过两次清创手术,前后用过很多种抗菌药物,但是没有控制住伤口感染,炎症经过淋巴系统汇集到腹股沟淋巴结,引起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当地的医生已经尽力了,为了明确病原学诊断,给患者取了肿大淋巴结做活检,并且是先进的病原基因检测。最终,她的淋巴结中被检出有脓肿分枝杆菌——这是一种非结核分枝杆菌,但多种抗菌药物也没有控制住病情。
她的伤口是否可能感染了其他病原体?流浪狗还可能携带什么病原体呢?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
“胡教授,我知道我这个病难在诊断而不是治疗,我也知道这是你们内科系统最难处理的病。很多同事都说您这里看疑难杂症很出名,所以想来试一试。”
作为医生,她是敏感的,敏感于自己病情的变化和同行的付出;作为患者,她是无助的,无助于疾病的进展和治疗上的无能为力。医患双方本就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如今,战友被敌人困住,我唯有全力以赴:“住院治疗吧。”
03
每隔一两天,我都会到病房查房。感染病科的疾病太复杂,且患者多数是辗转而来寻求最后希望的,我们没有退路。欣慰的是,我们的年轻医生成长得很快,很多都能独当一面了。
“犬咬伤可能有哪些感染,大家分析一下。”我说完,他们就开始讨论各种可能性,然后又一一排除。微生物种群庞大而复杂,存在部位、引发症状和治疗方法都各有不同,完全不是大家说的“吃点头孢”就能解决的。一名合格的感染病科医生,需要有庞大的知识储备,并持续学习、执着探索。
“大家分析得都很好。流浪狗的口腔里菌群复杂,检出的非结核分枝杆菌就已经能证明这一点。大家分析的感染都有可能,但结合患者的用药,应该还有其他没有覆盖到的病原体。”
“让我们拓展一下思维:这位患者已经排除了结核最常见的感染形式——肺结核,但是有伤口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可能吗?”
04
是的,营养状况差的人容易感染结核,野生动物也有感染结核的报道。结合这两点,我们决定继续治疗有明确证据的感染,同时完善检查,尤其是血和伤口渗出液的微生物学检查,不放过任何一点可能。但分枝杆菌培养需要几十天,这又是漫长的等待。
在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仅凭现有的检查结果就用抗结核治疗是需要勇气的,毕竟抗结核治疗会有不良反应,治疗显效还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是,患者那丝毫没有愈合趋势的伤口就像一双眼睛,每天盯着我们。我们也理解患者的痛苦和她随着时间延长而不断增加的煎熬。
我们决定先不使用一线抗结核药物,而是加用一种强效的二线抗结核药物利奈唑胺。它的妙处在于可以同时抗结核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
患者虽然纠结于没有明确诊断,但也接受了这个方案。由于分枝杆菌的培养需要几十天,我们建议患者带药出院,回家好好休养。
05
我能感受到患者的不甘,毕竟被病痛折磨两个月后,她和家人的耐心已经消磨得差不多了,而这次满怀希望的求助,又以短短几天的住院和加用一个药结束了。她满脸写着焦虑和质疑:“这个药,有那么神奇吗?”
说实话,我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让她在医院里等结果,只会徒增她的焦急,这一点百分百不利于她的恢复。我坚持让她出院了。
一个月后,我们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渗出液培养的结果:她就是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这个狡猾的敌人逃过了最先进的基因检测技术,却被我们坚持不懈多次送检的传统方法——微生物培养,给逮到了。
至此,可以确诊患者是混合感染:除了感染常见细菌,她还同时感染了两种“非主流”的病原体——结核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若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没有得到治疗,她的精气神儿会被慢慢耗竭,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06
有了结果,整个办公室里都洋溢着喜悦和成就感。我们赶紧打电话联系患者,告诉她这个好消息。患者也回馈了我们一个好消息:加用药物之后,她的腹股沟淋巴结明显缩小了。
我们给患者调整了治疗方案,规范地进行抗两种分枝杆菌的治疗。每次复查,患者都会带来好消息:渗出减少了,伤口缩小了,炎症标志物下降到正常范围了……
10 月中旬,她的伤口完全长好了。巧的是,这一天距离她被狗咬伤刚好100 天。
后来,我在一次会议中遇到了这位患者。她已经卸去了满面愁容,开始上班了,回到医生的日常。她说经历了这次意外,她对遭受病痛的生命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共情。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胡必杰
整理:黄英男 缪青
来源:《叙事医学》杂志
策划:谭嘉 余运西
主播:梁婧
编辑:余运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