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强领导,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
2022年年底,优化新冠疫情防控“二十条”措施与“新十条”措施发布后,通用技术集团航天医疗健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航天医科)旗下医院因时因势第一时间统筹医疗服务与疫情防控,坚持“两线作战”,保障患者就医需求;医务工作者们不计个人得失,坚守一线岗位,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筑起坚强屏障。
通用技术集团党组、工会高度关注医疗救治一线工作与一线职工安危冷暖。2023年1月1日,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于旭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贾大风一行到走访慰问航天中心医院临床一线职工,听取急诊科、影像科、重症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等科室人员汇报。
航天医科党委高度重视各医院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工作,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对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落实相关政策,提高应急管理水平,认真履职担当。
航天医科旗下医院党委在集团党组和航天医科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党建引领、靠前指挥、下沉一线,紧急部署工作,全力保障医疗救治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共同筑牢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防线。
守好防线,奋战在医疗救治前沿
面对疫情防控新形势,航天医科旗下各医院急诊科接诊患者数量明显增加,成为承担全院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任务最繁重的科室。航天医科急诊人勇当“急先锋”,坚守在医疗救治的第一线。
其中,航天中心医院急诊科每天接诊患者600余人次,是平时的2~3倍,日均抢救量达100人次。面对诊疗人次的骤然增加,急诊科紧急调配接诊医护人员,保证24小时接诊。急诊科将分诊台、抢救室、留观室、输液室等改造为诊疗空间,床位由17张增至35张,可开展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除颤、中心静脉置管、胸腹腔穿刺、静脉溶栓、急诊手术等。
急、忙、杂是急诊科的工作特点,坚守是急诊人的“性格”。作为医院的“急先锋”,航天医科急诊人连轴转,始终坚守在急救一线。航天七三一医院急诊科主任代明岩表示,急诊人的工作没有日夜之分,披星戴月是常态,但大家都坚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跨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航天医科急诊人以精湛的医疗技术救治急危重症感染者,带给患者细致入微的温情服务。医护人员给予九旬老兵悉心照料,给予焦灼恐慌的患者温言讲解,在医患间传递浓浓的温情。一封封感谢信、一面面锦旗,承载的是患者对航天医科急诊人沉甸甸的信任。
主要承担发热患者排查及重点人员服务的发热门诊,是各医院疫情防控的重要哨点。“医生在吗?有医生在吗?”不管是在深夜还是在黎明,一声声急促的询问后,总有身着厚重防护服的护士跑到患者面前,一遍遍安抚焦急的患者及其家属,并协助医生测体温、血压……在那段时间,这一场景在内蒙古包钢医院发热门诊时刻可见。
湖南航天医院对在岗医护人员进行登记造册,除了维持病区正常运转人员外,统一调配其余医生到急诊、发热门诊、综合病房、院前急救站参与医疗救治工作。
在此之前,湖北航天医院对发热门诊进行了改扩建,诊室由2间增至5间,接诊流程更加合理,在降低交叉感染风险的同时,能够满足快速分流患者的要求,达到日均接诊量300人次。同时,医院各科室全力配合发热门诊工作,如每天放射科选派医生支援发热门诊开展移动CT检查。发热门诊药房24小时运转,及时补充必需药品。
精湛医术,与死神赛跑救治急危重症患者
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患者数量增加,高龄、危重症患者数量占比不断升高。一些并发基础疾病的老年感染者病情往往迅速变化,且更隐匿。
航天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最高日接诊量近600人次。面对感染者增多、物资紧缺的情况,航天中心医院及时统筹调度,保障呼吸机、监护仪、抢救类医疗设备及药物品种和数量的供应。本着“应收尽收”的原则,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通过各种方式将患者收至垂直护理单元共管,让更多感染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截至目前,原核定床位60张的呼吸科,在垂直护理单元的支持下,扩增至110张。航天中心医院有五六个垂直护理单元,它们分布在医院的不同大楼。因此,“呼吸人”需要来回奔波,不是在会诊就是在查房的路上。护士长张鑫在优化新冠疫情防控“新十条”发布后就开始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危重症救治护理人员学习和先进理念经验交流,储备重症救治力量。
近日,航天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成功救治一名“白肺”患者。该新冠病毒感染者66岁,出现发热、喘憋、呼吸快等症状,经皮血氧值低。重症医学科主任薛晓艳带领重症医学科团队精准救治,12小时内明显缓解患者症状,5天后将患者转至普通病房,10天后化学检查与影像学结果正常。
