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022年,浙江大学连续两年将卫生技术队伍分类评价与发展改革列入全面深化改革重点项目,持续推动改革举措走深走实。近年来,浙江大学医学院不断探索人才选拔培养及临床评价难题破解新路径,“一招鲜”临床人才评价制度在这一思路和框架下应运而生。
众所周知,人才评价“指挥棒”要求医生在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上协同推进。然而,临床工作能力难以量化评估。“卫技职称评审的关键,就是要把医德高尚,同时看病看得好、开刀开得好的人选出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黄荷凤说,如何让卫生技术队伍的评价回归临床实践,支撑人才多样化发展,是改革的重点。
“一招鲜”临床人才评价制度自2021年起实施,明确规定对于临床水平特别突出、同行影响力特别大的人才,论文、项目等科研量化指标不作限制性要求,采用校外同行专家通讯评议与校内同行专家会议评审相结合的方式,以申报人主诊的临床病案、主刀的手术视频、制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指南等临床代表性成果为评价内容,选拔出同行公认的高水平医疗人才。浙江大学医学院协同直属附属医院试点开展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探索分类评价指标体系、组织代表性成果同行评议等,得到了积极响应,取得了明显成效。
突破“禁区” 点亮希望之光
作为综合型、研究型和创新型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肩负着医疗服务提升、医学教育发展、前沿科技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使命。在“一招鲜”制度的支撑下,针对什么样的医生能获评“主任医师”这一问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有了新答案。
盛艳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一名眼科医生,她在医院率先开展艾滋病患者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的综合诊疗,针对这种致盲性眼病形成综合诊疗方案,成功应用于200余名患者,实现了该病的致盲率从26%大幅下降至2.94%。盛艳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专家联合制定并发表《艾滋病合并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诊治浙江省专家共识》,提升了学科影响力。因缺少作为负责人主持的科研项目,她一直未能申报主任医师。“一招鲜”制度给她带来了希望,在这项制度实施的第一年,盛艳便果断递交了申请。凭借在感染性眼病诊疗方面的突出成绩,她顺利晋升。
患者石先生两个月前在外院被诊断为葡萄膜炎,然而治疗后病情持续加剧。当他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时,右眼已完全失明,左眼视力模糊,情况紧迫。经过一系列精准的检查,盛艳的推断得到验证——石先生眼疾背后的原因是艾滋病病毒感染。遗憾的是,此时患者右眼视网膜遭病毒彻底破坏已无法挽回,左眼在病毒感染基础上合并了视网膜脱离,需要迅速手术才有可能挽救。病毒感染使视网膜异常脆弱,而患者全身免疫力低下,存在多重感染风险,手术难度极高。
盛艳没有退缩,凭借精湛的手术技术,经过近2个小时的紧张手术,她将患者严重皱缩的视网膜缓缓展开,使原本结构紊乱的眼球逐渐恢复了生机。最终,石先生的左眼得以成功救治,重获光明,全身疾病也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团队的治疗下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生活回归正轨。
锐意创新 守护稚嫩新生
谭征是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小儿胸外科医生。他不断追求技术创新,目前,他开展的达芬奇机器人小儿胸外科手术量实现国内领先,且手术效果好,先天性食道闭锁手术成活率近98%,先天性膈疝综合救治成功率达8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因为没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谭征曾一度为晋升发愁。“一招鲜”制度实施后,他以手术视频、临床病案、临床研究论文和专著等临床代表性成果申报,充分展示了优秀的临床能力,最终成功晋升为主任医师。“我要感谢患儿家长对我的信任,同时也希望这种先进的治疗手段,能够为更多患儿减轻痛苦,带去更加理想的预后效果。”谭征说。
除了盛艳和谭征,还有一些优秀的医生也通过“一招鲜”制度实现了职业生涯的突破。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祝哲诚医生能够开展高水平的复杂疑难肝移植手术,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吴炜医生拥有全面的眼科微创手术操作能力,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胸外科祝子逸医生在食管癌微创手术方面技术精湛,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陶畅医生是浙江省完成小儿泌尿外科机器人手术的第一人……“一招鲜”临床人才评价制度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深耕临床一线医生的前行之路。它让临床医生相信,对医者初心的坚守、对临床实践的专注,终会“被看见”。
“一招鲜”临床人才评价制度探索积累下来的有益经验,也为临床人才评价制度的整体优化打下了基础。浙江大学正在修订卫生技术高级职务评价指标,其维度将会更加丰富,搭建的发展通道将会更加多元。以科学的评价制度为基础,浙江大学精心涵养一流生态,让人才在“浙”片沃土上各显其能,以人才汇聚合力,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加坚实的力量。
文图:富祯祯 郑纯胜
编辑:于梦非 刘欣茹
审核:万懿 王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