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在医药领域的现实应用方兴未艾。近日,由北京中医药学会中医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工作委员会主办的“AI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论坛暨广安门医院中医医疗服务大模型发布会”在北京市举行。会上,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发布“广医·岐智”大模型,实现本地化部署“算力+模型+应用”一体化服务。
据介绍,广安门医院以丰富的中医医学经验与临床诊疗数据为基础,结合全诊医学的医疗大模型技术能力、百度智能云的千帆大模型平台和华为昇腾算力,打造了“广医·岐智”大模型,旨在提升医疗效率、改善医疗服务,树立“AI+中医”领域标杆。

刘震在会上作关于“广医·岐智”大模型的研究成果与探索的主旨演讲
聚焦全链条医患服务
广安门医院党委书记、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刘震介绍,为了给“广医·岐智”大模型配备中医国粹“超强大脑”,该院集成院内优秀临床病例数据以及中医名师临床经验,构建了涵盖疾病、中药、古籍文献等22个大类、407万病例数据,包含中药、中医疾病、中医特色知识库等9类、1400万条临床知识库体系,对大模型进行持续训练和优化,并对国医名师诊疗过程进行学习和深度解析。同时,得益于“广医·岐智”大模型采用的本地化部署模式,数据仅在院内封闭运行,能够充分保护医患隐私。
在诊前、诊中、诊后全链条,“广医·岐智”大模型均衍生了切实可落地的应用,构建了具有完整中医知识体系、强大中医诊疗推理能力和切实可用临床应用功能的“算力+模型+应用”一体化方案。
在医生应用方面,“广医·岐智”大模型将全面赋能门诊、住院、手术等核心场景。基于医患对话、“望闻问切”四诊信息等中医特色多模态数据,大模型能在2~3秒内自动生成病历文书,并提供辨证思路、方剂推荐、用药禁忌等诊疗建议,有效帮助医生减负提效。
在服务患者方面,“广医·岐智”大模型的AI导诊、AI预问诊等功能无缝嵌入医院现有服务流程,通过语音、文字、图片等多模态智能交互,为患者提供智能、便捷的就医服务。
提升基层中医诊疗能力
据介绍,长期以来,中医药领域面临中医师短缺、名医培养周期长、中医文化传承难等痛点。在传统模式下,名医的辨证思维、用药规律与临床心得依靠口传心授,隐性知识难以被系统记录与规模化传播。AI大模型技术的出现,以其超强的语义理解、逻辑思考和多模态输入输出能力,在中医药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有望解决这一历史难题。
面对中医传承“个体经验依赖性强、知识体系结构化难”的双重挑战,广安门医院基于“广医·岐智”大模型,沉淀萃取院内国医名师经验,未来将打造广医名师“AI数字分身”,可通过医联体辐射作用有效缓解基层中医专家资源不足的难题,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拥有“AI国医名师”,辅助医生完成证型分析、舌脉诊数据分析和处方推荐等,提高基层中医师辨证论治的准确率,提升基层中医诊疗服务能力,助推中医的智能化传承、医疗资源普惠化。
“大模型不是要替代中医师,而是打造‘数字孪生’的岐黄智者,让医生在诊疗过程中解放双手,从敲击键盘回归到诊疗和关爱患者,提升诊疗服务质量和患者的就医体验。”刘震表示,未来,“广医·岐智”大模型将扩展融合“望闻问切”等更丰富的多模态数据,持续升级模型诊疗能力,打造全球领先的中医AI解决方案。
文:何贤
编辑:魏李培
审核:刘志勇 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