随着收治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数量的不断增加,湖南航天医院分别整合外科住院楼十六层皮肤·肛肠科及十五层脊柱·眼耳鼻喉口腔科住院病区。十六层主要收治普通型新冠病毒感染者,扩容十五层综合重症监护床位作为重症监护二病区,用于收治重症感染者,极大地缓解了床位紧张的情况。
湖南航天医院重症医学科在做好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治疗护理的同时,也注重对患者家属的关爱。每天下午,主班护士会为每一名感染者拍摄短视频,并发送到“ICU家属微信群”。“视频探视”成为重症医学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既有利于安抚患者的情绪,又能让家属动态了解患者住院期间的情况,既落实疫情防控政策,又不隔离关爱,获得了患者和家属的一致好评。
保障健康,救死扶伤是医者的天职
病毒面前,老年人、基础病患者、孕产妇、儿童是需要被保护的重点人群,他们的健康状况格外牵动人心。航天医科旗下各医院全力接诊,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航天中心医院妇产科专门为孕产妇开通绿色通道,有条不紊地全面部署疫情期间母婴安全、应急预案、就医流程,全方位保障母婴安全,并单独设立诊室接诊新冠病毒感染孕产妇。同时,妇产科开通24小时咨询热线,为孕产妇答疑解惑,排忧解难,安抚焦虑情绪。2022年12月13日,4名感染病毒的产妇在航天中心医院妇产科顺利生子。妇产科医务人员在受到母婴平安的鼓励后,一如既往地忙碌于门诊、病房、产房,奋战在手术室,全力以赴,护佑生命。
据统计,18岁及以下儿童青少年感染者数量占比约为20%,北京绝大多数综合性医院的儿科都承受了巨大压力。为了最大限度满足患儿的就医需求,航天七三一医院儿科全体医护人员24小时坐诊,并启动儿科急诊通道,开展精准预检分诊,实行网格化管理,注重流程细节,对线路规划、消毒隔离等做到了精细化管理,守护孩子们的健康。
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免疫力低下,往往伴有并发症,是新冠病毒易感人群,也是急危重症高危人群,这给航天七三一医院肾内科病房和血液净化中心带来巨大挑战。一个忙碌的周末清晨,肾内科病房收治1名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新冠病毒感染尿毒症患者,肾内科主任尹咏梅迅速组织抢救,对患者进行床旁血液净化治疗,改善患者心力衰竭情况,使患者转危为安;神经内科患者需要透析治疗,尹咏梅团队到病房为患者置入透析导管。又一个周末,心血管内科冠心病监护病房一名患者急性肾衰竭、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尹咏梅第一时间为患者置入临时血液透析导管并进行床旁血液净化治疗……
麻醉科在医疗救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内蒙古包钢医院坚守在闷热的手术室,严密监测患者情况,返回病房时,衣服早已湿透。他们以实际行动为每一名手术患者保驾护航,切实保障手术和危重患者的有效救治,确保医院医疗工作正常运转。
共筑防线,医药技科室人员也在默默付出
在此期间,有的人奋战在一线,有的人坚守在后方。医药技科室人员就是在后方的默默付出者,在CT室、药房、化验室……每个角落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
在航天中心医院CT检查室外,有的患者安静地候诊,有的患者来回踱步。影像科主任王志群介绍:“从2022年12月初至今,我科完成CT检查22000人次,最高日检查量达1500人次,是过去的两倍。”为应对人手不足,影像科一方面紧急调动人员支援,一方面优化预约和检查流程,加班加点完成检查。一天,影像科发现一名患者的CT结果显示出现“白肺”的典型情况,如果不及时接受治疗可能延误病情。于是,科室马上告知该患者诊断情况,并叮嘱其尽快入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新冠病毒感染者增多,退热药品需求骤增。湖北航天医院药学部连夜拆包分装紧缺药品,确保药物稳定供应。其间,有的人连续多晚加班加点,有的人身体不适仍咬牙坚持,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是常态,但没有一个人后退。科室还主动与医药公司对接,增设药库值班员,24小时接收药品订单;增设临时药品库房,做好防疫药品的安全储备。为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药学部与中医科密切配合,根据院内中药药方,抽调人员加班加点熬制“中药预防汤剂”和“中药治疗汤剂”,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为应对线下就医易交叉感染等问题,航天医科旗下各医院积极拓展线上诊疗服务。2022年12月以来,航天中心医院互联网医院注册患者突破19万人,在线服务医生、药师、护理人员超过700人,设置线上诊疗科室40余间,累计完成线上门诊、在线咨询27660人次,线上开具处方7590人次,上门配送药品1932人次。为增加互联网诊疗服务供给,全力保障患者诊疗需求,航天中心医院在原有问诊服务的基础上,增加“实时问诊”功能,开通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内科、内分泌科、老年医学科4个科室,医生实时在线接诊,为广大患者提供快速、高效的线上诊疗服务。2022年12月以来,该院完成线上问诊服务及咨询2861人次,线上开具处方1224人次,药品配送上门518人次,服务量较上一个月增长了122%。湖南航天医院互联网医院平台置顶发热门诊,为新冠病毒感染者提供线上诊疗服务,全力推进线上抗疫。2022年12月下半月,医院21个科室的69名医生利用休息时间完成线上诊疗652人次。湖北航天医院加快互联网医院建设,做好互联网医院诊间结算工作,真正实现“免跑腿、零接触、秒结算”。
党旗在医疗救治一线高高飘扬,防线在同心共筑之下愈发坚实。全体航天医科人顶住压力,守住防线,践行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使命。
文图:汪咏欣
编辑:王天鹅 刘欣茹
审核:王政清